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猛,李瑞華(安康學院 中文系;陜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陳僅在陜詩歌簡論
鄭繼猛,李瑞華
(安康學院 中文系;陜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陳僅《繼雅堂詩集》有十五卷寫于陜西任職期間,這些詩歌是清代詩歌和陜西地域詩歌史料的重要資源。本文對陳僅詩歌的創(chuàng)作情況、題材和體裁以及藝術表現(xiàn)手法做了初步探討,以期引起清代文學研究者和陜西地域文學研究者的關注。
陳僅;《繼雅堂詩集》;農(nóng)事詩
陳僅,字余山,一字漁珊,號渙山。浙江寧波鄞縣人,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生,同治七年戊辰(1868)卒[1]。清嘉慶十八年舉人,自道光十三年起歷任陜西延長、紫陽、安康、咸寧等縣知縣,官至寧陜廳同知。他是清代一位政績卓著而清正廉潔的地方官員,也是一位情趣高雅的詩人。他的詩歌不僅豐富了清代文學,而且影響了安康的地域文化發(fā)展。
陳僅,作為父母官,他知民、懂民、愛民,深受百姓擁戴,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在任紫陽知縣時,突遇蝗災,帶領百姓消滅蝗蟲,著有《捕蝗匯編》。為防御饑寒,從江南引進紅薯,著有《藝苕集證》。其政績斐然,留名青史;作為學者,有《群經(jīng)質》、《竹林答問》、《詩頌》等理論著述,其他著述還涉足了地理、醫(yī)學、農(nóng)學等;作為詩人,著有《繼雅堂詩集》,詩歌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文字精妙,語言通俗,技巧精湛,值得借鑒。
陳僅《繼雅堂詩集》共三十四卷,在陜詩歌共有十五卷。
道光十三年赴陜任職,寫了《陜程集》,主要記錄了他由河南入陜西途中的路途艱辛和人生感慨。此集小序題:“念所歷徐豫關洛中原數(shù)千里,古跡蒼茫,足供嘯詠,而華實消歇,興會不居?!盵2]卷十九可見本集大體內容。
卷二十《北戶集》:“延長、定邊皆延安屬邑,地瘠民稀,訟庭閴寂,臥治有余,日以著書為事,間作詩歌,匯為一編,取杜老‘延關秦北戶語’?!盵2]卷二十此集主要是在延長縣任職時所做的詩歌。由于任職時間短,詩歌尚未脫去文人習氣,多唱和、游覽、懷古,沒有從政者的氣質。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為《廣城集》,是他任職紫陽時期的詩歌。作者自序:“乙未季夏,由西安赴紫陽任所。紫陽為劉宋廣城縣地,環(huán)境皆山,漢江帶郭,林泉幽奧,為自古詩人屐齒所未經(jīng),若待我以發(fā)其奇者。天之位置,不可為不厚矣。令行政簡,嘯詠滋多,歲得一卷,持告山靈,庶幾無負云爾?!盵2]卷二十一這五卷全面記錄了他在紫陽的行政事務、交游休閑、人生感慨,尤其是他的幾首關于處理紫陽農(nóng)事災難的詩歌,有補史志之缺憾,同時也可見其行政能力及惠民愛民的循吏精神。
卷二十六至二十八為《安陽集》,主要記載在安康任職時的政事、遭際以及思考。集序曰:“己亥十一月,由紫陽調任安康。安康故劇邑,視事數(shù)月后,徼天之庇,訟獄寖簡,而阨于附郭首區(qū),不得有所設施。明年庚子秋,夷氛不靖,延及桑梓,東望松楸,惄焉如搗。凡諸感慨,出以詩歌,明知位非拾遺,時非天寶,有蹈鄭善夫之譏,而杞人憂深,遂忘忌諱,惟知我者諒我耳。迄癸卯三月,厘為三卷,系以邑名,曰《安陽集》?!盵2]卷二十六從其序
言中可見本集大致的內容。一是地處州治之地,地方縣令難于施展自己的治理手段,處處受人掣肘,難以有所作為,故而發(fā)之于牢騷;二是安康遭遇了大洪水,百姓流離,作為縣令哀憫百姓,因而不顧忌諱,要效法杜甫、鄭善夫那樣的詩人的精神,為名請命。按:“鄭善夫(1485~1523)明代官員、儒學家(陽明學)。字繼之,號少谷,又號少谷子、少谷山人等,他目睹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盜賊蜂起,憂國憂民之心常見于詩文之中。”[3]
卷二十九至三十《計車集》,為北上北京述職時期的詩歌。這個時期他雖然不在陜西,但其親人、朋友依舊在陜西,因此他的詩歌中也多有與安康關聯(lián)的情事、人事。序曰:“癸卯四月,以十年俸滿,上計入都。五閱月間,往返七千余里。長日孤征,惟以吟詠為事,獨唱寡和,感慨系之矣。今薙為兩巷,系曰《計車集》?!盵2]卷二十九
卷三十一至三十二,為《安陽集續(xù)集》,這是他上京述職后返回安康的一些詩歌,“自癸卯八月旋任安陽,舊巢息影,故我依然,六十之年忽焉已至。中書君老且備憊矣,偶有篇章,姑附諸續(xù)集”[2]卷三十一。本集一方面有以前詩歌中反映民生的激情,但那也有嘆老嗟卑的哀傷,表現(xiàn)出詩人的真實心境。
卷三十三至三十四,為《越吟集》,其序:“歲在丙午,花甲初周。回憶先大夫以五十七齡棄養(yǎng),今不肖,偷息人間,已逾三載。鄉(xiāng)山在望,歸骨無期,思欲焚棄筆硯,掃除結習。適奉檄調襄,秋闈于賤降,次日啟行,差竣旋署。從此吟懷消歇,或經(jīng)時累月,不復拈毫。然舟車遣悶,牽率應酬,尚未能一空聲色也。昔越人莊舄,貴為楚執(zhí)珪,病而為越吟。首邱之念,賢愚同之。因以越吟殿吾集,后有所作,續(xù)待歸舟?!奔麃碜杂谒监l(xiāng)懷歸之念。集中大多為唱和、反思之作,時時流露出《枯桐》、《寎馬》之情,表現(xiàn)出詩人內心深處對于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部分里有一組唱和姚合《追和唐姚合題金州西園九首詩韻》的詩。作者這樣表達了他寫作時的心情:“興安隸漢西城,其地荒僻草昧,代鮮聞人至。唐為金州治城郭廨舍,亦失其因革。自元和間,姚合為刺史,始有題詠于是。周樸方干之徒,游屐相繼。人文肇啟,當在此時,其有功于斯土不淺。而金州之人不知報本追始,如潮柳蘇杭之祀韓柳韋白為可惜也。余令安康者九年,于茲長夏積雨,官牘蕭閑,因取武功集中西園九題詩,依韻和之,以寫歸思,兼志向往。”[2]卷三十四。陳僅對于安康亦有政績,讀其詩歌,似有同感。
陳僅在陜詩歌,內容豐富,記錄事實清晰詳明,不僅可以考察其在安康的政績、治事、交游,也可考證人文地理、古代交通,更可見他作為一名地方官員愛民惠民的良心和作為一名詩人的文人情懷。其詩歌,值得我們認真研讀和傳播學習。
(一)陳僅詩歌的題材
陳僅詩歌題材內容廣泛,包括農(nóng)事詩、紀事詩、山水詩、郊游詩、紀行詩、懷古詩、送別詩等等。農(nóng)事詩主要是在安康任職期間教民種植、水旱災害之際救災前后所作。陳僅每遇重大事件就會記錄下來,則有了紀事之詩。山水詩是作者游山玩水期間所作。郊游詩是作者探望友人途中所見所感的記錄。紀行詩記錄了作者所到之處的風景及自己的行蹤。
農(nóng)事詩有《晚春恒口道中》、《勸民種薯備荒六十韻》、《雪中山行》、《雨后扶疾督隸除后圃竹鞭》、《出郭》、《蝗盡后示邑紳士用東坡次韻章傳道喜雨詩韻》、《春郊勸耕》、《農(nóng)事》。
山水詩有《早春山行》、《旅夜病中聽雨》、《漢陰重游菩薩泉》、《九日小洲齊中賞菊》、《過玉屏山望香溪洞》、《雪后小飲疊前韻》、《山館坐雨》、《飲小洲清白齊賞花作》、《山店野宿感成》、《和瑤圃月夜江頭獨酌》、《和瑤圃漢江晚聎》、《月夜放舟漢江作歌》、《登興安城樓和王少尉[槐]韻》、《江夜》、《野行》、《春深》、《自牛蹏領歸入城風雨暴作》、《月夜度越領關》、《山行雜述》、《南山》、《銅阡峽》、《雨后城北山行》、《漢江秋泛》、《游觀音巖》。
交游詩有《偕楊小洲李西闈出城野望還憩蓮花菴》、《夜過洵陽松木沱灘與孫花(玉麒)步行沙上》、《洵陽檢騐事竣對芑圍[德求]邀游觀音洞》、《漢陰韓海門[涪]通守同年邀飲菩薩泉》、《梅湖舟次晤花嶼》、《舟泊紫陽信宿東來書院與松泉補堂連夕情話》、《積雨不得行與秋樵同移寓天圣寺》、《喜詩香姪至》、《聞從孫書詔才七齡能誦反切如素習者喜而有存作即寄裔姪》。
紀行詩有《石泉旅感》、《漢中旅次》、《春日自嵐河返郡城》、《恒口作》、《入子午谷》、《雨度雞公粱》、《五郎關》、《度澗溝火地二嶺》、《出子午谷口》、《九月初七日出長安郭門》、《重九日風雨度秦嶺》、《晚自寧陜至五郎關》、《由石泉抵紫陽舟中作》、《夜放舟漢江抵郡城》、《夜出安康城返天圣寺》、《潼關》、《曉發(fā)華陰》、《灞橋》。
懷古詩有《織女石》、《題明妃出塞圖》、《子午谷懷古》、《漢王城懷古》、《西施》。
送別詩有《重送秋士》、《送徐秋士歸太倉》、《送詩裔姪赴京師二十韻》、《寒夜城西送客》、《恒口送巡道使節(jié)因行千工堰》。
詠物詩有《長江》、《陽春曲》、《任河》、《蟬》、《螢》。
戰(zhàn)爭詩有《聞鎮(zhèn)海失守》、《傳牌行》。
即事感懷詩有《和小洲感懷》、《寒夜書懷十二韻》、《舟中午睡甚適醒而有作》、《正月十八日作》、《書感》、《歸舟感興十六韻》、《感興十二韻》、《山店野宿感成》。
(二)陳僅詩歌的體裁
陳僅詩歌體裁多樣,雜以成其大。古體詩的形式主要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樂府詩。近體詩的形式主要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繼雅堂詩集》中古體詩體式多樣,多五七言詩,有少量的四六言詩、樂府詩、歌行。各體例范例如下:
五言詩如《長安雜興四首》、《獨宿夾嶺》、《雨度雞公粱》、《腰竹嶺老林》、《渡澗溝火地二嶺》、《積雨不得行與秋樵同移寓天圣寺》、《上水》、《大姪來署知延長書院祠廟諸工悉已告竣喜作》、《久雨十韻》、《聞從孫書詔才七齡能誦反切如素習者喜而有存作即寄裔姪》、《夜由山中返邑城即景十六韻》、《殘歲閑居望隔江諸山》、《雨后扶疾督隸除后圃竹鞭》、《出郭》、《曉霽有作》、《生日感懷十五韻》、《太白池》、《終南》等。
七言詩如《苦樂相倚曲》、《晝睡夢閱高麗圖經(jīng)篇終忽聞海濤澎湃交作》、《楊小洲見示醉花吟舊作因用其韻送之興安迎養(yǎng)》、《馬斃》、《雞公梁大雪》、《題郭蘭坡太守琴鶴圖照》、《月夜放舟漢江作歌》、《感興十二韻》、《白菊花和蕓閣韻》、《遠望兩城》、《反游仙詞》、《山行雜述》、《重九日風雨度秦嶺》、《石榴花十二韻》、《織女石》、《洵陽禹穴歌》、《銅阡峽》、《紫陽書事三十二韻》。
四言詩如《又題秋樵蓮葉硯見》、《雜題畫冊四言十二首》。
六言詩如《夏夜納涼懷秋樵》、《月夜獨坐偶賦六言二章》、《晚發(fā)石泉》、《夜坐偶書》。
樂府詩如《歸來行興安郡次送秋樵南旋》、《振武將軍韓武烈公殉難詩》、《樂府一章賜胡貞女繼子吳為國》、《長歌行贈黃甥幼山》、《楊孝婦刲肌就親詞》、《彭烈婦詩》、《傳牌行》、《楊菱浦(瑾懷)贈定軍山銅蒺藜兩枚因賦長歌》。而樂府詩在曲調上往往分為若干段落,每一段稱為“解”,所謂“解”是指音樂曲調上的一個反復。例如《振武將軍韓武烈公殉難詩》詩分為十一解,《楊孝婦刲肌就親詞》分為八解,《樂府一章賜胡貞女繼子吳為國》分為五解。
《繼雅堂詩集》中的近體詩多律詩,少絕句。
五言律詩有《入子午谷》、《雨發(fā)興安》、《夜出安康城返天圣寺》、《復雨》、《喜詩香姪至》、《宿雙河口野廟》、《夜放舟漢江抵郡城》、《逆瀨》、《任河》、《雨后》、《曉度煙墩埡》、《月夜赴恒口》、《山行》、《和瑤圃漢江晚聎》、《頭白》、《卑棲》、《江夜》、《寒夜感賦》、《野行》、《小憩清涼巷》。
七言律詩有《五更獨坐西獄廟》、《由石泉抵紫陽舟中作》、《早春感成》、《西施》、《漢王城懷古》、《睡起》、《舟夜》、《望雪》、《任河放船》、《戲嘲窗詩》、《同人游神峰山余不克預遙寄一詩》、《漢陰道上》、《偶成》、《遣興和二姪韻》、《雨后放舟至興安》、《春郊晚步和幼山韻》、《南窗》。
五言絕句有《晚步》、《舟夜》。
七言絕句有《江行二首》、《分明二首》、《題松鶴圖》、《夜望北坡口占》、《山家》、《下灘口號》、《度澗溝領》、《斑鳩關》、《題燈屏》、《奉泒膽錄所襄事雜成十絕句》、《晚春偶成》。
從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式來看,《繼雅堂詩集》中有聯(lián)句詩、唱和詩、組詩三種。
聯(lián)句詩是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lián)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xù)者須對成一聯(lián),再出上句,輪流相繼。在《繼雅堂詩集》第二十二卷中第一首詩《正月初五日對雪聊句》是一首典型的聯(lián)句詩。這首詩由陳僅、延棪、利南、詩初、詩香五人所作的詩相連成篇。
正月初五日對雪聊句
入冬歉三白,[僅]頗靳農(nóng)夫望。
陽和職回斡,青帝來堂堂。[延棪]
藐姑道前節(jié),素女從兩廂。[利南]
布德屏翳赫,奉令幐六忙。[詩初]
銀雪出煉冶,玉花供簸揚。[詩香]
穿窗亂凍蝶,隕粉攢枯篁。[僅]
在《繼雅堂詩集》中,多做限韻的唱和詩,即和韻詩,有以下幾類:依韻詩。如《張小溪廣文濂以二律見贈依韻酬之》、《有以報也即歸紫陽依韻酬寄》、《幼山蕓閣繩祖用昌黎詩韻相往復因依和一首戲贈幼山以解之》、《雨中發(fā)紫陽小溪廣交以詩相贈依韻占答》、《龍堃甫保舉北上以述懷三十韻留別依韻和贈》、《十夫復依韻見贈獎許溢分愧不敢當四疊奉答》;用韻詩。如《閱卷用東坡監(jiān)試呈諸試官詩韻》、《讀瑤圃雪中與蕓閣舍姪聊句詩意有悵觸即用原韻贈瑤圃》、《蝗盡后示邑紳士用東坡次韻章傳道喜雨詩韻》、《翁春江用黃山谷鼂具茨贈答詩韻見贈次韻答之》、《雨行磚坪山中懷春江小洲仍用山谷韻》、《積雨初晴楊小洲招飲新居即席作歌三用前韻》、《贈堃甫五用前韻》、《中秋夜無月四用山谷韻》、《重九日風雨署齊獨坐六用前韻》、《楊小洲見示醉花吟舊作因用其韻送之興安迎養(yǎng)》、《縣齊邀諸君賞雪用東坡禁體詩韻代簡》;和詩有《江口和壁間韻二首》、《和楊小洲(橘懷) 游紫陽洞詩韻》、《夜坐和呂瑤圃韻》、《和小溪喜晴韻》、《和吳翹青雨中放舟韻》、《和幼山雨夜見懷韻》、《白菊花和蕓閣韻》、《和瑤圃月夜江頭獨酌》、《和瑤圃江頭夜坐》、《和小洲雨后獨坐》、《和小洲感懷》、《和瑤圃遣與詩韻兼約過飲》、《和瑤圃病后感賦》、《和小洲贈瑤圃詩韻》、《和瑤圃見贈韻》、《和瑤圃漢江晚聎》、《和蕓閣姪竹中晚坐詩韻》、《春郊晚步和幼山韻》。
組詩是指由表現(xiàn)同一主題和采用相關題材的若干首詩所組成的一組詩篇。組詩有《長安雜興四首》、《花影四首》、《雜題畫冊四言十二首》、《堃甫見示游紫陽洞詩復步元韻二首》、《月夜獨坐偶賦六言二章》、《江行二首》、《雜詠縣齊中花木六首》、《春日雜詠四首》、《感事五首》、《詠古四首》、《和吳翹青主簿(遇清)席間賦謝詩韻二首》、《紫陽東來書院諸生仿香山藏集東林寺例抄拙集藏書院中感題四絕》、《自南鄭放舟至洋縣水鄉(xiāng)風景大似江南雜書得八絕句》、《八月初九夜簾舍獨坐作二絕句》、《齊中閱諸家兵書雜成八章》、《奉泒膽錄所襄事雜成十絕句》、《分明二首》。
從上述列舉,可見陳僅對于各類詩體的把握和使用水平。他能夠熟練地應用各類詩體,說明他有較高的詩歌藝術修養(yǎng),因此他的詩歌表現(xiàn)手法也獨具特色。
(一)生動的描寫藝術
陳僅詩歌能較好運用描寫手法,有對百姓生活的描繪,對友人與家人情絲的描繪,對四季景色的描繪,對山川河流的描繪,對花草魚鳥的描繪等。
宿雙河口野廟
秋聲雙澗合,夜氣一窗分。
禪榻微吟倚,疏鐘欲覺聞。
更殘催落木,香燼聚寒云。
靜境難容駐,塵心未息粉。
這首詩寫夜宿雙河口野廟的所見所感,在雙澗合流處聽著秋聲,窗外散發(fā)著秋天的寒氣。獨自倚在禪床上小聲吟詠,欲睡時聽見了稀疏的鐘聲。打更聲似乎在敲碎落葉,香焚盡時的煙云繚繞似乎是寒云聚來。這樣靜謐的環(huán)境難以駐足,只是因為消滅凡俗之心和名利之念。詩人借“秋聲”、“落木”、“寒云”寫寺廟的凄清與寂寥,更襯托出自己心底的凄涼之感。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讓詩活了起來,主要是“催”、“聚”二字的運用,使詩的境界與意蘊有所提升,描寫更具活力。
雨后城北山行
青山如幽客,招我城北行。
肩輿入曲徑,蘿竹東西橫。
白云蒙濕煙,一睡不復醒。
鳴鳩弄新霽,破夢時復驚。
飛向石橋外,化作流泉聲。
誰言近郭居,山水有餘清。
斯人不在遠,懷哉槃澗情。
這首詩寫雨后城北游覽時的舒適心境。詩人通過使用“招”、“弄”、“破”、“飛”、“化”等字,使景物生動,畫面鮮活。
(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前人論說詩歌的情景關系道:“詩的內涵不外乎情景二事,舉凡宇宙間的時空情理,都可概括在情景中。一首成功的詩在情景的調配上,一定非常留心。若只有景物的摹寫,會顯得板滯坐實;若只抒情寄慨,則顯得虛幻空泛。只有借景寓情,情景相生,景因情而氣韻深動,情因景而曼衍悠揚。將情感注入景物的方式有許多,如情景一致時,借景寓情,產(chǎn)生聊以自慰的感慨;情景不一致,借景反襯,造成物我沖突感;以景截情,抒情未盡時,忽而寫景,貌似情景對峙,不相通貫,實則景物中蘊含了更多的情愫在奔放;情景交融,情中寫景,景中寫景,包蘊密切,使景中含蘊著飽和的情感?!盵4]
陳僅多情善感,無事不作詩,無事不言情。往往借情借景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或對某件事情的看法。
五更獨坐西獄廟
沉沉夜色散清鐘,夢寐猶疑傍碧峰。
定有星光通戶牖,似聞天語落芙蓉。
祠官玉帛齊心潔,仙女樓臺灝氣濃。
最喜瑤階得新霽,及時靈雨慰三農(nóng)。
從這首詩的題目“五更獨坐西獄廟”,就可以看出詩人在拂曉時分前已醒來,一人獨坐西獄廟。首聯(lián)寫茫茫的夜色罩著大地,睡夢中都似乎在山峰邊徘徊。透過窗戶看見星星的光輝,好像有上天的告語散落華山廟,掌管祭祀的官員虔誠地拿著圭璋和束帛,齋戒敬告上蒼,祈求眷顧。祈雨的仙臺似乎感應誠信,濃云密布。最喜悅的是地方普降甘霖,老百姓得到了及時雨。詩中借景抒發(fā)了祈雨求雨時的景象,表達了天降甘霖的喜悅。
雨度雞公粱
夕照烘薄云,散作山中雨。
霏霏草木香,濛濛襲衣屢。
涼風刷羽翰,飛飛不離處。
我亦愛山人,無端辭澗戶。
微命寄輿役,登降難自主。
一笑問山靈,捷徑彼何取。
這首詩先寫景,后抒情,且情景一致。題出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地點,為全詩紀事抒情張目。借“夕照”、“薄云”、“幽禽”、“草木香”、“襲衣屢”,寫雨大貌和雨中之景,而自己在雨中行走,不由得發(fā)出“我亦愛山人,無端辭澗戶。微命寄輿役,登降難自主。一笑問山靈,捷徑彼何取”的慨嘆,抒發(fā)了詩人雨度雞公粱的無奈之感。
雪中漫興
一雨旋成雪,蒼窮愛物深。
潤能滋隴麥,饑任噪檐禽。
衙放黃綢被,粒拋綠綺琴。
行蹤笑濡滯,偷暇且高吟。
這首詩寫詩人雪中漫步,因景生情,融情于景。一場雨忽然變成一場雪,上蒼深深愛護萬物,抒發(fā)作者的喜悅之情。雪滋潤了小麥,饑禽可到檐邊吃食,也意味著農(nóng)民會遇著豐收年。衙門里有黃綢被,麥粒灑落的聲音猶如綠綺琴的聲音,一人在雪中停留,趁著有空高聲吟誦。詩人看著眼前紛飛的雪,想著田間的麥苗,瑞雪造豐年愉悅了心情,雪中漫步更有興致。
(三)高妙的修辭技巧
其一,陳僅詩歌對仗工穩(wěn),手法靈活。例如:
《腰竹嶺老林》中:“餓鴟啼我前,驚狐竄我后。右顧蛇掉尾,左躓棘刺肘。僵藤掛懸絙,密筱矗樷帚?!痹谶@幾句詩,相對的句子字數(shù)相等,形式一致,最主要的是詞性相對?!梆I鴟”對“驚狐”,是形容詞詞組對形容詞詞組;“啼”對“竄”是動詞對動詞,“前”對“后”是方位詞對方位詞,“蛇掉尾”對“棘刺肘”是動詞詞組對動詞詞組。就這短短幾句中,卻用了多種對偶方式,使詩歌看上去很工整,讀來上口。
《度澗溝火地二嶺》中,“水北”對“林西”、“百丈”對“千盤”、“回風驚”對“薄靄怯”、“寥落”對“寥落”、“三畝斷”對“一椽棲”、“虎嘯”對“鳩啼”、“衣結悲”對“廚空羨”。
《夜出安康城返天圣寺》中的“城暗星依水,隄明浪激沙”,“城暗”對“隄明”,景物明暗相對;“星”對“浪”,是天地相對;“依水”對“激沙”,情態(tài)相對。這些整齊的句對,使詩的情韻順暢而出。
《久雨十韻》中幾乎句句相對,“農(nóng)工歉”對“澎雨傷”、“到地”對“奔崖”、“云暝”對“瀑狂”、“昏昏”對“急急”、“號”對“舞”、“庚甲”對“角張”、“千家溢”對“萬縷長”等。雖不見其詩,也能聞其音,因為從這工整的對字上聯(lián)想而出。
陳僅的詩歌,從詞性上看,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等詞性相對,形式一致;從情景上看,景與景相對,情與情相對,情與景相對,使得詩意與情致俱佳。
其二,夸張的技巧?!翱鋸埵菫橥怀鍪挛锏哪撤N本質特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盵5]這種修辭手法在陳僅詩歌中隨處可見。
《南山》中開口便是“南山一片石,化作千萬峰?!蹦仙郊辞貛X,這句寫秦嶺山峰眾多。詩人卻說南山就是一塊石頭,忽然化成千萬峰,用了魔術師的筆法,也就是夸張的修辭手法,使一石化萬峰,凸顯了南山的群峰之多。
《斑鳩關》:“行到斑鳩關上路,午禽啼徹四山陰?!敝袑戇^斑鳩關中午時分,聽見群鳥啼鳴,響徹山林。詩人卻用“啼徹四山陰”五個字來表達所見所感,飛舞啼鳴時,使四面山林的陽光被遮擋了,何其壯觀,明顯帶有夸飾,但卻很形象地記錄
了自己的感受。
《銅阡峽》:“山中有石皆穴泉,泉沖石破成流川?!边@句初寫銅阡峽的景象,卻說山中的石頭中都有泉水,且這泉水能沖破石頭,瞬間變成河川,多么有氣勢的泉水。一經(jīng)夸張,銅阡峽的泉水更有力量,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它的氣勢。
《復雨》:“那有通宵霽,頻看三日霖。江聲翻地腹,云力錮天心。世事從波泛,生涯付陸沉。蛟龍爾何喜,窟宅正求深?!薄敖暦馗?,云力錮天心?!苯暦?,云力錮天,雖夸大了江水的聲勢,顯得有些不真實,但同時又將水勢浩大的場景具體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其三,煉字。“詩歌的語言凝練而生動,其凝練主要體現(xiàn)在對詩句的錘煉上。煉句、煉字是煉意,是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達更深廣的思想感情。鑒賞詩詞不鑒賞字句就無法理解詩詞所提供的形象,就無法展開我們的想像力。詩歌的語言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的特點。古人云:著一字而境界大開,說的就是語言錘煉的重要性?!盵5]
陳僅詩歌的煉字主要表現(xiàn)在對動詞的運用上,他善于用動詞使詩句活起來。同時,他還用副詞使詩歌富于轉折,用顏色字強化感情色彩,用疊字創(chuàng)造氛圍,用雙聲疊韻使詩的聲調更加和諧悅耳,用口語使詩讀來更加親切。如《廣城集》卷二十二中《睡起》一詩的頸聯(lián):“爛紅滿院鋪桑葚,怒綠橫窗迸竹枝。”詩中的“爛”、“鋪”、“怒”、“迸”幾個字體現(xiàn)了作者的用字精準,善于煉字。通過這些字使詩中的靜景頓時活起來,具有動感,使得詩歌更耐人尋味。又如其下這首《郊飲》:
郊飲
昨日桑田降戴鵀,出郊聊許滌煩襟。
殘碑臥地文平讀,暗水通畦脈遠尋。
飯后詩兼蔬筍氣,樽邊客有鷺鷗心。
迎眸獨喜春疇綠,細麥開花要簿陰。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了一系列動詞:“降”、“滌”、“臥”、“通”“兼”、“有”、“春”、“要”。動詞的使用,擬人化了景物,表現(xiàn)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讓讀者耳目一新,如親臨其境一般。
陳僅的詩歌有明顯的歷史紀實性特征,從他的詩歌中能夠了解到安康的風土民情,吏治世風,以及作者自己的政績和人生感慨。同時他的詩歌體裁多樣,善于修辭,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1]鄭繼猛,李厚之.陳僅先生年譜考[J].安康學院報,2012 (4):16-22.
[2]陳僅.繼雅堂詩集[M].清華大學藏本.
[3]百度百科.鄭善夫[EB/OL].[2014-08-11].http://baike. baidu.com/view/223616.htm?fr=aladdin.
[4]黃永武.中國詩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5]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yè).修辭通鑒[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A Brief Study of ChenJin's Poems in Shaanxi
ZHENGJimeng,LI Ruihua
(Department ofChinese,AnkangUniversity;Southern Shaanxi Folk Cultures Research Centr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
There are 15 volumes in theJiyatangshijiby ChenJin written in his post in Shanxi,these poems are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Shanxi and China.This essay deals with the poem writing,themes,styles and methods by ChenJin,in order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scholars ofQingdynastyliterature and Shanxi district literature.
ChenJin;Jiyatangshiji;poems on agriculture affairs
I207.209
A
1674-0092(2014)06-0006-06
2014-10-16
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陳僅《繼雅堂集校注》”(14JZ002);安康學院重點學科項目“中國頌體詩研究”
鄭繼猛,男,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和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