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楊
胡楊,教師,現居江蘇徐州。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蘊含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其特殊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的精神內涵啟迪著歷代讀者。高中古詩教學,承擔著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培養(yǎng)和提高青年人鑒賞古詩能力的重要使命。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新課標”對高中古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高中學生作為學校的主體,又是教育和管理的對象,他們對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有何看法?他們對古詩學習的興趣如何?……就這些問題筆者圍繞高中古詩教學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課堂教學、考試與評價四個方面,設計了選擇題,隨機抽取徐州市三所高中的三個年級中的340名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
①有自己閱讀古詩的方法嗎?
A、 有 (35%) B、 沒 有(65%)
②遇到喜歡的古詩,你會怎樣?
A、多讀幾遍(76%) B、當時背誦(17%) C、摘抄下來(7%)
③你認為古詩學習的困難是什么?(可多選)
A、理解古詩的字詞(33%)B、體味古詩的意境(55%) C、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63%) D、對古詩的背誦記憶(28%) E、掌握古詩的藝術手法(89%)
④你覺得怎樣學習古詩的效果更好?(可多選)
A、和同學討論交流(60%)B、老師提問和點撥(65%) C、自己閉門研究(28%) D、經常與老師探討(73%)
⑤你會主動向老師請教或者和老師討論嗎?
A、經常(30%) B、有時有(57%) C、極少有(25%) D、從來沒有過(12%)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自己閱讀古詩的方法,在課堂上只是被動接受。平時的學習中,即使遇到自己喜歡的古詩,大多數學生也只是多讀幾遍罷了,能夠背誦下來或者摘抄積累的學生很少,這就造成了高中生在古詩積累方面的薄弱。
雖然大部分學生意識到和同學的討論交流、與老師的探討可以促進自己的學習,但在實際情況中,能夠經常向老師請教或者和老師探討的學生并不多,甚而有25%的學生極少向老師提問,還有12%的學生從來沒有向老師提問或探討過。主動提問、主動探討、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在一部分高中生身上是缺失的。
①你是否喜歡上古詩教學課?
B、是(66%) B、有時是(30%) C、不是(4%)
②你是否覺得自己講得過多?
A、是(23%) B、有時是(30%) C、不是(47%)
③你是否在備課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A、是(19%) B、有時是(28%) C、不是(53%)
④上語文課時,有多少學生經常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A、少部分(16%) B、大部分(70%) C、全班(14%)
⑤你了解多元智能理論嗎?
A、不了解(30%) B、基本了解(57%) C、很了解(25%)
⑥在語文課上,小組合作學習和你的講授之間的比例是多少?
A、2:8(30%) B、5:5(56%)C、8:2(14%)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絕大部分教師是喜歡上古詩教學課的,對古詩教學大都充滿熱情。這和學生的興趣比例形成了反差,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很高,而學生卻不積極。從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47%的語文老師認為自己講得不是過多的,但只有14%的語文教師認為課上小組合作學習和教師講授的比例是8:2,認為兩者的比例各占一半的有56%的教師。這說明我們語文老師已經意識到上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但在具體操作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比例較低。
不少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比例較大,這直接導致學生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13%的老師覺得全班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這從表中還可以看到,53%的中國教師準備課程不考慮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
沒有關注學生的差異,除了在分層反映在教學,但還在使用多元智能理論輔助學生學好中文調查反映,16%的中國老師不理解這一理論,只有14%的教師很了解,如何能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孩子,然后用在學習借助智能優(yōu)勢呢?
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一直是該學科教學的重中之重,當然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并且適應高考考綱要求的教學模式,在該模式的教學下學生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這些實質的成績無法掩飾雖然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古詩的教學上,但教學效果并不顯著,語文教學的實質要求并未達到的缺陷。
1、現當代歷史上環(huán)境的沖擊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以魯迅、胡適等人為代表的文學革命先驅使得白話文進入文學的殿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言文的使用已經逐漸淡出國人的生活,古詩文的研究和使用也已成為專業(yè)學者的研究對象?!白鳛橐环N語言,如果失去賴以生存的使用環(huán)境,那就必然是走向衰落。古詩文在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所謂曲高和寡,而是傳承斷代?!?/p>
2、教育功利性的打擊
雖然語文學科一直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科,但是其不受重視的程度卻越來越厲害。先是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論,再有對外語學科的非正常重視,還有數學考試越來越難,分值越來越高的現象,使得學校、家長、學生漸漸把語文學科擠出了視線之外。高考的指揮棒,教育的功利性使得語文學科的地位逐漸下降,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的興趣就更少了。
1、學生缺少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快節(jié)奏的現代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潮文化和快餐主義橫行對學生的思想和性格帶來巨大的沖擊,對新鮮而有趣的事情,學生更有可能去學習和接受,但對古代詩歌緩慢艱澀不感興趣,可以說古代詩歌和當代的快節(jié)奏文化與學生思維模式是沖突的。
沉重的功課和學業(yè)壓力,讓學生厭學,尤其是缺少詩歌學習的動力;高考語文試卷,也使一些學生認為語文成績不能夠迅速提高。共同的原因很多,直接導致學生缺少學習詩歌的興趣,沒有學習語文,尤其是古詩的動力。
2、教師缺少古詩教學的熱情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貫徹到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和“教學建議”中。
雖然這些年國家從上到下都在談新課程改革,但真正取得的效果卻不樂觀,在當前高中古詩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未得到完全改變,還有不少教師,甚至有不少青年教師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即“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新知、練習鞏固、講解與所學內容有關的歷年高考試題、布置作業(yè)”。在高考的高壓之下,進行應試化的古詩教學,又怎么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
在當前的高中古詩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固化,課堂上師生缺少互動和交流,教學效率低下。常見的高中古詩教學有這樣幾種誤區(qū):
1、教師缺少基本素養(yǎng)
在教學中,教師缺乏責任感、缺乏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是非常落后的。教師教學取決于教學參考書,而不是新的看法和認識、嚴重缺乏創(chuàng)造力。教師的觀念和技術的傳統(tǒng)落后,大多數因為教師也相對缺乏基本的知識和理解古代詩歌的能力。所以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以確保正常教學,使用最安全的教學方法,那就是使用參考書的刻板類型教育,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師一人扮演所有角色,而學生的職責就是傾聽和寫下來。等等原因使學生遠離詩歌欣賞和理解。
2、教學方法單調固化
在應試教育機制下,許多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講授。高中古詩教學,目前它仍然是以大學入學考試的要求為要求。由于高考試卷古代詩歌分提高,老師也越來越重視古代詩歌的重要性教學,花大量的時間在古代詩歌專項訓練,卻忽略了學習方法和意境掌握技能教授,要促進的積累量質的飛躍。古代詩歌學習能力低,在古代詩歌的積累變得軟弱,這對于學生的理解和審美能力和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3、教學過程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
許多教師在解釋中國古典詩歌時缺乏自己獨立的意見,經常使用古老的名言的詩歌來高端定位。突然將教學參考書和教學計劃的內容注入,忽視獨立思想的差異,導致學生進一步死記硬背,缺乏靈活的能力。學生在這樣一個枯燥的教學模式下變得很被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在教室里45分鐘,完全取決于教科書的輔助,老師的輸液,學生被動死記硬背,這樣的教與學的關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4、忽視理解的重要性
中國的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在意境和外形上有著本質區(qū)別,要學生完全獨立做理解和消化是非常困難的。面對這種情況有些老師說必須著重清除文本的障礙,使學生能理解課文,加深印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逐字翻譯和記錄,使學生很無聊。學生應該主動去熟悉理解文本,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學生指出用不同顏色的標簽,完全不是翻譯標記快樂的生活?!耙驗橹纻鲗У闹匾院秃鲆暻楦兄笇?,導致古代詩歌教學變成無聊的代名詞,教學質量是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