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泰和縣螺溪衛(wèi)生院,江西 泰和 343700
我院為探討經導管栓塞術在肝血管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提高肝血管瘤的治療效果,對接收的55例經導管栓塞術治療的肝血管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接收的55例肝血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最小為22歲,年齡最大為65歲,平均年齡為42.3歲;患者腫瘤直徑最短為4cm,最長為22cm,平均直徑為9.4cm;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脹痛、隱痛、上腹不適、乏力等癥狀。
1.2 方法 55例患者均采用經導管栓塞術治療,術前給予患者局部麻醉,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可給予全身麻醉。于患者右側股動脈行穿刺置管,于患者腸系膜及腹腔干部位行動脈造影,明確腫瘤部位、供血情況,并對腫瘤大小及個數進行觀察,同時評估患者的整體病情,并以術前影像學資料為依據行腫瘤供血動脈插管,盡可能將插管靠近腫瘤邊緣,對于血管迂曲嚴重的患者,或腫瘤數較多的患者可在肝動脈行針對性治療。透視下注入碘化油及平陽霉素混合乳化劑。對于供血豐富患者,栓塞后為有效的增強栓塞程度,可加入適量的明膠海綿顆粒,通常為1mm×1mm。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分析影響中遠期療效的因素。
1.4 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腫瘤體的直徑及垂直徑的最大乘積較治療前明顯縮小,縮小程度大于25%;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腫瘤體的直徑及垂直徑的最大乘積較治療前有所縮小,或增大范圍低于25%;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后其腫瘤體的直徑及垂直徑的最大乘積較治療前增加程度大于25%。
55例患者采用經導管栓塞術治療后,43例患者顯效,占78.2%,5例患者有效,占9.1%,7例患者無效,占12.7%,其治療總有效率為87.3%;治療后給予患者為期12個月的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患者腫瘤數量、直徑、供血動脈分支數、插管選擇及腫瘤動脈期等均會對患者的中遠期療效造成影響。
表1 經導管栓塞術治療肝血管瘤的臨床價值分析[例(%)]
肝血管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肝臟良性腫瘤,該病患者多無明顯的不適癥狀,通常在行B超檢查或腹部手術中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臨床上尚未明確導致該病發(fā)生的原因,部分學者研究顯示,導致肝血管瘤發(fā)生的原因可能和先天血管發(fā)育異?;騼确置谑д{有關[2]。在組織學上通常將肝血管瘤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硬化型血管瘤,二是血管內皮細胞瘤,三是毛細血管瘤,四是海綿狀血管瘤,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肝血管瘤類型即為海綿狀血管瘤[3]。臨床研究表明通常對于腫瘤體直徑未達到4cm,且無明顯癥狀的肝血管瘤患者無需給予其特殊的處理,然而仍需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而對于肝血管瘤瘤體直徑大于4cm,且伴有明顯臨床癥狀,或有破裂可能的患者應給予相應的治療。肝血管瘤通常以肝動脈供血為主,門脈供血較少,因此,臨床上通常采用肩胛骨腫瘤外科切除術作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臨床上對肝血管瘤研究的重視,臨床上逐漸將經導管栓塞術應用于該病的治療,該治療方式主要是經動脈或靜脈內導管將栓塞物有效的注入至腫瘤的供血血管內,使其發(fā)生閉塞,導致血供中斷,進而達到控制出血、治療腫瘤及血管性病變、消除患病器官功能的目的。且該治療方式還具有微創(chuàng)、栓塞準確、可控性大等優(yōu)點。
本研究結果表明,55例患者采用經導管栓塞術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7.3%,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腫瘤數量、直徑、供血動脈支數、插管選擇及腫瘤動脈期等均會對患者的中遠期療效造成影響。研究結果提示,肝血管腫瘤患者經導管栓塞術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其治療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可在介入治療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情況下,采用其他治療方式。
[1] 徐天才,熊強,張冰,等.低場磁共振SSFSE MRCP序列對鑒別肝血管瘤和肝囊腫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8):87-88,91.
[2] 王榮麗.心理干預對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患者的影響[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4,23(1): 55-56.
[3] 占大錢,黃志勇, 趙銀峰,等.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系統(tǒng)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40(5):6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