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其準 曾曉勇
1湖北省巴東縣人民醫(yī)院外三科 444300 湖北巴東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泌尿外科
女性膀胱頸梗阻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老年者居多,年齡越大,發(fā)病率越高,病因、發(fā)病機制復雜,可能為膀胱頸纖維組織增生、膀胱頸部肌肉肥厚、慢性炎癥所致的硬化以及老年女性激素平衡失調導致的尿道周圍腺體增生等[1]。2008年2月~2012年9月,筆者對21例女性膀胱頸梗阻患者行經(jīng)尿道電切術治療,效果良好。
本組病例均為巴東縣人民醫(yī)院收治,共21例,年齡(49±11)歲,平均55.3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1.6年。超聲測剩余尿200~800 ml。尿流動力學檢查均示膀胱流出道梗阻,尿流率4.3~14.4 ml/s,平均7.8 ml/s。膀胱鏡檢查17例患者膀胱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小梁狀改變,膀胱頸后唇明顯抬高,1例患者合并膀胱結石,1例合并腺性膀胱炎。病例選擇標準:①臨床排尿困難表現(xiàn)為排尿遲緩、排尿費力、尿流變細、排尿滴瀝等,剩余尿>150 ml,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者;②尿流動力學檢查提示膀胱出口存在梗阻,最大尿流率<15 ml/s;③膀胱鏡檢查可見膀胱增生肥厚性改變,部分患者膀胱內(nèi)口呈領圈樣突起,膀胱頸口形成一堤壩樣改變;④排除神經(jīng)源性膀胱及有婦科相關疾病者[2]。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截石位,采用F25.5storz電切鏡,電切功率70~120 W,電凝功率60~80 W。切除部分從截石位6點開始,先用鉤形電刀切至膀胱肌層,切開狹窄的纖維環(huán),再以此為中心半月形電切5~7點的組織,手術過程中切除范圍不要過大、過深,以長度1~2 cm、寬度0.5~1.0 cm為宜,使后尿道與膀胱三角區(qū)在電切后接近同一平面。術后留置F24三腔尿管5~7 d,術后第1天常規(guī)生理鹽水持續(xù)沖洗膀胱,術后第2天膀胱沖洗改為每日2次。
本組所有手術均取得成功,手術時間15~50 min。平均30 min,術中出血<20 ml,術后5~7 d拔出尿管,所有患者排尿通暢。術后1周行尿流率測定,最大尿流率平均20 ml/s,剩余尿<50 ml。1例經(jīng)手術治療后膀胱刺激癥狀消失但仍有排尿不盡感及下腹部不適,剩余尿量15~20 ml,加服α受體阻滯劑和(或)膽堿受體阻滯劑。無術中穿孔、術后尿失禁、膀胱陰道瘺等并發(fā)癥。切除組織病理報告1例為腺性膀胱炎,余均為慢性炎癥改變,纖維組織增生。
女性膀胱頸梗阻以老年女性患者居多,病因、發(fā)病機制復雜,推斷其主要病因和發(fā)病機制:①膀胱頸部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水腫增厚,細胞浸潤,妨礙逼尿肌收縮時頸部開放機制,導致梗阻;②長期慢性炎癥而致膀胱頸部黏膜下層及肌層的纖維組織增生與攣縮;③中老年女性激素平衡失調所導致的尿道周圍腺體增生等[3]。女性膀胱頸梗阻的存在易導致感染反復發(fā)作,加重纖維化,因此,早期手術解除梗阻,有利于防止膀胱頸梗阻進一步加重及其造成的膀胱逼尿肌、腎功能進一步損害。以往多采用開放性膀胱頸后唇楔形切除或Y-V成型術,雖有一定的療效,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且易導致尿道攣縮及瘢痕形成等并發(fā)癥。治療早期病例采用尿道擴張并輔以藥物治療有一定效果。對中期病例,應積極進行外科治療。目前認為經(jīng)尿道膀胱頸電切是首選方法[4,5]。手術時盡可能切除膀胱頸部的環(huán)形狹窄組織,而不可切除和損壞尿道括約肌,否則可發(fā)生尿失禁或膀胱陰道瘺等并發(fā)癥。本組所有手術均取得成功,尿流率較術前明顯改善。我們認為:經(jīng)尿道膀胱頸電切術治療女性膀胱頸梗阻具有損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可重復操作、效果肯定等優(yōu)點,是治療本病的較好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實用泌尿外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38-340.
[2] 周毅,邵宏祥.經(jīng)尿道電切膀胱頸后唇治療女性膀胱梗阻.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5,20(8):503.
[3] 駱毅,于蘭馥,駱曼林.女性泌尿科學.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96-97.
[4] Wheeler JS Jr, Culkin DJ, Walter JS, et al. Female urinary retention. Urology, 1990,35(5):428-430.
[5] 李德純,王選巖,馬治國,等.經(jīng)尿道電切術治療女性膀胱頸梗阻(附27例報告).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2,13(5)∶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