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銀
生活是教育的最終歸宿,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那么如何讓思品課堂真正貼近學生、回歸生活呢?筆者結合之前參加的常州市省級思品課標培訓活動,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挖掘學生自身資源,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把握思想品德課的生活性,就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尤其是正在接受自己教育的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傾聽、尊重學生,鼓勵他們敢于想象、敢于表達。
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一中學王莉老師在執(zhí)教《多彩的情緒》這一課時,讓學生用不同的詞語表達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然后請學生回答:你在哪些情況下會產(chǎn)生積極情緒?在哪些情況下會產(chǎn)生消極情緒?這兩個問題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很多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體驗,談起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中的情緒體驗。在此,王老師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自身資源,把課本知識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相結合,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
二、精選來自生活的素材,引導學生評判生活
中學生作為社會時尚的代表和追求者,他們的價值觀在當代價值多元化的影響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增強中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同,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兩難判斷情景,使學生產(chǎn)生道德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大膽辯論,積極弘揚真、善、美,堅決抵制假、丑、惡。
如南通市啟秀中學孫麗燕老師在執(zhí)教《做個有教養(yǎng)的現(xiàn)代人》這一課時,展示了這樣一個情景:一位穿著得體、外表美麗的女子,右手持刀,左手拿叉,將食物切成小塊,很文明地用西餐。剛開始學生覺得她很有教養(yǎng),可是接下來見到她不雅的行為舉止、談吐表情時,就感到心里不舒服。孫老師結合情景提問:“這位女子很注重禮儀,可是你覺得她有教養(yǎng)嗎?”
三、善于捕捉社會焦點問題,引導學生感悟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應該親自去嘗一嘗。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再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驗和感受現(xiàn)實世界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將貼近社會生活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引入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在提問時可以采取角色互換,讓學生融入已發(fā)生的新聞故事中去,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感悟生活。
如王莉老師在執(zhí)教“同一個人在不同境遇中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一教學內容時,引入了社會焦點新聞:患者楊某,男,66歲,上海人。患者2013年4月6日經(jīng)檢測被確診為H7N9禽流感病例,當日轉往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診治。經(jīng)過積極治療,今天(2013年4月18日)康復出院。然后提出問題:(1)如果你是患者楊某,當你被確診感染了H7N9禽流感,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緒?經(jīng)過積極治療后康復出院,又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緒?(2)從上述問題中,你感悟出什么道理?學生經(jīng)過上述問題的思考與回答,理解了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情境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
四、積極引導學生去踐行,讓感悟得以內化
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敝哪康脑谟谛?,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
我們強化實踐,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通過不斷實踐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既已獲得的道德觀點,在道德生活實踐中內化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南通市啟秀中學孫麗燕老師在執(zhí)教《做個有教養(yǎng)的現(xiàn)代人》這一課時,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教養(yǎng)進行反思,并給自己提出改正措施。
反思自己的行為
在學習和實踐中進步
值得自我肯定的地方需要改進的方面具體改進措施
與老師的交往
與父母的交往
與同學的交往
學生在交流改進措施時,就說出了很多想法。這樣,學生在教師、家長和他人的監(jiān)督中,不斷實踐中獲得體驗、感悟,不斷培養(yǎng)優(yōu)秀品質。
總之,思想品德課應該用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