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輝東
心理護理對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
石輝東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方法120例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包括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心理疏導、積極健康教育及鼓勵家屬支持等。比較心理干預前后患者對酒精依賴疾病的認知及焦慮情緒的改善情況。結果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患者對酒精依賴疾病的認知大幅提高(<0.05),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明顯改善(<0.05),SAS評分明顯降低(<0.05),積極應對評分明顯升高(<0.05),消極應對評分明顯降低(<0.05)。結論心理護理能提高患者對酒精依賴的疾病認知,改善患者焦慮情緒,增加其戒酒信心。
心理療法;酒精;精神障礙;焦慮
我國是具有濃郁酒文化的國度,飲酒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同時酗酒、嗜酒也很常見,近些年來酒精依賴的發(fā)生率也不斷增高[1],已成為常見的精神衛(wèi)生問題。長期大量飲酒會造成酒精性認知損害,影響大腦形態(tài)結構及腦電生理功能;還會對人的神經、內分泌、消化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產生損傷[2]。因此對酒精依賴進行研究,已成當前臨床研究重點。長期飲酒后酒精可誘導精神障礙患者述情障礙,進而引發(fā)相應的心理及情緒問題。據文獻[3]報道抗焦慮感是覓酒行為強化的原因,但焦慮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這就使得心理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浙江省象山縣第三人民醫(yī)院對住院治療的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療效滿意?,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120例,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酒精誘導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均為男性;年齡31~66歲,平均(44.7±10.3)歲;飲酒史7~28年,平均(18.5±8.2)年;飲酒量折合純酒精每天130~420g,平均(290±31)g。職業(yè):干部16例、農民56例、工人42例、無職業(yè)6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20例、初中62例、小學30例、文盲8人。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1)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齡、學歷、患者的飲酒量、飲食史及每天飲酒次數等。(2)焦慮自評量表(SAS):合計20個項目,按照1、2、3、4級對焦慮癥狀出現頻度進行評分,取各項目得分之和,除以80即轉換為焦慮評分指數。重度焦慮:SAS≥0.70,中度焦慮:0.60~0.69,輕度焦慮:0.50~0.59,無焦慮:<0.50。(3)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合計20個項目,按照1、2、3、4級對焦慮癥狀進行評分,量表由消極應對、積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分別由精神科具有調查經驗且專業(yè)知識扎實的護士和資深的主治醫(yī)師,調查前統(tǒng)一培訓量表相關內容。共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為100%。
1.2.2 心理護理干預(1)建立密切護患關系:與患者維持良好的關系是進行心理護理的基礎,護士向患者展現出真誠、和藹的態(tài)度,緩解或解除患者不安、焦慮等情緒,以增強患者的信任感與安全感。(2)心理疏導:耐心聽患者訴說,針對患者個性特點進行疏導,與患者一起參加集體活動,轉移其注意力,旁敲側擊的講解過量飲酒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讓一些戒酒成功的患者講解經驗與體會,增加患者戒酒的決心。(3)積極健康教育:患者多對自己飲酒可能造成的危害認識不足,應向患者發(fā)放一份關于飲酒教育及培養(yǎng)健康教育生活的宣傳手冊,在結合網絡、書面材料生動的對患者進行言語規(guī)勸,使其潛移默化的接受長期飲酒對機體功能造成的損傷及自己所承擔的家庭、社會責任,使其建立主觀危機感,增加戒酒的動力。(4)鼓勵家屬支持:家屬是患者家庭的重要成員,與患者之間有著充分的信任關系,鼓勵家屬多給予患者關系、體貼,不要看不起患者,維持和睦的關系,利于患者戒酒。
1.3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精神障礙患者對酒精依賴的認知情況心理護理干預后精神障礙患者對酒精依賴的認知情況較干預前有著明顯改善(<0.05)。見表1。
2.2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精神障礙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改變心理護理干預后精神障礙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較干預前有著明顯改善(<0.05)。見表2。心理護理干預后SAS評分明顯降低(<0.05),積極應對評分明顯升高(<0.05),消極應對評分明顯降低(<0.05)。見表3。
表1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精神障礙患者對酒精依賴的認知情況例(%)
表2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精神障礙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改變例(%)
表3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SAS均分、應對方式比較分
3.1 心理干預對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對疾病認知的影響針對患者學歷及個性差異,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策略,深層次剖析酒精對身體、家庭及社會的危害,引導患者對因喝酒引起的問題進行自身現狀分析,編輯具有特色生動的宣傳手冊并鼓勵其參加戒酒的集體康復活動[4],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本文顯示:經心理干預后患者對酒精依賴的認識大幅提高,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對酒精的危害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增強了其與酒決裂的信心。
3.2 心理護理對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改善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接觸的時候態(tài)度真誠、和藹、言語親切。讓患者感覺平易近人,受到尊重,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告知患者不要自暴自
棄,要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探尋快樂支點。根據患者不同的心態(tài),不斷向其解釋、啟發(fā)和疏導,在心理上給予其絕對的支持,轉移其注意力,使其在焦慮、抑郁、自卑、緊張等情緒中徹底解脫出來,增加戒酒信心。
3.3 家屬支持對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的影響已有的社會調查多認為社會因素、應激因素在誘導酒精依賴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6]。給予患者社會、家庭支持有助于患者的康復。患者家屬幫助患者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道路,重塑人生。患者與其家屬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為患者戒酒營造最為和諧氛圍。
總之,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反復健康教育并取得家屬支持后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對酒精依賴疾病的認知大幅提高,焦慮、抑郁、緊張等情緒大為緩解,改變被動消極行為為積極主動行為,緩解了負面情緒,堅定了戒酒的決心并愿意積極配合治療。
[1]張亞莉.酒精依賴戒斷期出現震顫譫妄2例報告[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 2013,19(6):358.
[2]李寶珠,葉蘭仙,劉建斌,等.慢性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5):290.
[3]韋盛中,張玲,唐全勝,等.酒精所致精神障礙住院患者的經濟負擔調查[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8):709-710.
[4]張龔,魏紅艷,張培文.地西泮聯(lián)合小劑量奧氮平治療酒依賴126例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3,22(5):359-362.
[5]詹孔才,張曉娟,龔飛中.5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MRI表現的回顧性研究[J].四川醫(yī)學,2013,34(4):511-513.
[6]張素平,胡中平,鐘彩華.臨床護理路徑在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海南醫(yī)學,2013,24(5):765-767.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7.053
R749
A
1671-0800(2014)07-0875-03
315711浙江省象山,象山縣第三人民醫(yī)院通信作者: 石輝東,Email:560987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