霍廷菊
(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廣州 510507)
當前,大學生戀愛不僅在高職院校里普遍存在,還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次調查基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研究中有關婚戀部分的數(shù)據(jù),調查對象選取選修“大學生實用法律知識”課的部分學生。由于初次應用網(wǎng)絡問卷進行調研,部分同學仍采用非在線的方式提交填寫問卷,故這部分問卷未被納入可用數(shù)據(jù)范圍。調查對象為本校二年級在校生,涉及學校的相關系部的若干專業(yè),本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93份,其中所包含的數(shù)據(jù)對于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婚戀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大學生婚戀觀是指大學生對婚前戀愛、婚姻生活以及婚戀過程中性愛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大學生對待婚姻和戀愛的內(nèi)在標準,這不但直接影響其對配偶的選擇還會影響對未來婚姻、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的承擔[1]。當代大學生生理條件成熟,思想開放,相關教育部門對大學生戀愛的態(tài)度由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對,進而發(fā)展到正視現(xiàn)實、積極引導。一系列主客觀條件的轉化,無疑為情竇初開的大學生提供了適宜的戀愛“土壤”。這次調查再次印證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箴言,即“愛情是一種永恒的信仰”[2]。
踏入青春期后,青年男女都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角色的定位,并開始用包含“性”的觀念來審視自己與異性之間的關系,面對這些生理早熟但心理相對晚熟的大男孩和大女孩,他們最需要有人引導、幫助他們渡過情感四溢的敏感期,因為在青春期每個年輕人面對自己的情感世界大都顯得比較被動無助,甚至茫然無措。此時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戀愛觀能夠給予一定的引導并提出一點合乎青年人思想的合理化建議,這不僅關系到青年人能否順利度過青春期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還有可能影響到他們?nèi)松奈磥戆l(fā)展軌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僅聽父母的說服教育,更注重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果父母是品德行為高尚,待人和善,注重關心愛護孩子的人,作為子女就會對自己的父母會言聽計從并在他們的心理對父輩產(chǎn)生崇敬之情,并膜拜他們?yōu)榘駱?,生活中親情的感染力和言傳身教的作用在子女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比如,“您欣賞您父母的婚姻嗎?”調查結果:非常欣賞的占20%,欣賞的占32%,有些欣賞的占22%,不太欣賞的占20%,不欣賞的占6%。在本次調查中可喜地發(fā)現(xiàn)高達74.13%的同學比較欣賞自己父母的婚姻關系,且父輩的婚姻質量影響到自己對未來婚姻的看法,感染到子女對婚姻的信心。
“您是否接受過有關戀愛觀的家庭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只有67.14%接受過有關戀愛觀的家庭教育,24.48%很少接受,甚至還有8.39%從未接受過來自家庭的戀愛觀教育。中國的家庭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家庭成員中羞于談性,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倫理教育模式對已經(jīng)成年的大學生而言是一人生缺憾,因為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有最親近、最信任的家人,如果在他們最信任的人身上都接受不到正規(guī)的,關愛的、較為詳細的婚戀觀的指導,會讓迷茫的孩子萌發(fā)獵奇之心,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探知未知的東西,甚至會陷入不良傳媒誘因而誤入歧途。
作為一個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長輩,作為一個負責的家長,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階段需要什么,需要與他們溝通什么,在親子關系中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甚至會產(chǎn)生代溝與隔膜,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悲哀,更是未成年人健康發(fā)展的可悲之處。因為在問卷“如果你談戀愛是否愿意讓家長知道?”只有30.07%同學愿意,近70%不是很愿意讓自己的家長知道,再次印證了戀愛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印證了傳統(tǒng)道德教育破壞了兩代人之間應有的良好溝通。因為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在戀愛,只有11.89%的受測學生認為家長會贊同,76.22%可能認真分析,但要進行自上而下的傳統(tǒng)說教,還有11.89%的學生認為家長會不同程度地批評自己孩子所謂的早戀,因為近五成的受測同學認為父母針對孩子出現(xiàn)的戀愛傾向而作出的教育方式方法是自己不能心甘情愿接受,是自己內(nèi)心比較抗拒的。
大學生談戀愛司空見慣,這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二年級學生一般都超過18周歲,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對自己的言行能負完全責任。他們知道戀愛的動因、懂得戀愛中行為的后果。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遠離鬧市,校園幽靜且風景如畫。在入校的新鮮感逝去后,不少學生倍感孤單,希望有個可信任的人傾聽自己的心聲。兩顆相互慰藉孤獨的心靈,一旦在熱情似火、青春四射、魅力無限的大學校園中偶遇,情愫油然而生。在影響大學生戀愛觀的因素中,調查發(fā)現(xiàn),學校、同學等因素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您讀過的學校對學生進行戀愛觀教育嗎?”調查結果顯示:經(jīng)常進行(15%),進行(23%),有時進行(36%),不太進行(21%),不進行(5%)。94.4%的受測學生不同程度接受過戀愛觀的教育,只有5.6%缺失這方面所受的教育。這說明目前的各級學校都十分關注校園戀愛問題。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對各自的學生進行青春期的教育,教育學生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問題,處理戀愛中所遇到的道德問題和應對戀愛中的挫折。
“對有戀愛現(xiàn)象的學生,學校進行批評嗎?大學校園內(nèi)廣泛的戀愛正確嗎?”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給予批評的只有26.57%,而23.78%的人認為很少批評,27.27%的人認為學校不管。受調查同學中支持大學生在校期間戀愛率幾乎達到100%,從這么高的數(shù)字可看出目前大學生戀愛的人數(shù)會持續(xù)攀高、墜入愛河的學生人數(shù)有增無減,學生情侶這種身份的變化也發(fā)展為一種趨勢。因為現(xiàn)在大學生戀愛具有超前性、公開性、從眾性、匆忙性、攀比性、癡迷性的顯著特點。
作為教書育人的高校,不但要順應這一趨勢,更要因勢利導,采用積極有效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多利用講座、影視觀摩、心理咨詢、學生論壇等方式教育學生正確處理戀愛中所要面臨的問題、遵守戀愛中的道德;正確處理戀愛中道德觀、正確把握戀愛中的時機觀;正確對待戀愛中的挫折觀。
“您的同學談戀愛的多嗎?”90.91%同學認為自己的同學在戀愛。曾幾何時我們認為大學生戀愛是以孤獨為動機,而非以人品、才能、性格、志同道合等為尋求擇偶標準,通過這次調查我覺得這是對我校大學生戀愛觀的一種誤解。
“你認為大學生談戀愛的動機是什么?”65.03%認為是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有22.38%認為是空虛寂寞、娛樂消遣趕潮流,只有2.1%是為證明自己的魅力。只有18.18%同學認為別人戀愛對自己的戀愛觀沒有影響,近79%的同學認為別人戀愛對自己的戀愛觀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當您看到別人有男/女朋友時,69.93%的同學也想交一個朋友;只有30.07%學生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93%的受測學生認為大學生的戀愛較為真誠,85.31%的同學認為其他戀人在自身面前所表達出的親昵舉動是正常的。
從上述一系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有思想,有情感的年輕人對于高調戀愛保持滿懷熱情,在他們激情澎湃的青年階段,向往愛情、追求自我、自由戀愛已是大勢所趨。由于大學校園戀愛人數(shù)的增加,戀愛中的情侶對于那些尚未踏入愛河的同學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甚至會起到與其臨淵觀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的群體效應。一個學校如何加強校風校紀的建設,如何對學生進行轉變思想作風的建設在大學校園是至關重要的。
2.3.1 大學生對自身戀愛的選擇 事物的發(fā)展內(nèi)因是根據(jù),它是第一位的,它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向,外因只是事物發(fā)展的外部條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個人的思想成熟正如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外因辯證關系,經(jīng)過緊張的高考后,62.25%的學生希望有一個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但戀愛擇偶的選取標準21世紀的大學生仍然遵循傳統(tǒng)。
89.51%的人希望戀愛的歸宿是婚姻,因此他們在選擇男(女)朋友時,69.23%注重對方人品,關注性格的占25.87%,賞識才能的占2.1%,而所謂的“外貌協(xié)會”會員僅占0.7%。80.42%的人認為戀愛次數(shù)順其自然,19.58%選擇最佳的形式是一次戀愛成功。大學生的戀愛內(nèi)在動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9.44%大學生認為戀愛雙方的年齡應該遵循傳統(tǒng)的男大女小模式,40.56%無所謂,受測學生沒有一人選擇女大男小的年齡結構模式。由此得知大學生戀愛的目的相當明確,戀愛的心理趨于成熟,擇偶的標準合乎中國人的傳統(tǒng)。
2.3.2 大學生對兩性關系的認知 53.15%的同學有過戀愛經(jīng)歷,46.85%尚未經(jīng)歷過戀愛。對于目前家長們所擔憂的網(wǎng)戀問題,受測學生中93.7%不太相信網(wǎng)戀,“性解放”以及在公共場合相依相偎目中無人的小情侶,只有6.99%的同學認可他們,高達72.73%不贊成大學生同居,高達77%反對因性而戀愛,5.6%學生認同婚外情,90%在兩性問題上很慎重,這與前十年相同問題所做調查相比,大學生倡導“性解放”的數(shù)據(jù)不升反降,這著實令作為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
90后的大學生曾被誤解為是素質低下浮躁的一代,是不懂感恩的一代;通過幾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90后的學生是有思想、有抱負、積極向上,是知道自己肩負重任的一代。他們對自己擇偶既因循傳統(tǒng),又極具時代特征?!皩﹄s志上唯情至上的戀人您相信嗎?”調查結果顯示:非常相信(1%),相信(21%),有點相信(29%),不太相信(36%),不相信(13%)。近50%的學生不相信,79%的學生不能和一個自己不喜歡而又非常有錢的人戀愛,有79%的只是希望自己的朋友比別人的帥氣或漂亮,67.14%不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像明星。愛情以男女間的平等關系為前提,以相互間的給予、理解、支持為保障的。愛情的基礎是性,但這種性的本質是社會的、精神的、心靈的,性的成熟是愛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雖然大學校園這塊戀愛熱土,易促就一幕幕“短平快”的浪漫故事,但大學生已擺脫“交往—戀愛—結婚”傳統(tǒng)三部曲,他們認為戀愛不必托付終身;戀愛只是寂寞的雙方心理上、精神上互相慰藉,戀愛可為將來真正的戀愛生活探索經(jīng)驗,“契約式的戀愛”在大學校園很有市場,在校時卿卿我我,畢業(yè)時灑脫地道一聲“珍重”各奔東西。大學生清楚愛情不只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他們也知道只求片刻歡樂不顧后果的性行為是不道德的,他們更知道愛情不是浮云,而應是浮云過后的藍天,愛情不只是鮮艷的花朵,他們更需要花朵下的土壤;靠浪漫維系的虛假愛情不會長久,持久的愛情必須根植于堅定的信念和誠實的人生,愛情保鮮的秘籍取決于雙方的信任與各自的責任。
在傳統(tǒng)的戀愛學習辯證關系中,20.98%覺得談戀愛不會影響學習,11.19%認為談戀愛可能促進學習,當然42.66%選擇不清楚戀愛是否影響到學習。大膽試愛的學生堅持認為戀愛應成為學習的調味劑和促進兩個人進步的動力,戀愛中的雙方學會了不斷修正自己,包容別人,掌握異性相處的基本方法,促進雙方的共同成長,這種魚與熊掌二者兼得的美好愿望在大學生中大有人在。
雖然本次調查只涉及高職院校部分二年級學生,但是,“嘗鼎一臠而知一鑊之味”,仍能從調查數(shù)據(jù)獲知當代大學生對于戀愛、兩性關系等問題所持的立場與基本態(tài)度。雖然從數(shù)據(jù)樣上分析大學生的戀愛意識受到家長、學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受到區(qū)域文化和校園文化的不同影響,它對于充分說明當代大學生的戀愛意識觀仍具有較大的誤差性。本文的參考價值只局限于高職高專大學層次較低的有關院校。
對于大學生的戀愛,家庭首先要擔負起法定監(jiān)護人應承擔教育和照顧被監(jiān)護人的法定責任;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不僅起言傳身教的作用,還要切實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具備與孩子溝通的良好技能。學校不僅擔負教書責任,更要為國家、社會培育合格人才,學校的育人方式、人文環(huán)境、周圍伙伴的言行舉止都對在校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的人文教育要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辨別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呼吁父輩和學校對身心日益成熟的學生進行有效的行為干預和細致入微的思想引導,這些青春期的孩子很渴望得到長輩的關注,希望上一代人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盼望自己日臻成熟并能妥善處理戀愛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
[1] 楊南麗.從大學生婚戀觀現(xiàn)狀看高?;閼儆^教育[J].昆明大學學報,2007,18(1):66-69.
[2] 千藝.中外500名人名言[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191.
[3] 姜采英.略論大學生戀愛觀的教育和引導[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2):95-97.
)[4] 朱永平,王亞南.當前大學生戀愛觀念與戀愛心理探析[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18(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