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瑾
(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 物聯(lián)網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它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qū),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實現(xiàn)即時分享。從2007年進入網民視野到2011年中國“微博應用元年”,微博這一新傳播媒介正以其強大的社交網絡功能、社會化媒體等優(yōu)勢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互聯(lián)網應用。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4月發(fā)布的《2011年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微博用戶數(shù)量達到2.498 8億,增長率為296.0%。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11年《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顯示,“90后”、“95后”大學生是微博的核心用戶,這些群體同樣也是目前共青團工作服務的主流群體。
1.1.1 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組織載體受到沖擊 作為黨聯(lián)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共青團組織受到傳統(tǒng)體制影響及資源、手段的限制,強調并依賴其政治職能,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實施其目標,以“控制”、“教育”為基本手段,以社團組織、班團組織為載體,資金、場地、政策等有保障,安排、開展活動的可控性、主導性強。
微博雖不具有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集中性、面對面的特點,但它“零技術、零編輯、零距離、零成本、零形式”的“五零”方式使人人自成媒體,通過搜索、@人、關注、評論、轉發(fā),形成個性化的人際互動系統(tǒng),迎合了團員青年的興趣愛好、自我教育的需求,沖擊并挑戰(zhàn)了依托行政組織、空間形成的傳統(tǒng)聚集方式。
1.1.2 傳統(tǒng)的信息傳送方式遭遇挑戰(zhàn) 高職共青團依托宣傳欄、校報、廣播站、團學網站等宣傳陣地營造昂揚向上的輿論氛圍,引導學生高唱主題歌、弘揚主旋律。記者團圍繞重要的黨、團新聞,組織的重大活動,團員風采和團員感悟等進行報道,方便了同學們了解團委學生會的各項工作,在增進院系之間的交流,促進和廣大團員的聯(lián)系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單項、自上而下的宣傳路徑確保了共青團的信息優(yōu)勢和主導地位。
而微博多種應用程序接口使得年輕人只需要通過手機上網就可以查閱、發(fā)布信息,它通過標簽、搜索、關注等功能有針對性地獲取自身需要但現(xiàn)實途徑很難獲取的信息。微博溝通及時便捷,一方面提供了個性表達的舞臺,體現(xiàn)了現(xiàn)場感和即時性,另一方面能與現(xiàn)實中難以觸及的名人實時互動,思想交流沒有了身份、地位的差距感。
1.1.3 團學師生的媒介素養(yǎng)直面考驗 從事共青團工作的師生團學干部年輕有活力,往往是新媒體的最先受益者。他們不僅要學習微博知識,了解傳媒新技術,還要學會把各項工作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師生團學干部要幫助團員青年掌握分辨正負面信息的識別能力,首先自己得成為有識別能力的媒介使用者,避免低水準、偏激甚至錯誤的媒介信息,傳播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念。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fā)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于2011年末起依托騰訊微博、移動微博,全面啟動團組織微博體系建設,2012年全面推廣了基層團支部微博建設。
微博要發(fā)揮思想引領作用,通過其強大的互動性、信息傳播便捷性的特點,搶占輿論制高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承擔起“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zhí)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根本職責,為青年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提供寬闊的舞臺。
通過新媒體平臺,能更好地履行共青團服務青年的職能。通過發(fā)布青年學生關注的生活、情感、社會熱點問題、就創(chuàng)業(yè)信息等,充分吸引學生的關注、參與,推動現(xiàn)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良性互動,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借助共青團微博可以有效強化對網絡的管理力度。通過監(jiān)控、搜集微博上與學校有關的各種言論、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能及時了解青年的合理訴求,傾聽團員青年的心聲。借助對正面信息的合理引導,有害信息的有效過濾,真正建立起校園網絡的“防火墻”。
伴隨現(xiàn)代化教育設施的發(fā)展,校園網絡系統(tǒng)已然形成,網絡成為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主渠道。占據(jù)網上主動權,合理使用網絡資源優(yōu)勢,方能為共青團工作拓寬工作陣地。筆者所在的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2013年5月與移動、電信三方共同設計、共同投資、共享設備,開通了江蘇高職院校首個無線校園網絡,實現(xiàn)了手機2G、3G(設備支持直接升級4G網絡)和WIFI無線信號的室內全覆蓋,學生通過寬帶連接無線信號自動獲取校內IP,輸入校園網賬號即可體驗無線校園網絡,真正做到了開放式校園網絡。
響應團中央學校部2011年11月通知,高職院校于2012年全面推廣基層團支部微博建設。在微博運行模式中,高職院校采用較多的是每個團支部一個微博,團支部書記擔任微博管理員,基層團委書記擔任指導老師,這也就明確了信息發(fā)布的審核、信息傳播的監(jiān)管和信息評論的責任制度。建議對微博內容進行事先審核,信息即時更新,通過同步直播、同步交流、同步分享,有效實現(xiàn)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成長成才服務等。
要面向從事團學工作的師生開設微博培訓課程,進行微博使用技巧培訓、網絡道德與法制教育、責任意識教育和自我保護意識教育等內容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微博管理員的思想認識和在發(fā)布時間、發(fā)布頻率、發(fā)布內容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團學師生要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來提升傳媒水平,主動研究適應和利用網絡開展共青團工作的規(guī)律、了解學生的上網心態(tài)、網絡生活和生存方式,學習網絡輿論評論的運作思路。
團學組織可以借助微博開展網絡團建和信息化建設,將主題團日活動、團課教學、讀書沙龍、團學活動宣傳等工作轉移到微博上開展,使之具備信息發(fā)布、工作部署、事件提醒等功能,最大范圍地將各級團組織和廣大青年學生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實現(xiàn)團組織交流信息、展示工作、分享資源、自主學習等職能,以網下的服務實現(xiàn)對青年學生的凝聚。
微博作為團學工作的新基地、優(yōu)質平臺,一頭凝聚著團學骨干的心血,一頭又實現(xiàn)了對團員青年的吸引、凝聚和引導。通過對團支部微博工作的優(yōu)化,既能實現(xiàn)對團支部、團學組織、學生干部乃至學生黨員群體的能力鍛煉,推進團組織的網絡信息化建設,又能更好地引領青年文化,幫助廣大團員青年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提升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引導和服務團員青年的有效方式,團支部微博要積極適應團員青年不斷變化的興趣和特點,研究、找準工作突破口,以即時通信、手機上網和社會性網絡服務這三大應用來探索有效的渠道和手段,在內容選取、形式創(chuàng)新、平臺構建等方面夯實思想引導的基礎,暢通信息傳達的渠道,實現(xiàn)微博建設的長效化發(fā)展。
在新媒體技術和應用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單靠一種宣傳方式已經不足以吸引年輕人,需要把多種傳播手段全部利用起來,形成立體態(tài)勢,以合力打造團學組織“智慧型”品牌。在微博建設如火如荼之際,微信、微電影等新媒體技術也正悄然滲透進團員青年的思想、學習、工作、生活等各領域。筆者所在的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團委在充分調研我院“90后”“95后”學生主體上網狀況后,于2014年3月18日正式運行“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團委”公眾微信(微信號wxzyqt2014),團學工作與微信平臺的有效結合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的良好互動,作為團學信息和校園正能量的有效傳遞者,它成為了廣大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也成就了廣大團員青年溝通團學經驗、進行信息交流、心靈交流的新平臺。
高職團學師生們在微博建設的親身實踐和探索中,深切感受到了它在組織動員方式和思想引領方面的巨大魅力,同時也體驗到我們的團學組織在新媒體技術“體系聯(lián)動”時帶來的巨大能量。高職共青團微博建設中要重視并進一步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夯實群眾基礎,讓普通的團員青年都能參與其中,團支部微博與團員有效互動,切實發(fā)揮共青團微博信息發(fā)布、引導服務和交流互動等方面的功能。二是通過對團支部微博進行定期檢查、監(jiān)督,對“休眠”、“門面”、“單向”和“不當”微博進行提醒和指導,增加團支部微博的活躍度,提升其在團員青年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三要防止團支部微博間的“同質化”現(xiàn)象,以團支部的建設促進并引導其微博建設的個性化發(fā)展,避免資源內耗、信息重復。
[1]曾梅華.微博時代共青團工作方式的創(chuàng)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4(3):79-82.
[2]丁彩瑤.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中國報業(yè),2012(8):143-144.
[3]李祥,熊振欽.探究以微博微載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體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5):50-51.
[4]劉金艷.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5):68-69.
[5]周躍龍.新媒體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探析,2012(12):37-39.
[6]徐瑾,苗勇.網絡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團學工作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8):38-39.
[7]徐瑾,王剛.新媒體在高職團建工作中的應用調查與分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