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剛,周成偉,盧斌,周銀杰,趙偉軍,王玉濤,趙曉東
射頻消融聯(lián)合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近期療效觀察
朱勇剛,周成偉,盧斌,周銀杰,趙偉軍,王玉濤,趙曉東
目的探討CT引導下射頻消融(RFA)聯(lián)合順鉑(GP)方案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后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接受RFA及術后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4個療程化療的21例Ⅲ期患者(觀察組)的近期(6個月)療效、并發(fā)癥及隨訪2年的生存率情況。結果觀察組的近期(6個月)療效:完全緩解(CR)11例(52.3%),部分緩解(PR)6例(28.5%),總有效率為80.8%;對照組CR 2例(6.5%),PR12例(35.3%),總有效率為41.8%;隨訪2年觀察組的累積生存率為85.7%,對照組58.8%;兩組總有效率及生存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兩組的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及脫發(fā)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結論RAF聯(lián)合GP方案化療能夠提高NSCLC局部晚期患者的近期療效及生存率,為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射頻消融;化學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局部晚期
肺癌是我國最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國均占第1位,且發(fā)病率連年升高,只有約30%的患者被確診后有手術根治機會[1-2]。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以上。而對于局部晚期NSCLC(ⅢA或ⅢB期)的治療是目前肺癌治療的一個難點,ⅢA期的5年生存率為15%~23%,ⅢB期僅為6%~7%[3]。近幾年射頻消融(RFA)治療惡性腫瘤的報道逐年增多,Dupuy等[4]在2000年首次報道RFA在肺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目前對于治療局部晚期的NSCLC較少[5]。筆者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采用RFA聯(lián)合順鉑(GP)方案治療局部晚期NSCLC患者,效果良好?,F(xiàn)報道如下。
1.1 入選標準所有病例接受治療前均通過纖維支氣管鏡或CT下經(jīng)皮肺穿刺病理組織學確診為NSCLC;既往均無腫瘤治療史: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KPS)>60分;按UICC國際NSCLC分期標準屬于Ⅲ期患者;患者不能耐受手術切除;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腫瘤最大徑>3 cm者。
1.2 一般資料RFA+化療組(觀察組)共21例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齡62~86歲,平均(70±12)歲;鱗狀細胞癌7例,腺癌14例;腫瘤直徑為3.0~8.3cm,平均(5.9±2.7)cm;其中2例為同一肺葉1個以上腫瘤,同側不同肺葉腫瘤1例?;熃M(對照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齡56~84歲,平均(69±14)歲;鱗狀細胞癌7例,腺癌28例;腫瘤直徑3.3~9.0 cm,平均(6.0±2.9)cm;其中1例為同一肺葉1個以上腫瘤,同側不同肺葉腫瘤4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
1.3 儀器與手術方法電極穿刺方法與經(jīng)皮肺穿刺相近,患者體位及進針部位根據(jù)術前CT顯示腫瘤位置決定。需避開胸廓骨性結構,選擇最靠近腫塊皮膚,盡量與皮膚垂直角度進針。消融儀為美國RITA多極射頻消融儀,在西門子64排螺旋CT定位引導下將電極經(jīng)皮穿刺到肺內(nèi)腫瘤,CT再次明確電極位置后釋放錨狀電極,根據(jù)腫瘤大小調(diào)整錨狀電極最大消融直徑,各電極治療靶溫度90℃以上維持15 min,完畢后,回縮錨狀電極進行針道消融。術畢復查胸部CT,觀察氣胸及出血情況,必要情況下立即處理。
1.4 化療方法兩組均采用吉西他濱+順鉑方案化療(吉西他濱1000mg第1、8天+順鉑30 mg第1、2、3天),3周為1周期。觀察組在施行RFA后1周開始化療。
1.5 療效判定兩組治療結束后第1、3個月進行門診隨診復查,以后每隔3個月隨診1次,共隨診2年。隨診內(nèi)容包括:臨床癥狀、胸部增強CT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指標。完全緩解(CR)標準為:瘤體縮小50%以上甚至消失,瘤內(nèi)無血供,CT增強值<5 Hu或增強后無變化,CEA值在正常范圍,咳嗽胸悶等臨床癥狀消失;部分緩解(PR)標準為:瘤體縮小或無變化,瘤體內(nèi)血供減少,CT增強值在5~15 Hu,CT增強后腫瘤周邊不規(guī)則強化,CEA值降低到治療前一半以上(排除治療前正?;颊撸人孕貝灥扰R床癥狀緩解;NC(穩(wěn)定):腫瘤大小血供無明顯變化,增強后CT值在15~30 Hu,增強后瘤體強化,CEA值無增高,咳嗽胸悶等臨床癥狀無加重;疾病進展(PD):瘤體增大,瘤體內(nèi)血供豐富,增強值>30 Hu并且腫瘤明顯強化,CEA值明顯增高,咳嗽胸悶等臨床癥狀明顯加重。采用KPS評分法進行行為狀態(tài)評分,分為3個級別(改善、平穩(wěn)、惡化),治療后KPS評分較治療前提高≥10分為改善;治療前后KPS變化<10分為穩(wěn)定;治療后KPS減少≥10分為惡化。
1.6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檢驗;隨訪2年的累積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計算,顯著性檢驗用Log-rank法。<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近期有效率比較在治療后第6個月,觀察組CR11例(52.3%),PR6例(28.5%),總有效率為80.8%;對照組CR2例(6.5%),PR12例(35.3%),總有效率為41.8%;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8.351,<0.05)。
2.2 兩組生存率比較對所有入組患者隨訪24個月,繪制生存曲線并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累積生存率,隨訪結束時觀察組的累積生存率為85.7%(18/2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8%(20/34)(2=4.240,<0.05)。見圖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RFA術后發(fā)生短期干咳3例(14.3%)、胸痛3例(14.3%)、發(fā)熱1例(4.8%),未予特殊處理自行好轉;1例(4.8%)術后咯血1d后自行好轉;術畢有氣胸4例(19.1%),肺壓縮10%~40%,平均20%,其中2例經(jīng)胸腔穿刺抽氣后肺復張,余2例未做處理自行吸收;1例(4.8%)術后4 d發(fā)現(xiàn)中等量胸腔積液,給予先后2次胸腔穿刺抽液后治愈?;熀笥^察組骨髓抑制6例(28.6%),胃腸反應13例(61.9%),脫發(fā)10例(47.6%)。對照組骨髓抑制13例(38.2%)、胃腸反應23例(67.6%)、脫發(fā)15例(44.1%)。兩組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及脫發(f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042、0.425、0.981,均>0.05)。
2.4 兩組生存質(zhì)量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KPS改善率分別為23.8%(5/21)和20.6%(7/34),穩(wěn)定率為61.9%(13/21)和55.9%(19/34),惡化率為14.3%(3/21)和23.5%(8/34);兩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079、0.194、0.693,均>0.05)。
中晚期NSCLC特別是Ⅲ期同時存在手術禁忌患者的治療近幾年處于瓶頸期,鮮有突破[6]。治療集中在局部加全身治療,局部治療除手術外有消融、放療及局部灌注化療等,全身治療主要為化療及靶向免疫質(zhì)量,各有優(yōu)缺點。但目前多數(shù)傾向于局部加全身的聯(lián)合治療[7]。
本文結果顯示,RFA聯(lián)合化療近期有效率達到80.8%,而單純化療組僅41.8%,說明RFA聯(lián)合化療效果要優(yōu)于單純化療組。而且,本研究在入組患者上選擇Ⅲ期同時存在手術禁忌證作為條件,既避免了目前對于ⅢA期患者非手術治療的爭議,也防止了對于Ⅳ期患者局部治療是否過度的討論。本文還對兩種方法對短期生存率的影響作了研究,結果表明隨訪結束時觀察組的累積生存率為8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8%(<0.05),證實RFA聯(lián)合化療組療效要好于單純化療組。究其原因,可能RFA不但提高了腫瘤的局部控制率,而且通過熱效應使腫瘤細胞產(chǎn)生熱休克蛋白(HSP),該蛋白可通過抗原遞呈激發(fā)抗腫瘤的CD8+T淋巴細胞,通過提高個體的免疫力,提高后期GP方案全身化療的敏感性[8],從而提高生存率。但該實驗存在隨訪時間過短及未擴展至Ⅳ期患者的局限性,需要在后期研究中擴展。
關于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方面,RFA組相關的并發(fā)癥以氣胸、胸痛為主且發(fā)生率比目前文獻報道的發(fā)生率要低,總體可控及自行緩解,需進行處理的僅3例(14.3%)。這可能是筆者在術前進行了俯臥位訓練及肌注嗎啡充分止痛有關。在兩組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未發(fā)現(xiàn)RFA術后化療會加重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但對兩組生存質(zhì)量比較的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RFA聯(lián)合化療并未改善頑固性咳嗽、阻塞性肺炎咯血等癥狀??赡苁且驗橐鹕鲜霭Y狀的腫瘤多位于中央近大血管或支氣管,RFA的熱力學作用被血液的流動帶走故很難達到效果[9]。
綜上所述,通過本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RFA聯(lián)合全身化療對于局部晚期NSCLC患者是一項安全有效并能提高短期生存率的可行治療手段。
圖1 觀察組和對照組隨訪24個月的累積生存率比較
[1]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8[J].CA Cancer JClin,2009, 59(4):225.
[2]支修益,陳東紅.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現(xiàn)狀和進展[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 30(3):298-305.
[3]吳一龍,廖美琳,蔣國膊,等.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之共識[J].中華腫瘤雜志,2002,24(6):576-578.
[4]Dupuy DE,Zagofia IU,Akerley W,et a1.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malignancies in the lung[J].AJR,2000, 74:57-59.
[5]何衛(wèi)國,曾軍,林材元,等.CT引導射頻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短期療效與安全性[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3,19(6):630-631.
[6]李洪勝,王遠東,趙健,等.射頻消融用于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價值探討-附38例分析[J].新醫(yī)學,2009,40(6):378-380.
[7]李子明,廖美琳.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策略的新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07, 17(11):897-902.
[8]趙健,吳一龍,王遠東,等.射頻消融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腫瘤防治研究,2004,3l(8):495-497.
[9]劉文靜,曾憲濤,劉曉晴,等.射頻消融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Meta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2,17 (6):530-538.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7.024
R734.2
A
1671-0800(2014)07-0829-02
315020寧波,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趙曉東,Email:zhxido@ 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