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靠教育。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以幫助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那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就這一問題,我談談個人的一些做法。
一、轉變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眾所周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授課大多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講演型或邏輯分析型模式。由教師作為傳播者,將一套標準化、權威性的地理知識通過“滿堂灌”“填鴨式”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去死記硬背,盡管教師累得口干舌燥,學生卻收獲不大。這種模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自主性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顯然,這種教學觀遠遠落后于時代。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必須從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入手,采用探究發(fā)現型的教學新模式,授課方式也要從演講型轉變?yōu)閹熒有汀N以诮虒W中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等能力的培養(yǎng)。
如在教學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節(jié)《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這一課內容時,我沒有用教師先講解、學生后記憶的傳統教學方法,而是把“教”變成了“學”。教學過程如下:通過多媒體展示沙塵暴、西北地區(qū)沙漠分布圖和景觀圖等導入新課,然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中的圖文內容,自學完成如下作業(yè)。
1.歸納西北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
2.分析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對比西北地區(qū)荒漠化與我國西南地區(qū)“石質荒漠化”、南方山地丘陵“紅色荒漠”的成因差別。
3.概括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危害。
4.說明治理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學生完成后,公布自學結果,教師針對學生自學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和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進行串聯講解,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的教與學雙向交流的氛圍,鼓勵學生質疑解難。這樣,把教學活動真正變成了活躍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的過程。
二、誘發(fā)思維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想象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于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wěn)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黏合劑。然而,學習興趣并非每個學生都有,學習中的挫折、困難使一些學生由于害怕而厭學。地理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認識到知識競爭的新形勢,學好知識培養(yǎng)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價值的需要,又是社會生存的需要,從而引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真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就會從活潑生動、情趣橫生的課堂中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的“癡”情“迷”勁,樂于探索。這不僅大大有益于提高當前地理教學的效果,而且可能在學生心中埋下終生為之探索的種子。
如在學習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節(jié)《人口遷移》時,我要求學生通過探究、自學、總結的方式,把人口遷移的含義與分類、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的影響、當代我國人口遷移等知識了解深刻后,適時抓住時機,把學生分成五組。第一組代表從當地本縣中學轉到鄰縣中學讀書的高中生,第二組代表當地考上大學到上海讀書的大學生,第三組代表當地到廣東珠江三角洲打工的民工,第四組代表當地到北京經商定居的商人,第五組代表當地省區(qū)輸出勞務到非洲做工的勞工。引導、啟發(fā)學生討論思考:本組人口位移現象是否是人口遷移?是國內遷移還是國際遷移?人口遷移對輸出地和輸入地分別有何影響?然后要求每個組推薦一個學生代表回答問題。通過分組討論激發(fā)學生思維興趣,使學生既對本課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從中獲得了快樂,并且訓練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授人以漁,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我國古代早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的至理名言。這就告誡我們,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給學生獨立探求、索取知識的方法。
學習地理,掌握內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觸類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種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就會善于從教師的講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問題,就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去掉教師的“拐棍”也能夠“走路”。因此,地理課堂教學,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演繹等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在教學中做出示范,讓學生根據課題要求自己讀書讀圖,獨立做筆記,并展開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整理,做出新的判斷和推論,從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我在講解氣候知識關于某地方降水較多的成因類型分析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啟發(fā)學生分析歸納。
1.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影響,副極地低氣壓帶影響。
2.風帶:西風帶影響,從海洋吹來信風的影響。
3.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季風影響。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影響。
5.地形:暖濕氣流沿迎風坡爬升的影響。
6.氣旋:熱帶氣旋如臺風影響。
7.鋒面:冷鋒、暖鋒、準靜止鋒影響。
8.人類活動:城市“雨島效應”影響。
學生掌握這類知識的分析方法后,再讓他們嘗試分析某地方降水少(干旱)的成因類型,某地方氣溫高和氣溫低的成因類型。這樣通過掌握不同知識的學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容易形成牢固的系統知識。
四、鼓勵質疑解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古人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的思維一般是從對知識的質疑問難開始的。質疑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去發(fā)現、探索和創(chuàng)造,可見質疑是思維的火種,是創(chuàng)造的動力。只有大膽質疑,才能打破思維定勢,才有可能產生超出課本或前人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個知識問題,要求所提出的問題難易適中、深淺適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endprint
如講到非洲氣候類型知識時,提出如下問題:非洲南部、東非高原、馬達加斯加島西部都是熱帶草原氣候,它們在成因上有何不同?問題一提出,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立即聯系前面所講的影響氣候的成因等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積極回答問題,并提出新問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
五、打破思維定勢,鼓勵標新立異,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科書的框框內,不準他們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一種“休眠”狀態(tài),結果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何使學生認真學好前人的知識,既不受其束縛,敢于另辟蹊徑,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這就必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打破思維定勢,從而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設想。但是教師應該注意到,對學生的問題要推遲判斷,避免武斷,過早地下結論或向學生預示解決方法,都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即使學生把答案搞錯了,也不必大驚小怪,要善于區(qū)分“笨拙的錯誤”和“創(chuàng)造性的錯誤”。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應當引起教師的重視。如我在講區(qū)域地理新疆氣候干旱知識時,有學生問:“假若沒有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阻擋的影響,新疆的氣候將會怎樣?”對于這個學生敢于提問的做法我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學生就此展開討論,促使學生處于一種特殊的求異心理狀態(tài),鼓勵學生深刻回味,大膽設疑,細心思考。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運用“變式”教學,改變學生孤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消極定勢的影響,即對同一事物要善于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進行揭示。同時,教師所提問題也要有較大的內涵,要多提需要從不同思路去考慮的問題,以利于學生進行擴散思維,使學生產生盡可能新,盡可能多,盡可能是獨創(chuàng)的想法、解法、見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規(guī)模消融以解決新疆的干旱問題,采用大規(guī)模的南水北調方法解決華北地區(qū)的缺水問題,你認為這對人類的環(huán)境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假如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東向西,南、北半球自轉偏向力方向有何變化?假若黃赤交角為零,地球上將會產生哪些地理現象?等等。所提問題的用意均是促進學生廣開思路,打破常規(guī),形成創(chuàng)見。
六、創(chuàng)設開放式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現成的地理知識,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就要創(chuàng)設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和重新構建地理知識系統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勇于質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建開放式教學課堂,要求教師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師生關系、教學評價等方面營造創(chuàng)新教育的良好環(huán)境。
1.開放教學目標,體現多元化
傳統課堂教學以學懂例題,會做習題為教學目標。開放式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基礎性目標,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彈性目標,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出有一定難度的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三是發(fā)展性目標,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新課程標準在闡述教學目的時,對其內涵有了新的拓展,主要體現在“三個增加”:一是增加了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目的,二是增加了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的教學目的,三是增加了發(fā)展情感領域的教學目的。由此可見,現代課堂教學在繼續(xù)堅持達到“雙基”的目標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發(fā)展性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開放了,才能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在自身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發(fā)展和提高的空間。
2.開放教學內容,體現生活化
地理教學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學習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地理和理解地理。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用活教材,把地理問題生活化,把生活問題地理化。
3.開放教學過程,體現探索化
開放式教學可先向學生公布學習內容,學生事先可通過查找資料、搜集信息、整理數據,對新授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準備。正式教學時學生處在相當的起點,學習過程中時時處在主動探索之中。地理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發(fā)現和實踐的過程。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通過交流、討論、合作等方式,讓學生探索、經歷學習過程。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在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地理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探索,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問號”轉化為“句號”,并能產生新的“問號”。
4.開放師生關系,體現民主性
學生的學習成長需要民主的氛圍,今日的教學民主是為學生明日的經濟民主、社會民主打基礎。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的認識過程,只有師生雙方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fā)、相互激勵”。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當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事實證明,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教學民主精神,開放師生的地位,有利于學生發(fā)揮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品質和創(chuàng)新精神。
5.開放教學評價,體現激勵化,注重發(fā)展性
開放的評價體系是把評價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研究問題的興趣在評價成功與被評價成功中得到激發(fā)。評價的方法可以多樣化,把書面測驗、口頭表達、作業(yè)、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小組活動及實地觀察等各種方式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評價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診斷,二是激勵。新課程標準強調“要用正面的方法發(fā)現和鼓勵每一個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一題多答式、無錯誤答案式的地理問題,放手讓學生互評,引起共鳴或爭論,特別是對有創(chuàng)見、有特點的觀點,更應該開放評價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共同尋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這樣的教學評價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素質及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總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只要我們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在教學中轉變角色,變單純的教學傳授者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以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就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地理學習活動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逐漸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責任編輯 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