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鳳,易漢杰,金明威,陳哲,陳穎,王建華,孫偉亮,裴仁治
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檢測91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李珊鳳,易漢杰,金明威,陳哲,陳穎,王建華,孫偉亮,裴仁治
目的探討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檢測急性白血?。ˋL)免疫表型的特點,同時與形態(tài)學分型對比以提高急性白血病實驗室診斷水平。方法對就診91例AL采用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骨髓細胞化學染色和細胞免疫表型分型檢測方法。結果91例AL中,5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表達CD13、CD33、CD15、MPO、CD117、CD34和HLA-DR陽性率分別為93.2%、76.2%、55.9%、79.6%、89.8%、61%和62.7%;32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中8例T-ALL表達CD2、CD3、CD5、CD7、CD4、CD8、cCD3、CD34和HLA-DR陽性率分別為75%、50%、75%、100%、25%、37.5%、100%,50%和62.5%;24例B-ALL表達CD10、CD19、CD20、CD22、CyCD79a、CD34和HLA-DR陽性率分別為45.8%、100%、33.3%、70.8%、75%、100%和62.5%。FAB分型有54例AML、29例ALL和8例AL不能分型。8例AL經免疫分型確診為5例AML,1例T-ALL,2例B-ALL;另證實1例T/B混合型急性白血病和1例雙表型急性白血病。結論AL免疫表型分析能進一步明確AL診斷,并可獲得白血病細胞不同分化階段的參數,對AL的診斷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對形態(tài)學分型具有補充和修正。
白血病,急性;流式細胞術;形態(tài)學分型;免疫表型分型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一組高度異質性惡性疾病,臨床表現不典型和形態(tài)學多樣化等特點是導致AL誤診的主要原因[1]。迄今,AL實驗室診斷與分型主要依靠形態(tài)學及細胞化學染色分析,而形態(tài)學診斷準確率為60%~80%。自單克隆抗體與流式細胞術聯(lián)合應用以來,流式細胞術已成為白血病免疫分型的重要手段。使用多參數單克隆抗體進行同時標記,可特異的、全面的檢測白細胞抗原的分布情況,使AL免疫分型的結果更為客觀準確[2]。本研究通過對91例AL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分型,并進行對比分析,探討細胞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特征的關系,以提高AL實驗室診斷水平?,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寧波市鄞州人民醫(yī)院血液科就診的AL患者共91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年齡2~85歲,平均(49±24)歲;兒童19例,成人72例。
1.2 儀器與試劑瑞-姬氏染液自備。細胞化學染色試劑有細胞過氧化物酶(POX)染色、特異性酯酶(CE)染色、糖原染色(PAS)及醋酸萘酚酯酶染色(a-NAE)試劑盒均購自珠海貝索生物技術公司。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藻紅蛋白(PE)、多甲藻葉綠素蛋白(PerCP)和別藻青蛋白(APC)標記的單克隆抗體,及紅細胞裂解液(FACS Lysing Solution)、破膜固定液、8-colorsetup標準微球和流式細胞儀FACSCanto II均購自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
1.3 方法
1.3.1 細胞形態(tài)學診斷采集骨髓標本,離體后立即制成骨髓涂片。涂片標本經瑞-姬氏染液染色后,油鏡下觀察并計數200個細胞,按FAB分型法進行分型,再進行POX、CE、PAS和a-NAE染色。
1.3.2 單克隆抗體標記采集骨髓標本1~2 ml,肝素抗凝。細胞膜抗原標記方法為每管加入1×106個細胞100 l,試管內加入10l所需不同標記單克隆抗體,以四色抗體組合為主。FITC標記抗體有CD15、HLA-DR、CD14、CD10、CD22、CD2、CD3和CD61;PE標記抗體有CD117、CD13、CD33、CD19、CD7、CD8和CD235a;APC標記抗體有CD34、CD11b、CD20、CD56、CD5和CD4。每管均加入PerCP-CD45,同型對照為不同熒光染料標記的IgG1。室溫避光孵育20 min后用500l紅細胞裂解液溶血10min,1200r/min離心5 min后棄上清,沉淀物以2 mlPBS洗滌1次,加0.5 mlPBS重懸。細胞內抗原標記方法為每管加入1×106個細胞100 l,試管內加入10l PerCP-CD45,混勻避光孵育20 min后加入500l紅細胞裂解液溶血10 min,1 200 r/min離心5 min后棄上清,再加入1∶10稀釋的破膜固定液500 l避光孵育10 min,2 ml PBS洗滌1次,加入抗體MPO-FITC/CD79a-PE/ CD3-APC各10 l,室溫避光孵育20 min后用500 l PBS重懸。設立不同熒光染料標記的IgG1同型對照。
1.3.3 流式細胞術檢測FACSCanto II型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用DIVA軟件分析。樣本進入流式細胞儀檢測前,以8-color setup標準熒光微球校正流式細胞儀光路系統(tǒng)。應用前向角散射(FSC)/側向角散射(SSC)設門去除碎片群的影響,再用CD45/SSC二維散點圖上設門區(qū)別幼稚細胞群和成熟細胞群,以同型對照去除自發(fā)熒光劑非特異性熒光的影響,分析各管中幼稚細胞群免疫表型。
2.1 細胞形態(tài)學診斷按FAB分型診斷標準,91例AL患者中59例急性髓系白血?。ˋML):1例M0、3例M1、20例M2、14例M3、11例M4和5例M5,未見M6和M7,不能分型有5例;32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中29例能明確診斷,3例不能分型。
2.2 細胞免疫分型59例AML患者的CD13、CD33、CD15、CD11b和MPO陽性率分別為93.2%、76.2%、55.9%、15.2%和79.6%,非相關系列抗原CD34、HLA-DR和CD117陽性率分別為61%、62.7%和89.8%,表達淋系相關抗原CD7、CD4、CD2和CD5陽性率分別為15.2%、8.5%、3.45%和1.7%。32例ALL經免疫分型確診:8例T-ALL表達T系抗原CD2、CD3、CD5、CD7、CD4、CD8和cCD3陽性率分別為75%、50%、75%、100%、25%、37.5%和100%,非相關系列抗原CD34和HLA-DR陽性率分別為50%和62.5%;24例B-ALL表達B系相關抗原CD19、CD22、CD10、CD20和cCD79a陽性率分別為100%、70.8%、45.8%、33.3%和75%;CD34和HLA-DR陽性率分別為100%和62.5%。8例FAB不能分型的AL患者有5例AML、1例T-ALL和2例B-ALL。經免疫分型后5例AML確診為1例M1,3例M2和1例M3。1例ALL經免疫分型證實為T/ B混合型AL,1例證實為雙表型AL。免疫分型顯示4例M1中CD4+1例;23例M2患者中表達淋系抗原有6例CD7+,2例CD2+,1例CD56+和1例CD5+;11例M4中表達淋系抗原有3例CD4+,2例CD7+和1例CD2+;5例M5中淋系抗原有1例CD7+和1例CD4+。B-ALL中表達髓系抗原有5例CD15+,2例CD13+和2例CD33+;T-ALL中表達髓系抗原有2例CD117+,1例CD13+,1例CD33+。
AL存在某些系列多樣性和異質性,單一依據細胞形態(tài)學及細胞化學染色診斷AL已顯得不足,用單克隆抗體分型白血病細胞表面的免疫標志,以進一步明確白血病細胞的起源及分化程度,為臨床診斷、治療及判斷預后提供重要依據[3]。
本研究對就診91例AL進行FAB和細胞免疫表型分型,兩分型診斷相符率為91.2%。8例FAB不能分型的AL經免疫表型分型后得到確診,為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研究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表達髓系抗原CD13、CD33、CD117和MPO陽性率分別為93.2%、93.2%、89.8%和79.6%,表達淋系抗原CD7、CD4、CD2和CD5陽性率分別為15.2%、8.47%、5.08%和1.6%,與馬瑞霞等[4]報道結果相似,但本次研究中無CD19陽性表達。隨著AML發(fā)病機制研究的不斷進展,有研究表明免疫分型可以作為AML危險度分層的獨立因子,但具體結論尚有爭議[5]。CD38、CD34和HLA-DR是干/祖細胞表達免疫標記,表達隨細胞分化程度增高而減少,直至關閉,通過對以上幾種標記的檢測以判定是否為AL[6]。Repp等[5]對783例AM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免疫表型分析,發(fā)現CD11b、CD13和CD34表達為預后不良因素,CD15、CD33和CD38為預后良好因子。同時,馬瑞霞等[4]報道CD7在AML各分型中均有表達,可能與預后不良有關。本研究中均有上述相關抗原的檢測。
T細胞早期階段腫瘤(T-ALL,T淋巴母細胞淋巴瘤)表達早期抗原CD34或HLA-DR和T細胞抗原。B細胞早期階段腫瘤表達早期抗原CD34或HLA-DR和B細胞抗原[7]。本研究中8例T-ALL患者CD34和HLA-DR陽性率分別為50%和62.5%,而24例B-ALL患者中CD34和HLA-DR陽性率分別為100%和62.5%,為AL細胞的分化程度提供有效數據,為臨床預后判斷提供有效數據。
[1]許曉東,趙聲明,鄭天林,等.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在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應用[J].白血病·淋巴瘤,2009,18(5): 270-271.
[2]杜秀敏,陳英劍,胡成進.59例急性白血病形態(tài)學分型與免疫分型結果對比分型[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7):2162-2163.
[3]汪永紅,黃知平,李滔,等.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及伴髓系/淋系抗原表達的比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17):3231-3233.
[4]馬瑞霞,葉芳,李國霞,等.急性髓系白血病108例免疫表型特征與臨床預后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2):147-150.
[5]Repp R,Schaekel U,Helm G,et al.Immunophenotyping is an indepent factor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AML[J].Cytometry B Clincytom,2003,53(1):11-19.
[6]Pamnani R.Immunophenotypingofacute leukaemiasbyflowcytometry:Areview[J]. East African medical journal,2009,12: S89-S92.
[7]孫曉非,何麗容,馮海林,等.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在淋巴細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診斷的應用[J].癌癥,2003,22 (11):1232-1236.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7.071
R733.7
A
1671-0800(2014)07-0907-02
315040寧波,寧波市鄞州人民醫(yī)院
李珊鳳,Email:lsf1984con@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