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3——“民”師的孩子又為師
我出生于一個教師之家,父母都是鄉(xiāng)村一所小學的民辦教師。
1993年中考,永康一中的重點線是479分,我以483分順利被錄取。然而,當了大半輩子民辦教師的父母卻讓我改讀義烏師范。父母的理由是:希望我能像自己的名字一樣,如一條靜靜的河,做一個靜靜的老師。
小時候,對父母做的許多事,我并不理解。現在回頭去看,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感悟一:許多像我父母一樣的老一輩民辦教師也許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成為名師,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言行化民成俗,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詮釋什么是“民”師。
感悟二:適合的就是正確的。當年,誰都無法預料父母給我做的選擇是對還是錯。但是,多年以后,實踐證明,我確實是比較適合當老師的,特別是小學老師。年近40還擁有甜甜的、讓人羨慕的童聲,就知道老天對我有多優(yōu)待。
我的1996~1998——安安心心做“命”師
就這樣,民辦教師的孩子,又選擇了教師之路。但是,中師三年,我的心里一直是遺憾的,我一直懷著一個大學夢。畢業(yè)時,終于如愿以償地被推薦到浙師大中文本科,當時全校有兩個名額,送到浙師大之后二取一。
一切看似順境,而最終錄取通知書上卻沒我的名字。在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之后,18歲的我傷心地離開了母校義烏師范,分配到一所農村中心小學——永康古山小學。一切都真的如命中注定一般。心灰意冷的我當時剩下的唯一念想,就是希望學校能讓我發(fā)揮三年選修的特長,當個美術老師。
然而,希望再次破滅。我卻接手了四年級一個班的語文和班主任。據說這個班級云集了教師子女和教師的親戚朋友等“重點”戶,班額近70人,讓我接手是委以重任。我清楚地記得,當年,我的學生11歲,我18歲,后排學生的個頭已經跟我差不多高。在家長們懷疑的目光中,我走馬上任了。
然而,我是幸運的。在這所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教師的農村小學里,遇到了我業(yè)務發(fā)展的第一位啟蒙老師胡秋萍。當時,她是教導主任,她說的兩句話,我至今記在心里:“你是塊當老師的好料子,你就安安心心當一個好老師吧!走上講臺的最初三年是新教師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爭取第一年合格,第二年勝任,第三年出成績!”
在胡老師的呵護下,這條小河開始努力地在三尺講臺上流淌。胡老師手把手地幫我備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公開課——新教師匯報課,上的是《觀潮》。為了讓我說話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她一字一句地幫我糾正。放學后,胡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做飯、炒菜。還有和我搭班的數學老師李笑吹,名義上我是班主任,但班級工作事無巨細她都不厭其煩地教我。記得那段時間,我被班里的一個男同學氣哭了三次,她就教我一些獨門絕招,把班里的一幫臭小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得了急性腸炎住進了古山醫(yī)院的留觀室,李老師就整晚陪我打吊瓶。當我醒來的時候,發(fā)現病床上有許多紙飛機,仔細一看才知道原來是班里那幫最調皮的臭小子送來的祝福。那一刻,我第一次嘗到了為人師者的快樂和幸福。于是,我開始愛上了這幫孩子們,我開始安安心心地做“命”師。
果然驗證了胡老師的那句話,畢業(yè)第一年,我指導的學生作文三次獲得了永康市一等獎。畢業(yè)第二年,我獲得了永康市教師基本功大賽全能一等獎,所帶的班級獲得了全國雛鷹小隊稱號,我也因此破格進城了!這是我成長階段的第一個發(fā)展期,感悟有三:
感悟三——許多事情我們不能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去影響周圍。
感悟四——成長需要貴人相助。貴人就在我們身邊。
感悟五——當我們用真心去愛孩子們時,他們一定也會用真情來回應。要好好珍惜和每一個孩子的緣分。
我的1998~2008——不小心成了“鳴”師
我1998年調入永康市實驗學校,那一年剛好遇上4年一屆的教壇新秀評比,實驗學校人才濟濟,主要學科都由高手出馬參評。為了不浪費名額,校長安排20歲的我參加勞技學科的教壇新秀評比。可是,沒想到我卻從此與勞技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永康市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到金華市教壇新秀,從永康市優(yōu)質課第一名,一路沖到全國。一不小心就成了一鳴驚人的“鳴”師。
時隔四年,學校讓一直在勞技學科“不務正業(yè)”的我作為語文主力參加了小學語文學科競賽,居然又收獲了永康市小學語文優(yōu)質課一等獎、小學語文教學能手、教壇新秀。
好運接連不斷。2003年,校長毫無征兆地讓我接手了學校的少先隊工作。當時,我已經是首個小班化實驗班的語文老師、班主任,再加大隊輔導員,一個人要做兩個人的工作,怎么忙得過來?我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自己來做。所以,新隊員入隊、創(chuàng)辦“陽光新地帶”廣播站、與永康電視臺聯(lián)合拍攝每周一期的“陽光新地帶”電視欄目等,都是班里的學生和大隊委員們幫我完成的。沒想到,因為我的新手上路、手忙腳亂,那一屆學生和大隊委員的能力、學習成績卻出奇的棒。更沒想到的是,2004年,在接手少先隊不到兩年時間,我居然被授予金華市十佳少先隊輔導員、浙江省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同年,又很幸運地被評上了浙江省優(yōu)秀教師。這條原生態(tài)的小溪,心無所求,卻一路歡歌!這也讓我堅定地相信:
感悟六:別讓自己的發(fā)展太狹隘。只要學校需要、學生需要,什么都不妨去做做看。許多領域的思想、理念、規(guī)律都是相通的。
感悟七:為何心無所求卻不求而得?因為一心只為學生、只為學校時,成就了學生、成就了學校,也就成就了自己。
我的2009——我想當“名”師
然而,我并非一開始就明白這個道理。曾經一鳴驚人的小河、曾經好運不斷的小河在兩三年時間內悄無聲息地完成了為人妻、為人母兩件大事之后,開始懷念光環(huán)籠罩的日子。于是,小河開始下決心,我要做“名”師。
2009年春天,小河開始沖鋒陷陣。
2009年3月,金華市小學語文優(yōu)質課評比,放在義烏開發(fā)區(qū)小學舉行。我代表永康參賽,上的是《威尼斯的小艇》,我多么希望這“威尼斯的小艇”能重復一鳴驚人的神話,一路“開”到全國。抽簽抽到第一天的最后一節(jié)課。當我信心滿滿地走進課堂,卻發(fā)現教室里黑壓壓的一片軍裝,原來學生們剛剛軍訓回來。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從來沒有想過如何讓軍訓了一整天的“軍裝們”輕快起來,課堂沉悶得嚇人,無論我怎么樣努力,都找不到我反復試教《威尼斯的小艇》時的優(yōu)雅和浪漫?!巴崴沟男⊥А睌R淺了。
2009年4月,緊接著的是金華市小學語文教壇新秀評比,地點又是義烏。我努力地想扳回一局,然而,噩夢繼續(xù)。不管我如何努力,都走不出義烏2009年那寒冷的春天,以至于后來一聽到義烏就心驚膽戰(zhàn)。
許多老師都說,真佩服倪靜川,如此頑強,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其實,老師們又何嘗知道,我就像被縛的繭子,痛苦而又迷茫!不是說天道酬勤嗎?為什么我現在如此地全力以赴、竭盡全力,卻什么也得不到呢?
我開始靜下心來分析原因。然而,破繭談何容易!我的先生看我郁悶了一個春天,就帶我出去放風箏。風箏,在風中快樂地飛翔,我卻怎么也輕快不起來。這時,先生說了一句話:風箏太重了,怎么飛得高呢?
感謝2009年的春天,讓我明白了:
感悟八:為什么苦苦追求卻求而不得?因為太想要了,當我一心只為自己,心里只有自己的時候,就自然容不下別人了。當我眼里只有自己的時候,就看不到學生了,一個老師眼睛里沒有學生的時候,能不摔跤嗎?
感悟九:別把自己看得太重,放下,才能飛翔。
感悟十:有時候,失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家人,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的2009——走近名師
于是,我開始努力地調整自己。
東風,悄悄來到我身邊。
2009年5月,永康青年教師協(xié)會邀請我在教育論壇上談談自己的成長經歷。沒想到引起了當時論壇的另一位嘉賓——浙江省東陽市教育局基教科長沈兵的關注。一個電話讓我幸運地結識了我的恩師盧雁紅老師。
“膽子再大一點”
那天晚上,我意外地接到沈科長的電話,問我有沒有膽量參與編寫浙江省教研室中小學職業(yè)指導教材《學業(yè)、職業(yè)、人生》,我當時一口就答應了下來。沒想到,第一次編寫人員會議,居然見到了特級教師、東陽市外國語小學的盧雁紅老師!看來,鄧小平說“膽子再大一點”還是很有道理的。
盧老師沒有一點架子,舉手投足讓人感覺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姐姐。幾次短暫的相處,盧老師都會問我,最近在看些什么書呀?我便隨口胡說幾本,胡說之后感覺有些慚愧,于是,便下決心開始看書,漸漸地,居然也愛上書、離不開書了。后來,看到了盧老師的自傳,才知道:
感悟十一:閱讀應該成為每個語文老師生活、生命的一部分。閱讀的厚度和廣度,決定了你的高度和深度。
用真誠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
盧老師的博學睿智、溫文爾雅深深吸引著我,我很想成為她的徒弟!我在金華教育網上看到了金華市第二屆特級教師跨縣市師帶徒的報考文件,于是滿懷希望地報名,一路過關斬將,最后一關是面試!
面試時間是2009年10月25日,離面試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我接到了省名師工作站的通知,讓我參加浙江小語名師班張化萬工作室的面試。張化萬老師也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師。而兩場面試的時間居然是同一天,真是天意弄人!我焦急萬分,怎么辦呢?我鼓起勇氣撥通了盧老師的電話,當時盧老師的話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她說:“靜川,跟著張化萬老師學習的機會很難得,你不要放棄。編寫教材時我和你已經有過幾次接觸,已經相當于面試,你這個徒弟我收下了。你全力準備那邊的面試吧!”
短短的幾句話讓我真實地觸摸到了盧老師的善良和豁達。就這樣,在同一天,我幸運地成為了兩位大師的徒弟。這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
感悟十二:真誠與勇氣,往往能夠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
教學是根基,科研是翅膀
齊白石先生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蔽蚁?,那我就先死而后生吧。于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模仿張老師、盧老師的經典課,在各級各類教研活動中開課。效果出奇的好,老師們都驚訝于我的語文課堂的突飛猛進。但是我掩飾不住內心的慌張,因為我明白此刻的我,只是依葫蘆畫瓢,并沒有觸摸到師傅設計背后支撐的理念精髓,這種沒有根基的繁榮一定是短暫的。
2009年11月,永康教育局組織了一次名師送教下鄉(xiāng)活動,我上的是盧老師的經典課《地震中的父與子》。一切都非常的順利,課快結束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大災大難面前不拋棄、不放棄是一種愛,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點點滴滴也是一種愛。孩子們,你能說說平時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愛嗎?當時的課堂似乎已經達到了高潮,我滿以為問題拋得恰到火候,但是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課堂上一片寂靜。我很郁悶但是心里卻松了一口氣,終于——出事了。
“死”了,就有重生的機會。2009年12月18日,金華市特級教師跨縣市帶徒集中培訓,《浙江教育信息報》言宏記者的講座《從平凡到燦爛——探索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之路》中介紹盧老師的一段話讓我眼前一亮:理論學習是超越的羽翼,要用理論來梳理自己的教學實踐;教育科研是騰飛的翅膀,要從沒有思想的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邁進。
我開心死了,這不就是武功秘籍嘛。兩位師傅分別致力于“活動作文”“全息閱讀教學”等幾項研究,那我該研究些什么呢?又該如何去研究呢?帶著這些問題,我撥通了永康教科所所長的電話。高所長的一段話我一直記在心里。他說:“教學是根基,科研是翅膀。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要善于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變成課題,通過研究去解決,最終又將研究成果服務于教學?!?/p>
對,那我就從《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節(jié)課上遇到的問題入手。就這樣,我的第一個帶有自己思考的、真正意義上的課題《基于語文情感體驗式教學的兒童感恩教育的實踐研究》就在一位基層教科所所長的幫助下提煉出來了。
感悟十三:教學是根基,科研是翅膀。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要善于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變成課題,通過研究去解決,最終又將研究成果服務于教學。
我的2010~2012——我真的成了“名”師
過程比結果更美麗
在跟隨張化萬、盧雁紅兩位大師學習的過程中,我又有幸結識了駱伯巍、吳衛(wèi)東、汪潮、王崧舟、錢正權、虞大明等一批學術、人品都非常優(yōu)秀的恩師。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更清晰了,對教育現象更敏感了,對教育研究更感興趣了??吹揭环N現象,我會去思考,會蹦出許多奇思妙想,然后興致勃勃地去嘗試。比如,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我嘗試將企業(yè)培訓中的學習地圖理論運用到學生習作啟蒙中。我將我的想法梳理成第二個省規(guī)劃課題《指向思維發(fā)展的兒童寫作啟蒙學習地圖》進行實踐研究……
在不斷學習、主動磨礪、不斷反思的過程中,我也收獲了另一片天空:先后被評為省小學語文教壇新秀、省教改之星金獎,科研成果獲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等,被授予金華市名師稱號。當我取得一些成績時,會和我的學生們分享。當學生們的作品在報刊上發(fā)表時,他們也會興奮地與我分享。我忽然發(fā)現,原來:
感悟十四:獲獎只是副產品,教師成長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教學,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學生!和孩子們一起享受成長的過程比結果更美麗!
感悟十五:實踐、反思、寫作,是教師成長的加速器。
生活與事業(yè)一樣重要
也許,有人會問,你這樣投入地學習、實踐、研究,你累不累???說實話,真累!這些年來,幾乎每一個晚上,我都從6點學習、工作到11點;幾乎每一個周末,每個寒、暑假,我都在書房里度過;我放棄了最愛的逛街、美容、美食;這些年,我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推給了老爸、老媽,還有他。
2010年11月20日,特級教師帶徒第二次集訓。我們幾個徒弟本來想晚上和師傅一起聚餐,但是盧老師因為婆婆生病要照顧而提早回東陽。盧老師說:“家庭是事業(yè)成功的基礎,生活與事業(yè)一樣重要?!?/p>
感悟十六:事業(yè)與家庭是不可分割的,任何角色都不能缺位。張弛有度,才能事業(yè)成功,快樂生活。
感悟十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常懷感恩,不忘回報。
我的2013——學做明師
2012年11月,金華市教育局、金華市特級教師協(xié)會組織全市在職特級教師、名師赴西南大學學習。在聽講座時,坐在我旁邊的一位特級教師說了一句話:“我們現在許多人都追求名師,古人說的卻是明師,明如日月?!蔽倚睦锩偷乜┼庖幌拢焊呷嘶壅Z!這位高人是浙江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浙江省金華市柳湖小學校長倪軍健。一語驚醒夢中人。是啊,我們要做的是“明”師,而非“名”師??!
于是,我想起了父親的話:“名師累人、庸師誤人、明師育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難就難在一個“明”字啊!”
于是,我想起了李衛(wèi)東老師在《做名師,還是明師》中說的:老師當以“明”為目標,在“明”的過程中,找到無盡的樂趣,享受為師的幸福。
于是,一個目標已在心中越來越明朗:
感悟十八:學做明師,在“明”的過程中,找到無盡的樂趣,享受為師的幸福。
(作者單位:浙江永康市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劉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