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紅
議論文一般是通過說理來表達作者的觀點的,不少同學總以為只能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抽象思維的方式,其實不然,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同樣可以幫助我們說理,幫助我們議論。正如朱光潛所說:“我很相信說理文要寫好,也還要動一點情感,要用一點形象思維。”巧用修辭就是其中一種極好的方法。修辭能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使腐朽為神奇,讓議論同樣生動形象,讓說理流光溢彩。
一、比喻,讓議論可親可敬
議論文在于表明觀點,闡明道理,而不少觀點與道理,抽象而深奧,如果直截了當?shù)姆治?,會讓人覺得味同嚼蠟。精彩的比喻往往能以簡約的文辭、生動的形象引起讀者的興趣,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讀者覺得可親可敬。
如《駕思想野馬 創(chuàng)美好明天》一文這樣寫到:“當我們駕馬啟程時,我們不應(yīng)該朝秦暮楚,憂心忡忡,而需要跨上一匹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野馬,去創(chuàng)造人類幸福的明天。野馬蹄疾,飛越天塹,此刻,我們會想起曹雪芹十易其稿,寫就《紅樓夢》;蘇軾數(shù)載寒窗,苦守赤壁,吟唱《赤壁賦》;李時珍清貧樂道,留下《本草綱目》……”標題精彩,用“思想野馬”來喻思想創(chuàng)新,用“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野馬”來喻創(chuàng)新要一心一意,形象而生動,親切自然。
再如有人在闡明“以柔克剛”的道理時,運用了這樣幾個比喻:“繩子很軟,棍子很硬,但世上只有繩子捆棍子,沒有棍子捆繩子。舌頭很軟,牙齒很硬,但當牙齒掉完了,舌頭依然非常健全?!蹦憧?,如此說理還會令人生厭嗎?能不讓人信服嗎?
二、排比,讓議論咄咄逼人
排比如同一束“集束炸彈”,可以帶來非??捎^的規(guī)模效益。排比用于說理則周密嚴謹,用于論證則氣勢磅礴。排比說理,可增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緊湊,增加說理氣勢,讓文章咄咄逼人。
培根《談讀書》開篇就用了一組排比:“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將讀書的作用和盤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長者,循循善誘,娓娓細談,讓你在詩意中感受讀書之美,讀書之樂。
《要善于納諫》一文這樣寫到:“掀開中國歷史的重重帷幕,一個個發(fā)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歲月的煙塵,清晰地昭示著后人:假如當初商紂王能聽從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假如當初楚懷王能聽取屈原的意見,又何至于落得個客死他鄉(xiāng)的悲劇?假如當初蔡桓公能聽從扁鵲的勸戒,又何至于落得個病入膏肓的結(jié)局?……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又哪能稱雄于六國?如果當初魯莊公不聽取曹劌的建議,又哪能取得長勺之戰(zhàn)的勝利?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聽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哪能出現(xiàn)‘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者先一組排比歷數(shù)商紂王、楚懷王、蔡桓公等古人拒諫的可悲下場,后一組排比列舉秦孝公、魯莊公、唐太宗等善于納諫的史實,樹立自己的觀點,語言簡潔凝練,概括力強,讀來讓人頓感酣暢淋漓,神盈氣足。
三、引用,讓議論穩(wěn)如泰山
引用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議論文如果能恰當?shù)匾迷娫~、警句、俗語等哲理性的語句,不僅言簡意賅,而且還給語言增添幾絲靈動的色彩,給文章增添一些文化底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有極強的生命力,時常為大家所用。一同學是這樣論述“美”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是春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夏的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是秋的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冬的美?!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樸素美;‘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幽靜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高潔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奉獻美。微笑是美的,問候是美的、同情是美的,美,無處不在!”
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錘煉出來的,它濃縮了經(jīng)驗和哲理,是語言中的鉆石,具有極強的穿透力,能提升文章境界。如:“‘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是的,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有用心體會才能感悟到她。正如羅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钡谝粍t名言含蓄,富有哲理,引人玩味,羅丹名言通俗易懂,兩則名言相得益彰,巧妙引出話題。
四、舉例,讓議論養(yǎng)眼悅目
擺事實、講道理是我們常用的手法。議論文一般采用事跡并列的方法,它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名人的主要事跡,從而大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讓人心悅誠服,使人耳目一新。
請看以“執(zhí)著”為話題的片斷:“執(zhí)著:歷史記下了無數(shù)這樣的‘執(zhí)著。從‘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到‘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到‘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這些先輩們,為了一個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貧,糞土權(quán)貴,直至殉道,他們真是執(zhí)著得可愛,可敬!你看,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你看,積土成山,水滴石穿,春蠶吐絲;你看,鍥而不舍、面壁十載;皓首窮經(jīng),他們的成功,哪一個不是執(zhí)著……”
需要說明的是,舉例一般采用從古到今,先中后外的順序,先寫重要的,后說次要的;先寫典型的,后說普通的;先寫有名有據(jù)的,后寫無名無據(jù)的,這樣思維順暢。并列事例的多少、詳略都可靈活運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