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王菲,教師,現(xiàn)居安徽阜陽。
無論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對課外讀物作了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的基本思想體現(xiàn)在: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通過閱讀高品位的著作,倡導讀書的風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但是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閱讀的情況是令人尷尬的。筆者曾不止一次地做過調(diào)查,結(jié)果與課標上要求的“課外閱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 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相差甚遠。一個長期不重視語文的學生是不可能把語文學好的,一個沒有閱讀量和文化素養(yǎng)的高中生在高考時是很難考到優(yōu)秀的。
如何才能引起學生對語文的重視,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筆者做了以下的嘗試。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原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需要”往往就是動力,有目的的持續(xù)滿足“需要”能夠收到強化激勵的實效。因為考試會直接或間接的考察課外閱讀,而學生就有了得分“需要”,這樣便可生成利益驅(qū)動效應。于是,我在高一的轉(zhuǎn)型階段就有意識地灌輸這種思想。看一些名著改編的電影,引起他們對名著的興趣;用那些用名著作為材料創(chuàng)作出的佳作,讓學生明白看課外書間接幫助高考;接觸一些與名著有關的高考題,讓他們知道高考直接要考。有了這種得分需求的激勵,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要去讀課外書了。
上述的得分需要由于見效慢,有一部分學生會半途而廢,因而還需一些策略,激發(fā)起學生內(nèi)在的閱讀欲望,把讀書當成一種興趣,形成一種習慣,不是我要讀,而是我想讀。為此,我做了如下的創(chuàng)新。
袁枚在《黃生借書說》 中曾言道: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書非撕不能讀也”的“撕讀法”。目前我校的日常教學采用的是高效課堂的模式,學生都是分組而坐,很多活動都是以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成為常用手段。我就利用這種形式,在開展中長篇閱讀時,只要求每組買一本原著,然后根據(jù)組員人數(shù)撕成若干份,每人擁有其中一份,再利用語文課的某個時間,大家統(tǒng)一把擁有的那部分讀完。這樣每位同學的腦中都是不完整的情節(jié),勢必勾起他們對其他情節(jié)的興趣,便去催促他人快讀同時也被他人催促,在這個“催與被催”的過程中,加快了閱讀的速度,更有甚者自己又買一本完整的來讀。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高中語文必修課分為“閱讀與鑒賞”、“表達和交流”兩部分,可見,二者是同等重要。不將讀后的心得表達出來并進行交流的閱讀和鑒賞只能停留在表面,甚至流于形式,不可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產(chǎn)生心靈的觸動。標準中也建議:“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睂W生只有通過文字或其他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才會有更深層次的體會。為此,我共為學生設定了如下活動:詩歌朗誦比賽、辯論賽、課本劇表演以及讀書報告會。前三項活動均先在班內(nèi)進行,選出優(yōu)勝者,然后讓所帶的三個班再進行PK。讀書報告會每讀一本開展一次,并與?!熬G茵”文學社聯(lián)系,結(jié)成派對,每期刊登一些優(yōu)秀的習作。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分享了閱讀的樂趣,尤其是在得到肯定后,會更加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
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老師,從高考的大局出發(fā),肯定不能逼迫學生去與其他科爭搶時間,因此還應引導學生合理有效地使用時間。我著重讓學生充分利用一些閑散時間,比如課間的三五分鐘,不適合理科的做題,那么就可以用來閱讀;大休時的跑操,在整隊等候的時候,便可以把我們撕過后“便攜式”名著拿出來讀一讀;再者,因為大家讀的部分不同,吃飯、走路時,同組的同學還可以通過語言交流去獲知未知的部分。
有了得分的需求,再加上興趣的驅(qū)使,從要讀到想讀,實現(xiàn)了課外閱讀的蛻變,閱讀已經(jīng)變成一種習慣。我想,這種習慣堅持三年,很多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會有質(zhì)的飛躍,也會為他們在高考中贏得滿意的分數(shù)。而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將會終生受益,“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習慣成就一種素養(yǎng)”絕不再是一句空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