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碎朋,方漢云,潘建生,陳勇,侯旭清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脈壓指數(shù)、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研究
李碎朋,方漢云,潘建生,陳勇,侯旭清
目的探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脈壓指數(shù)(PPI)、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與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相關性。方法選擇40例健康體檢者和12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PPI大小,將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分為低PPI高血壓組(PPI≤0.400)、中PPI高血壓組(0.401~0.600)、高PPI高血壓組(>0.600),各40例。檢測和比較受檢者PPI、頸動脈IMT、血清hsCRP水平。結果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I、IMT、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均<0.05);隨著PPI的增大,IMT、hsCRP水平均明顯升高(均<0.05);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與PPI呈正相關性,PPI、IMT與hsCRP水平呈正相關性。結論PPI、hsCRP參與原發(fā)性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是預測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參考指標。
高血壓;脈壓指數(shù);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超敏C反應蛋白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癥反應的病理過程,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癥標志物,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原發(fā)性高血壓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的重要靶器官損害之一,而頸動脈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反應窗口,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增厚能夠早期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是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子[2]。本研究探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脈壓指數(shù)(PPI)、IMT、hsCRP之間的相關性,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浙江省樂清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診治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120例,均符合2012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根據(jù)PPI大小,將其分為低PPI高血壓組(PPI≤0.400)、中PPI高血壓組(0.401~0.600)、高PPI高血壓組(>0.600),各40例。低PPI高血壓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7.0~75.0歲,平均(64.0±5.0)歲;病程2.0~25.0年,平均(10.0±3.0)年。中PPI高血壓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6.0~75.0歲,平均(63.5±5.5)歲;病程3.0~25.0年,平均(10.5±3.5)年。高PPI高血壓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6.5~75.5歲,平均(64.5±6.0)歲;病程3.5~25.0年,平均(11.0±3.5)年。另選4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5.0~75.0歲,平均(63.0±5.5)歲。各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檢測各組PPI、IMT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1)PPI計算方法。待測者保持休息狀態(tài)約10 min,采取坐位,通過水銀柱血壓計,檢測右上臂肱動脈血壓,以Korotkoff第1音和Korotkoff第5音,作為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脈壓差(PP)=SBP-DBP。PPI=PP/SBP。(2)IMT檢測方法?;颊卟扇⊙雠P位,頭偏向檢查側,充分暴露頸部。采用美國ATL-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設定為7.5 MHz,測量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厚度,管腔內膜交界面到中膜與外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為內膜中膜厚度(IMT),分別于近心側和遠心側1cm處,各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0.9mm≤IMT<
1.3 mm,認為IMT增厚。(3)hsCRP檢測方法。檢測前晚禁飲食,于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通過BN-ProSpec特定蛋白分析系統(tǒng),通過散射比濁法,檢查hsCRP水平。
1.3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比較采用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直線相關性分析。<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原發(fā)性高血壓與健康體檢者PPI、IMT及hsCRP比較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I、IMT及hsCRP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均<0.05),見表1。
2.2 不同PPI高血壓組IMT、hsCRP水平比較與低PPI高血壓組相比,中PPI高血壓組患者IMT、hsCRP水平均明顯升高(=2.88、3.41,均<0.05);與中PPI高血壓組相比,高PPI高血壓組患者IMT、hsCRP水平均明顯升高(=3.59、5.03,均<0.05)。見表2。
2.3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I、IMT、hsCRP水平的相關性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與PPI呈正相關(=0.841,<0.05),PPI、IMT與hsCRP水平也呈正相關(=0.653、0.677,均<0.05)。
高血壓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IMT增加被認為是早期反應動脈粥樣硬化的具體病理學表現(xiàn),可作為高血壓疾病嚴重程度的無創(chuàng)性判斷指標。本研究中,原發(fā)性高血壓
患者IMT明顯增高,表明IMT能夠客觀反映動脈損傷程度,有助于預測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表1 原發(fā)性高血壓與健康體檢者PPI、IMT、hsCRP水平比較
脈壓大小取決于每搏輸出量、心室射血速率和血管狀態(tài)等因素[3-4]。因此,脈壓的大小能夠反映大動脈的硬化程度脈壓越大,其血管的硬度越大[5]。但是,脈壓用于評價動脈硬化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和時間局限性,很難以同一脈壓值評價不同個體間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PPI為脈壓與收縮壓的比值,其變化幅度明顯小于脈壓,且二者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能更準確的反映血管硬化的程度,從而能夠更好地反映同一個體心血管事件危險性的大小。本研究中,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I明顯增大,并且IMT水平與PPI呈正相關性,結果表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管硬化程度較重,并且PPI也表明是血管粥樣硬化的重要預測指標。
炎癥反應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6]。hsCRP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的臨床意義[7]。hsCRP可作為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子,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并且hsCRP與頸動脈IMT具有相關性,所以,頸動脈硬化的炎癥反應可能與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有關。本研究中,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I、IMT、hsCRP水平均明顯增加,并且隨著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I、IMT水平與hsCRP水平呈正相關性,結果表明PPI增大可能導致hsCRP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所以,hsCRP與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密切相關性。
表2 不同PPI高血壓組IMT、hsCRP水平比較
[1]Amer MS,Elawam AE,Khater MS,et a1. Association of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with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hypertensive older adults[J].J Am Soc Hypertens,2011,5(5):395-400.
[2]李暉,袁建明,張淵明.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硬化與動態(tài)脈壓、動態(tài)脈壓指數(shù)的關系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2(4):314-317.
[3]代容,何泉.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脈壓指數(shù)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3,42(4):391-392.
[4]許進,李鵬虹,陳佳,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脈壓和脈壓指數(shù)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 20(6):504-507.
[5]裴志勇,周東翠,張愛云,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脈壓指數(shù)與靶器官損害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22):2011-2014.
[6]蘭莉,鄭宏,董瓊蘭,等.高血壓患者脈壓指數(shù)、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與高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2,41 (9):911-912.
[7]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KaptogeS,Di AngelantonioE,et al.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heartdisease,stroke,andmortality: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J]. Lancet,2010,375(9709):132-140.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7.017
R544.1
A
1671-0800(2014)07-0818-02
325608浙江省樂清,樂清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李碎朋,Email:lisuipeng 59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