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以獨特的敘述方式完成了她對女性的書寫。在作品《金鎖記》中確立了曹七巧的瘋女形象。通過曹七巧對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形象的反叛,張愛玲強調了女性被男性扭曲的心路歷程。通過壓抑處境的書寫,張愛玲敘述了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在宗法父權體制下所承載的性別、經濟、人格上的剝削和壓制。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家長身份在男性家長缺席的情況下得到了確認,張愛玲把處于從屬壓抑位置上的女性納入敘述主體。
關鍵詞:張愛玲 女性壓抑 宗法父權 瘋女
張愛玲,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杰出的女作家,生活在細碎的陰影與縫隙中,她的生命在不斷的放逐中變得越來越疏離。張愛玲在上海艷極一時,而后一路不斷跌落,最后只剩下蒼白的碎片。但是,張愛玲的生命并未因此而終結,她通過作品寫出了“關于文明與人性的哀歌”。她以敏銳的筆觸直面人性的卑陋和扭曲,深入描繪了那個時代在男權文化傳統(tǒng)中女性命運的凄愴和悲涼,揭示了男權社會對男性自身的腐蝕和戕害。張愛玲以《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為代表,捕捉了女性的復雜心理。并對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人物進行了潛意識的挖掘和心理分析,展示了在宗法父權體制下女性被剝削和被壓抑的歷史,完成了張愛玲對女性壓抑的闡述。在權力與欲望的角逐中,曹七巧的身體和精神人格發(fā)生了分裂,走入了瘋狂。這表現(xiàn)在她極力去破壞自己兒子長白和女兒長安的正常而幸福的生活,她視兒子為“駐在敵國的代表”,對女兒則扮演了一位復仇的母親。這反叛了傳統(tǒng)社會中的賢妻良母形象,其中隱藏著對價值的嘲弄與顛覆以及對人性近乎殘酷的解剖。曹七巧的瘋女形象也是一種對父親權威的模仿,這突出表現(xiàn)在她的女性家長身份上。張愛玲讓曹七巧處于從屬壓抑的位置上,同時又賦予某種程度上的主體性和自主意識,把壓抑中的弱勢女性納入敘述主體,在此復雜矛盾的內涵中隱含著潛在的顛覆能力,張愛玲借此主體的置換對宗法父權提出了反抗。張愛玲就是通過對具有典范意義的曹七巧的瘋女形象的確立完成了她獨特的女性敘述。以下文章就此內容作了探析。
一、壓抑處境的獨特書寫
張愛玲,一生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她以女性的角度直接書寫女性,完成了其獨特的女性敘述方式?!霸谏詈退囆g中,女性的價值觀念不同于男性的價值觀念。當一位婦女著手寫一部小說時,她始終希望去改變那已經確立的價值觀念”。張愛玲的書寫就是這樣,她通過《金鎖記》中曹七巧的瘋女形象的確立,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書寫了父權體制下的女性,即寫了女性在宗法父權體制下的壓抑處境,并以此從反面控訴了宗法父權文化對女性的歧視和迫害。這種書寫方式的內容和角度就不同于五四之后的女作家的書寫。冰心是歌頌母愛的哲學,白薇是控訴男性對女性的壓迫,丁玲是以中性的叛逆話語大膽地暴露社會問題,張愛玲則以“放大的女性化進行叛逆書寫,一反革命型女性的虛構神話,使轉型時代中受扭曲,受凌辱和毀滅的女性真相獲得了具體化的歷史面貌”。張愛玲通過曹七巧的瘋女形象的確立寫出了女人過去沉重的負荷,寫出了女人在現(xiàn)實中的種種壓抑與痛楚,寫出了以曹七巧為代表的被壓抑和被沉默的女人。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敘述隱隱傳出了父權文化結構下遺落的女性呼聲,深入挖掘了女性陰暗的深層潛意識?!督疰i記》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它是張愛玲書寫模式中的一個典型的女性敘述,具有女性典范意義。作品以曹七巧為敘述中心,并確立了她的瘋女形象。曹七巧出身低賤,是“麻油店的活招牌”,嫁給了身患骨癆的姜二爺并因此在大家庭中倍受排擠和欺侮,這種幻滅的婚姻給曹七巧帶上了“黃金的枷”,并使她變得扭曲,陰沉而千瘡百孔。金枷壓制了情愛,其結果是曹七巧對小叔姜季澤的畸形的愛欲被泯滅之后,她成了一個瘋狂報復的女人。逝去的東西可以殘忍或溫柔的復活,帶給我們幻覺中的痛苦和幸福。別人毀了曹七巧的一生,她又毀了自己兒女的幸福。曹七巧就像一頭困獸,一生都在權力和欲望中掙扎。“三十年來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就這樣《金鎖記》將人生的荒誕與荒涼詮釋到了極致,這是一段無回報的愛和不幸的婚姻歲月。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婦女與小說》一文中談到,女性小說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女性與她們的小說,一是女性和關于女性的小說。我們在談到張愛玲的寫作時,指的是第一種含義,即女性和她們的寫作,在此就是張愛玲和她的寫作。通過閱讀我們看到張愛玲是一個女性壓抑的闡述者。在以《金鎖記》為代表的女性文本中,其女性人物往往在宗法父權中被邊緣化為他者,即“第二性”。他者是相對于“自我”的概念,以女性主義視角而言,男性是主體,是絕對完整體,而女性是他者,是處于非本質論的現(xiàn)實中。在父權文化社會中,女性被界定為“他者”,為男性所觀照,女性在“天”“乾”“君”“父”等宗法象征主體下,被定義為附屬于男性的他者概念。那些長久以來被壓抑在歷史和轉型時代中的女性問題,在張愛玲的筆下展開了她們巨大的內在壓抑領域: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大部分女性群體的非正統(tǒng)身份,在此以一種畸形、歇斯底里、病態(tài)等征候表達了她們的被歧視和被壓抑。因為姜二爺?shù)臒o能,曹七巧在姜家沒有任何尊嚴和地位,連家里下人也對她說三道四。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對姜季澤的一點愛戀也被限制在壓抑的欲望中,這種女性主題的書寫,表現(xiàn)了張愛玲對于女性遭受貶壓的一種抗衡。在此,張愛玲把有關女性的卑微沉默都力圖寫成承載著文化層面的憤怒的荒涼。所以說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壓抑是一種真實的現(xiàn)象,壓抑不僅是與各種生活能量相對立的消極力量。同時,壓抑還寄生在各種生活能量之上”。女性主義認為,壓抑有壓迫和抑制兩個層次,主要強調心理和性欲層次的壓抑,女性壓抑是父權文化社會對女性身體、人格、精神和性欲的普遍監(jiān)控下的產物。曹七巧的瘋狂就是在此層面之上詮釋了女性斷裂的歷史鏡像。在《金鎖記》中,曹七巧害怕用一生換來的財產,再次落入男人或其他人的手中。曹七巧對長安的那一段告白,最能表達她對于男性的懷疑和對金錢的信仰:
一陣風過,窗簾上的絨球與絨球之間露出白色的寒天,屋子里暖熱的黑暗給打上了一排小洞。煙燈的火焰往下一挫,七巧臉上的影子仿佛更深了一層。她突然坐起身來低聲到:男人……碰都碰不得!誰不想你的錢?你娘這幾個錢不是容易得來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的。endprint
姜季澤雖是七巧最后一個懷有幻想的男人,但這愛慕情意也被姜季澤破壞。自揭穿姜季澤的虛情假意和謀財意圖之后,七巧就再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男人。上文中曹七巧臉上的黑影,暗中寫出了她內心的黑影,把她害怕喪失錢財?shù)目謶中睦砉蠢樟顺鰜?。此內心的黑影揭示出了曹七巧所遭受的壓抑處境和內心的恐懼。曹七巧在道德上的破產和人性上的喪失殆盡代表了女性人物的悲劇,這種悲劇包括她們的言行,在表面上是為錢財而瘋狂,其實卻含藏著文化上的性別政治以及人格遭受扭曲的心理因素。因此對曹七巧的瘋狂等類似的描寫,其中所透露出來的不安全感來自宗法父權在經濟、人格和性別上的多重壓制和剝削,而不只是錢財上的問題。宗法父權體制是男性通過他們所建構的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等組織,對女性進行宰割的一種體系。父權的權力組織是社會結構的一種機制,也表現(xiàn)為一種復雜的心理約束能力,即道德觀對女性精神的迫害。在父權文化中,男性是父權宰制社會的基本原則,女性被放逐于社會結構的底層和歷史的邊緣。宗法父權長久對女性的歧視和壓抑,構成了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群體的一種集體潛意識的病變。女人在父權社會里,其作用被充當成交易的媒介,在自身作用剝奪之后,女人最終變成貢品被犧牲掉。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就是在這種被充當為交易媒介的歷史中,被傳統(tǒng)社會壓榨成血淋淋的一堆碎尸,徹底而幾乎瘋狂:“她睜著眼直鉤鉤地朝前望著,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只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標本,鮮艷而凄愴。”這里蝴蝶標本在寓意上成為了曹七巧壓抑性質的女性圖像。在《半生緣》中還用“紅粉骷髏”意象描繪了曼璐,恐怖凄冷。在《茉莉香片》中有“屏風白鳥”的意象寫了馮碧落,“年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這些圖像暗示了儒家宗法對女性的不同形式的道德迫害。表面上,這類女性在經濟的金鎖下度過其悲慘的一生,實際上,在此經濟層面的背后可以窺探到父權對女性在經濟與人格上的控制。這就是張愛玲獨特的女性書寫,書寫了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在宗法父權體制下所承載的性別、經濟和人格上的剝削壓制以及她們的壓抑處境。
二、賢妻良母形象的反叛
貝克爾在《拒斥死亡》中提到,母親對于兒童來說代表了兩件事情。一是說母親是快感和滿足的純粹來源,是可信賴的保護性力量,她必然表現(xiàn)為美、善、勝利和力量的女神。一是說母親代表著可靠的生物性依賴對象,兒童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受到了來自母親的呵護。傳統(tǒng)社會中的母親形象也是按照這樣的圖式存在的,但在《金鎖記》中,曹七巧對自身家產、權力和地位的維護,直接導致了她對于他人的傷害和壓迫。在權力與欲望的角逐中,曹七巧扼殺了愛與天倫,完全反叛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妻良母的形象。沒有承擔起一個母親的角色去讓她的兒女感到可“信賴”,可“依賴”,更沒有受到母親意義上的“呵護”。相反的是,她的兒女在愛的不斷缺失中疼痛的成長,這突出表現(xiàn)在她和兒子長白和女兒長安的緊張復雜的關系上。曹七巧畸形的婚姻,內心的空虛無助,使她對人生感到絕望,精神和肉體發(fā)生了裂變,形成了她的雙重人格特征及其多重身份。如《金鎖記》文中所描繪的:
起坐間的簾子撤下送去洗濯了。隔著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綽綽的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一點,一點,月亮緩緩地從云里出來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無底洞的深青色。
具有花旦氣息的曹七巧滲透在“戲劇化的臉譜”中,“一搭黑,一搭白”的夜空在此揭示了曹七巧雙重人格的象征寫照。在曹七巧徹底的瘋狂中,聚集了各種壓抑能量,在荒野中呈現(xiàn)了一幅女性精神崩潰的歷史面貌。這種雙重人格的分裂集中表現(xiàn)在曹七巧的多重身份及其對自身角色的反叛中。曹七巧既是有名無實的妻子,又是有名無實的母親。在妻子的角色上,她表現(xiàn)出不忠于丈夫,甚至公開謾罵唾棄自己的丈夫。在母親的角色上,她把兒子導向墮落糜爛,視其為“駐在敵國的代表”,更加破壞了女兒的戀愛和婚姻生活。曹七巧在此雙重人格的作祟下,最終導致她在攻擊他人和自我的宣泄中,走入自己的心理地獄,軀體轉化為瘋狂的代替物。
1.與兒子的關系——“駐在敵國的代表”
在《金鎖記》中,長白的形象隱含著姜季澤和姜二爺?shù)挠白樱嬗懈赣H和叔叔的某些負面特質。而曹七巧對待長白的方式,其實也和她對待丈夫和姜季澤的方式有些共通的地方,這似乎是曹七巧借此對姜季澤和殘廢的丈夫的一種報復。一方面,她把長白留在家里抽鴉片,但長白到了窯子里“玩得比大爺三爺精明,強爺勝祖”。另一方面,長白又是她“駐在敵國的代表”。一生臥病在床的丈夫和姜季澤的嫖賭成性與窩囊無能,照理曹七巧會把獨子調養(yǎng)成人中麒麟,事實卻相反。這現(xiàn)象反映出曹七巧內在復雜矛盾的心理。長白在文中的身份由始至終都是曹七巧的傀儡,毫無主體意識,他的墮落都在曹七巧的教導、誘惑和安排下完成。作為母親的曹七巧沒有把他帶離墮落的道路,反而把她生命里兩個重要男人的命運交織在長白身上,重復著兩種她最痛恨的現(xiàn)實:在家之內把長白變成殘廢丈夫的替身,在家之外把長白變成另一個姜季澤。長白作為宗法父權的承傳者的悲劇無疑正是曹七巧命運的一種諷刺。曹七巧在長白的毀滅中看到了丈夫和玩弄她情感的姜季澤的毀滅。不同的是,她在長白的墮落中始終是個主宰者,不象當年嫁給姜二爺和年輕時迷戀姜季澤時候的孤獨無助。長白的墮落毀滅,確立了曹七巧和兒子,以及曹七巧和她生命中兩個男人的關系。長白在曹七巧的授意下走向了毀滅,這種在精神上“謀殺親兒”的現(xiàn)象背后,可以看到曹七巧的絕望和病態(tài)。借由這種毀滅的家長宰割儀式,曹七巧成功地把女兒留在身邊,兒子不被兒媳霸占,女兒也不被女婿帶走。其中,曹七巧對女兒長安的壓制和擺弄也是值得注意和分析的。
2.與女兒的關系——復仇的母親
對于兒媳芝壽,曹七巧扮演著復仇的婆婆,對于女兒長安,她又扮演著一個病態(tài)的母親角色。曹七巧對兒媳的瘋狂言行,表述著她對欲望的一種詮釋,對女兒的言行則可以探察到她對愛情婚姻的恐懼、反感和罪惡感。曹七巧把女兒視為他者,深恐另一個他者掉進父權婚姻的陷阱之中。曹七巧設宴宴請童世舫,她有“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在席間,她輕描淡寫地說到長安“她再抽兩筒就下來”,因而長安生命里“頂完美的一段”最后還是由曹七巧加上了“不堪的尾巴”。從曹七巧對長安的言行而言,她其實是以“受害者”或“過來者”的身份去對待長安的婚嫁問題,而不僅僅是扮演了一個逼害女兒和害怕失去財產的母親而已。在母親的身份上,由于遭到長安的抗衡,曹七巧的言行更被激化為瘋狂的他者,由此從瘋狂的婆婆轉為瘋狂的母親。這也緣于曹七巧在情感與人生信仰上的混亂。一方面她要把女兒留在身邊,甚至在歇斯底里的言語中多次表露她阻止長安出嫁的原因是為了保護長安,為長安著想,以免長安重蹈當年她所遭受的折磨。另一方面,曹七巧通過扮演男性家長身份的壓迫角色,去達到她想要阻止長安出嫁的目的,而不惜千方百計地對長安進行各種阻撓折磨的行徑。曹七巧一方面無情的刺傷、打擊著身邊的親人,一方面又倍感愧疚,自哀自憐?!八琅畠?、兒子恨毒了她,她婆家人也恨她,她娘家人也恨她……曹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小洋枕頭,湊上臉去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擦拭,由它掛在腮上,漸漸地自己干了”。曹七巧的這些言行我們看到她在精神人格雙重性之外的另一種精神面貌:在友人之間,她的人格往往喪失理性;在獨處時,她又無法面對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當童世舫走后,愛情(男性)的幻想和親情(母愛)的慈愛,都在長安身上正式幻滅。曹七巧在對身旁親人的報復和懲罰中,正好也暴露了她被禁忌、被剝削的人生歷程。endprint
作為瘋狂的母親,曹七巧的病態(tài)表現(xiàn)在把女兒的終身幸福視為一種罪惡,使盡手段破壞長安和童世舫的戀愛。她不時地警告自己“我就只有這一個女兒,可不能糊里糊涂地斷送了她的終身,我自己可是吃過媒人苦的”。在婚姻的選擇上曹七巧無形中強逼著長安回到她以前所走過的道路:不要被男人所欺騙。因為在曹七巧的眼里,男人和姜季澤一樣,絕非善類。在接下來,長安終于在曹七巧的強逼欺哄下一步步地重寫著上一代留下的悲劇。然而,從長安愿意犧牲終身幸福的抉擇去迎合母親的行為來看,她又深愛母親而又憐憫母親,不僅僅是她性格上的軟弱使之。所以說長安是姜家黑暗世界里的善者,一方面為了安撫母親的無常冷酷;另一方面,她更為童世舫著想,不愿意為自己所愛的人因她母女的關系而毀了一生?!八浪赣H會使出什么手段來,遲早要出亂子,遲早要決裂?!遍L安明知道要后悔,最后還是把戒指退給了童世舫。在這行為上,長安雖然把自己定位在母親的法則中,但是由于母親的法則是遵從父權秩序的,因此母女兩人在無形中還是落入了父權體制中,并以宗法父權對于她們二人的要求去對待對方,這使得母女沖突的悲劇,在曹七巧的人格精神分裂中進一步得到強化。因此《金鎖記》中母女兩人的對話,使她們各自在彼此的認同對象中,重寫了女性作為他者的事實,她們母女兩人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長安的矛盾與哀傷緣于母親的情感創(chuàng)傷,同時它源自母親所屬的宗法制度的宰割。在母女沖突上,曹七巧并沒有視自己為人母親,而長安也不敢以母親女兒的身份自居,最終導致了長安婚姻上更為尖銳而深刻的悲劇。曹七巧把長安留在身邊,其實也像她把長白留在煙榻上的行為一樣,始終無法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去體會女兒的矛盾和創(chuàng)傷,長安的一生幸福只能像“腐爛的水果一樣墜落”,她的犧牲只能是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也就是說,《金鎖記》中的曹七巧,通過剝奪女兒的幸福,造成自身作為母親的離位。曹七巧混亂了她自己、姜季澤、童世舫和長安四角之間的位置。曹七巧沉浸在瘋狂的世界里,把女兒的欲望、身體和精神充當成壓抑的媒介,充當了自我凈化的工具,完成了另一個替身的再造。
在曹七巧與其兒子和女兒緊張、復雜關系中具體體現(xiàn)了她的瘋女形象。在女性主義批評中,瘋女形象被視為一種微妙的女性文學策略,是女性自我的化身或復寫,這里顯示了含有作家的焦慮和瘋狂的意涵。在父權文化的性別角色規(guī)范中,女性的瘋狂,實際上表現(xiàn)了女性在生理、性別、或文化方面的閹割意涵,隱含有女性主體意識的暗涌,成為抗衡宗法父權的一種顛覆書寫。《金鎖記》中曹七巧的瘋女形象也是具有典范和開放意義的,她既是宗法父權對于女性壓抑處境的具體反映,也是她雙重人格及其人格分裂中多重身份角色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張愛玲以曹七巧為代表透徹而清晰地描繪了邊陲女性的真實內在的精神面貌,強調了女性身體與精神人格在宗法社會文化中所承受的重量,并以女性荒涼的面貌去敘寫了女性被男性扭曲的心路歷程,隱含了儒家宗法社會中廣大女性的人生悲劇。
三、家長身份的女性主體
在女性主義看來,性別是一個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范疇,是社會現(xiàn)實被組織、被表明和被檢驗的方式。性別首先是一個社會歷史的概念,不同時代和社會的人們對性別有著不同的理解;性別也是一個經濟的范疇,男女在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性別角色歸根到底是由他們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決定的;性別還是一個政治范疇,它包括權力機關,是社會權力關系的一個縮影;性別又是一個文化范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會有不同的塑造和表現(xiàn)。女性用性別寫作就是用社會時代和歷史所賦予她的身體、價值觀和情感體驗來寫作。她們應當寫自己“被體驗著”的生活。性別寓意,性別體驗不同,作品的內涵和形式就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女性寫自己就是要寫自己的性別,反抗父權體制下的壓迫,以特有的性別感受創(chuàng)造出新的女性文化”。張愛玲就是通過曹七巧書寫了特別的女性文化,如前文所說的不同于五四之后的女作家對于女性的書寫。以曹七巧為代表,張愛玲文本承載著女性在現(xiàn)實中所承受的歷史和文化體驗,并在此基礎上把壓抑中的弱勢女性納入敘述的主體。其女性人物處于從屬的位置上,卻又同時被賦予某種程度上的主體性和自主意識。曹七巧就是這樣的例子,表現(xiàn)在她對兒子和女兒人生幸福的宰割,如上文所述,在瘋狂中確立了她的女性家長身份。類似的還有《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梁太太,《傾城之戀》中的白老太太,《小艾》中的席老太太。她們之中雖然不完全脫離從屬色彩,但其一家之長的特殊身份卻提供了某種微妙的復雜的主體身份。一方面,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家長雖為一家之主,但是她們的主體性在文化意義上卻并非決然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她們在文化中雖然能夠以女性家長身份去表現(xiàn)主體,但在實際上卻不能完全脫離宗法父權體制的象征秩序。原因在于女性家長的主體身份是出自她們在家庭中“資力”基礎。一如《紅樓夢》中的賈母。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家長是在男性家長缺席的情況下,才得以占有主體地位和權威性,而這種主體性最后將被男性(兒子)所取回,無法在文化意義上直接承續(xù)給下一代的女性。所以在《金鎖記》中曹七巧的主體地位是建立在其丈夫有身體殘障和長白和長安子嗣傳承的基礎上的,這些也就是曹七巧具有女性家長身份的“資力”基礎。她的女性家長身份的確立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宗法父權的象征秩序。
以曹七巧為代表的女性人物身上具有從屬與主體兼?zhèn)涞拿軆群?,這在其中隱含著某種顛覆能力,文本中男性家長的缺席和死亡,意味著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擁有更多的發(fā)言權。除了《金鎖記》中姜二爺?shù)臍堈?,類似的還有《花凋》中“酒精缸里泡著的孩尸”鄭先生,《留情》里“整個地像個嬰孩,小鼻子,小眼睛,不能決定自己是不是應當要哭,就像個打了包的嬰孩”的米堯晶,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的父親也缺席。這些男性家長圖像的殘缺破碎,甚至病態(tài)肌理,就使他們在傳統(tǒng)社會中喪失了傳統(tǒng)家長原有的地位,從故事的開始到結束,都隱逸在文本之外,成為文本中的缺席者和沉默者,完全喪失說話的地位,喪失了傳統(tǒng)宗法父權社會下的權威和精神人格。在男性家長缺席下,女性家長的涌現(xiàn)構成了以女性敘述為主體的文本。張愛玲借助這種女性家長的確立,讓女性在她筆下能有更大的空間去表現(xiàn)涌自壓抑底層的主體意識。但是這種主體地位是在男性傳統(tǒng)權威、身份、或地位被陳述者否定之后才得以確立的,所以說這具有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主體意義。總之,張愛玲這種借主體置換的敘述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對宗法父權秩序提出了反抗,因此,女性家長的主體身份具有了顛覆意義。張愛玲在文本中對于男女兩性家長關系的書寫,也是她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對有關女性主體意識和男性主體身份的關系的思考。在此基礎上,男女兩性之間不再單純地遵守主從尊卑的秩序,而是男女兩性主體并位的關系。這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主體現(xiàn)象:女性不再被簡化為“父親的女兒”,而是有著“我是我自己”的一種宣示。女性家長對于確立“我”和“自己”的關系,事實上正是確立了“主體”和“自我”的關系以及有關女性身份和她們主體意識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溫儒敏.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弗吉尼亞·伍爾夫.婦女與小說[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周芬玲.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
[4][美]厄內斯特·貝克爾著,林和生譯.拒斥死亡[M].南京:華夏出版社,2000.
[5]肖巍.為誰 用什么 以什么話語寫作——也談女性寫作[J].粵海風,2000,(6).
[6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錢理群.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姜幻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 830002)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