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偉
(浙江樹人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15)
高校英語教學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 一項華東六省一市高校英語教學的調查
胡建偉
(浙江樹人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15)
課程設計是對語言和語言教學的本質、特點及教學全過程的概述。本研究通過問卷和訪談方式考察了華東地區(qū)部分高校課程設計各環(huán)節(jié)的落實情況,發(fā)現(xiàn)當下外語教學課程設計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能力培養(yǎng)不夠等原因導致英語教學效率低下,提出應強調課程主體、優(yōu)化課程設置、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提高課程實施水平等若干解決辦法。
英語教學;課程設計;問題與解決辦法
現(xiàn)代教學理論非常注重課程設計的作用,認為課程設計是非常嚴謹?shù)慕逃顒?。課程設計要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要細致地規(guī)劃每一教學步驟的實施,教學實施要依據(jù)課程決策(Jeffrey et al.,2000)。在美國,curriculum(課程)相當于英國的syllabus(大綱)。Stern(1984)提出,在北美,學程(course of study)、課程(curriculum)、教育計劃(program)與英國的教學大綱(syllabus)所涵蓋的范圍大致相同。White(1988)則認為,對curriculum和syllabus的定義和理解應加以區(qū)分。syllabus指某一門具體學科的教學內容,curriculum指的是一所學?;蛞粋€教育機構中所要教授的內容和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John-son(1989)對課程設計進行了具體分析,課程框架包括課程的目標、課程實施的條件、課程參與者對相關政策和實用性的認可。他強調了四個步驟:課程計劃、目標/方法確立、教育計劃實施和課堂實施。Nunan(2001)對課程設計進行更為完善的描述,認為課程主要負責教育項目的規(guī)劃、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分級、教學方法的設計、對教學各方面全程的監(jiān)控和評價。我國學者束定芳(2004)對課程設計進行了概括,課程設計主要包括對語言和語言教學的本質和特點以及教學要求的一般陳述,以及對如何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法的描述。Macalister (2010)提出課程設計可按如下步驟進行:課程設計的原則、課程環(huán)境分析、課程目標制定、課程模式設定、課程內容安排、課程實施、評價體系建立。本文采取Stern的觀點,不對curriculum(課程)和syllabus (大綱)展開區(qū)分,按照 Johnson、Nunan、束定芳、Macalister對課程設計的相關理論,討論課程設計的原則和目標、課程環(huán)境分析、課程模式、課程設置情況、課程實施的方法和手段等。
2.1 調研背景
教育部2007年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各高校應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系統(tǒng)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在當前國情下,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和政策指導仍具有重要意義,課程要求起到指揮棒的作用,適合各高校實際情況的實施方案會推進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進程。但是,在實際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束定芳(2004)認為,課程設計和大綱制定方面的理論研究在我國一直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許多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對課程設計和大綱制定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也是引起學生對課程安排不滿,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課題組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調研了華東六省一市17所不同特色和類別的本科院校①的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教學課程設計情況。課題組考察了專家、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管理人員對課程設計的看法,開展了課堂觀摩。主要了解:課程設計的背景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課程設計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關系如何?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如何執(zhí)行?課程如何設計?課程設計過程怎樣?課程實施的效果如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根據(jù)調查,我們將對華東地區(qū)的高校在課程目標制定、課程設計的環(huán)境、課程設置、課程改革等方面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2.2 調研步驟
首先,課題組通過網絡調查華東六省一市17所不同特色和類別的本科院校的課程設計基本情況。其次是開展問卷調查,此項內容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包括英語專業(yè)和大外師生,每個學校抽取英語專業(yè)2個班級,大學英語2個班級參與調查。調研共收回教師問卷604份(非英語專業(yè)404份,英語專業(yè)200份)、學生問卷1593份(非英語專業(yè)873份、英語專業(yè)720份),有效教師問卷583份(非英語專業(yè)388份,英語專業(yè)195份),有效學生問卷1541份(非英語專業(yè)842份,英語專業(yè)699份)。最后是開展訪談調查,訪談對象為各高校教務處、外語院系、教研室有關人員,部分英語教師和學生。用于分析的訪談教學負責人18人(非英語專業(yè)8人,英語專業(yè)10人)、訪談教師20人(非英語專業(yè)11人,英語專業(yè)9人)、訪談學生5人(非英語專業(yè)4人,英語專業(yè)1人)、英語專家4人。同時,還進行了各校的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的課堂觀摩。課堂觀察12次、計14學時(非英語專業(yè)6次,8學時;英語專業(yè)6次,6學時)。
2.3 調研結果分析
(1)課程目標
根據(jù)(Macalister,2010)的理論,我們將語言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分解為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交際目標、自主學習、人文素質、學習策略和其他。各項指標內容的具體統(tǒng)計見表1:
表1 英語教師對課程設計目標的看法
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非英語專業(yè)教師較注重課程設計目標中語言知識目標(占比61%)和語言學習策略目標(64.5%),他們也很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目標(占比42.7%)和人文素質目標(32.5%),其次為語言技能和語言交際目標。而英語專業(yè)教師較注重的課程目標依次為語言學習策略、語言知識、自主學習能力、交際能力、語言技能和人文素質的提高。英語專業(yè)教師非常重視課程設計中學生的語言知識目標,占比42%,這種看法,課程設計專家和非英語專業(yè)教師一致。說明英專和非英專教師在教學中所關注的重點略有側重。
(2)課程環(huán)境
我們實地調查和訪談了部分高校的課程環(huán)境。訪談結果顯示,受訪的許多學校領導重視英語學科,英語氛圍好。語音教室建設取得進展,教學條件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一些學校雖然已經全部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自主學習實驗室的開展情況不夠理想,或是學校沒有投入,或是投入后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只成為擺設,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接受調查的高校大部分能考慮學習者因素。比如,浙江2所高校在實施學生選課制度時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及其課程。南京某高校為了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學院專門組織編寫了助學版、輔教版和測試版等三大類課件。上海某高校開設了4個自主學習實驗室。
環(huán)境方面的問題還包括:英語教師教學科研壓力大,備課和批改的時間少,課時少;班級人數(shù)過多,學生的語言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動機各不相同,自主能力欠缺;教學材料不盡如人意;教師職業(yè)培訓少,信息技術能力欠佳等。這些環(huán)境因素都需要一一加以分析,為課程設計提供參考。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提供和改善需要持久的關注和投入,只有充分考察課程設計的環(huán)境因素,才能做好適合本校的課程設計。
(3)課程設置
從課程設置來看,各高校的課程大多能根據(jù)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特點合理設置,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才培養(yǎng)的特色。英語專業(yè)方面,復旦大學的英語專業(yè)課程主要分四大塊:綜合英語類,包括綜合一、綜合二、綜合三、高級英語;技能類,包括口語(中級、高級)、寫作(中級、高級)、翻譯等;學術英語類,主要開設學術英語寫作;文化類,主要開設英美概況課程。非英語專業(yè)方面,東南大學根據(jù)社會和學生的個人需求,開發(fā)了不同類型的大學英語課型,如,語言文化綜合素質課、ESP課、高級語言技能課、跨文化或國際交流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英語課程分五個模塊:知識類、高級技能類、文學文化類、經管專業(yè)類、測試類。同濟大學的土木學院擬和外語學院合作,共同教授專業(yè)英語課程。
從學分分配來看,接受調查的高校從提高辦學效率著眼,對大學英語課程學分有所削減。表2為課題組了解到的部分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前后學分對比情況。例如,復旦大學的大學英語課程以前12個學分,現(xiàn)在8個學分。上海理工大學大學英語總學分從20學分降到16學分。南京大學從原來的必修12學分降為現(xiàn)在8學分,必修的時間從三學期減為二學期。另外,有6課時屬于全校公共基礎課,任選,學生可選可不選。東南大學從原來的16學分降到現(xiàn)在的9.5學分。同濟大學從原來的必修14學分降為現(xiàn)在12學分。
表2 部分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前后學分對比
(4)課程改革
以選修課制度和分級教學為課程改革的主體內容在一些高校已經實施多年,各校根據(jù)實際情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課程設置情況有一些調整。英語專業(yè)開展得較早,例如,東華大學的英語專業(yè)于2009年開始了頗具特色的sandwich program(三明治課程計劃),三個精讀課教師分別負責5周的教學內容,輪流給學生上課。安徽師范大學課程模塊主要分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方向課,三年級開始開設專業(yè)方向課,分語言、文學和翻譯幾個方向,外教主講“文學淵源”、“聽力”、“口語”和“演講”等課程。中國計量學院已建設有170門課程,分成各個系列,溝通系列做得較好。英語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塊有:商務、口譯與職業(yè)傳播、外語教育。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各高校也相繼實施了分級教學,推出了選修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1999年起就開始實施分級教學。上海理工大學實施了分級教學,A級分為普通班和提高班,藝術類為B級,于2010年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增加選修課的門數(shù),增設了英語學習策略課程。中國計量學院大外3-4門課為必選課,學分分配上,必修和選修的比例文科生為5:3.5,理工科的學生是7:3。課外的語言實踐有:外教參與的活動、文化節(jié)、寢室英語、演講比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90年代起就開始改革,教育部新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三個級別的制定即借鑒了該校的做法。部分高校實施了分級教學和學分制的改革。一些高校為大學英語學生開設了文化類、語言技能類和ESP的選修課程,還有一些高校開設了自主學習實驗室。浙江大學的大學英語課程分為聽說課和讀寫譯兩種。學生按英語水平分為2、3、4級,在3、4、5學期開設小語種、通識課,從每周4個學時,16個學分改到9個學分。同時,通過學生選課制來促進教師發(fā)展。通識課一般為8周,每周2節(jié),1.5個學分。課程分為幾大類:高級閱讀、視聽說、ESP、休閑類。
3.1 課程的目標設定有偏差
從調查的情況來分析,課程目標設計方面,教師普遍重視語言知識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相對忽視語言技能的教學,重教學、輕應用的狀況比較普遍。自主學習和學習策略方面比較受重視,各校也提出了許多教學措施,但是自主學習還是沒有引起教師的廣泛重視,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另外,課程的人文素質教學目標較弱。
3.2 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調研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是很喜歡目前的英語課程,對課程設置只能被動接受,英語教學效率低下。高校的英語課程設置應考慮多方面的需求,學生的需求應是第一位的。但是,從調研來看,僅就知識和技能課程設置而言,也未能獲得師生的滿意。以目前各高校的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為例,其培養(yǎng)目標從原來的復合型專業(yè)設置轉變到了現(xiàn)在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本意是要培養(yǎng)學生既有語言優(yōu)勢又有專業(yè)技能。但事實可能是,我們在不完全具備專業(yè)優(yōu)勢的同時,又失去了語言的優(yōu)勢。
3.3 自主能力和學習策略培養(yǎng)不夠
調研中,教師十分認同課程設計目標中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yè)教師認同度均較高。但是,教學實踐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沒有學習計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懂得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督、自我評價。其深層原因可以部分地歸結為:教師只是理念上的認同,實際上對“自主”概念模糊,害怕“自主”會傷害到教師知識權威的角色,對學生的特點缺乏了解,對他們的“自主”能力估計不足。
3.4 語言應用能力提高不快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基本上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本次調研的課堂也多采取教師講授為主的模式,課堂活動比較單一。即便有一些語言活動,也往往缺乏精心的設計,語言輸入量缺乏,精準度不夠,導致學生語言輸出質量不高。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輸出常常沒有評價、反饋和指導。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型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英語學習的困難,從而也就談不上有效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盡管接受調研的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但是英語教學預期的效果還是不理想。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從課程設計角度來看,我國的英語教學改革對策在以下幾方面值得重視:
4.1 強調課程主體,突出“以學生為本”
課程研制過程不僅涉及課程的行政工作者、決策者、課程、教材編制者,同時也涉及具體實施該課程計劃的教師。如果教師不參與整個課程方案設計,課程設計就失去了依托和基礎。在課程實施和評價階段,教師是直接參與者和第一手資料獲得者。教師參與課程發(fā)展可使教師更好地實施其參與發(fā)展的課程。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使英語教學成為既是教師發(fā)揮才能的舞臺,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獲得人文素養(yǎng)的優(yōu)良環(huán)境。同時,要注意“以學生為本”。如果學生要學什么已經由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師事先設定了,那么這就決定了學生的認識動機不是自發(fā)產生的,而是外在的、被動產生的。課程設計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和學習特點,全面地關照,全面地予以滿足。
4.2 進行課程設置調整,深化學分制管理改革
課程設置是外語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而影響到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要考慮本校的人才規(guī)格要求,要考慮英語語言學科特點,要考慮教師的需求,還要考慮市場的需求。調研中各高校采取的分級教學、必修課和選修課設置、語言模塊課程設置、輔修、雙專業(yè)的開設,生選師、生選課制度的建立都是彈性的多樣化的課程設計嘗試,是值得借鑒和嘗試的。
同時,應深化學分制教學管理改革,實現(xiàn)原有的剛性機制向柔性機制轉變。調研中許多高校都進行了學分制改革,特別是大學英語課程學分的削減成為一種趨勢。那么,削減學分的目的是什么?跟學分相關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有什么變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有什么變化?對預期的教學效果產生什么影響?因此,學分的管理改革是個系統(tǒng)化的工程,可以按照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開展學分制模式改革??梢灾鸩酵晟七x課制、彈性學制、免修免聽制、學分互認制等教學管理制度,實施分級、分類、分流教學,適當減少必修學分和課內學時,增加選修學分和課外學時。通過上述學分制改革,使得語言課程設置從課時量的滿足上升到質的改善。
4.3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以外語教育理論為出發(fā)點,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應適當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師單一講解的局面。在語言知識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教師要重視和真正理解“自主”的概念,學會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調研發(fā)現(xiàn)教師對“自主”的認識和實踐是不完全一致的,這說明教師還沒有真正理解自主學習的概念,沒有掌握自主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何蓮珍(2003)認為,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培養(yǎng)教師自主的一個過程,因為教師自主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者應該有機會根據(jù)他們自己的風格及偏愛來學習,而教師只是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提供一切必要的環(huán)境及輸入。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為條件來實現(xiàn)的,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語言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掌握如何重復、歸納、推斷、轉換、提問等認知策略,還要幫助學生學會使用計劃、監(jiān)控和評價自己的學習活動的元認知策略。
4.4 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強化語言應用能力
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當前學生語言學習資源極大豐富,教師和課本已經不再是語言學習的唯一資源。但大部分教師固守傳統(tǒng)模式,課堂還局限于語言點講解,課堂用語英語使用不夠,語言活動乏善可陳,教師課程實施水平不足以應對英語水平日益增高的學生以及國際化環(huán)境對英語課堂的挑戰(zhàn)。訪談中專家認為,英語人才一方面出現(xiàn)結構性過剩,而另一方面,高層次的外語人才極度匱乏。對課程實施水平的不足是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重要原因。教師應通過運用新鮮有趣的語言材料,用學生關心的話題來吸引學生,精心設計語言課堂。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英語思辨能力,鼓勵學生充分運用所教授的語言,在語言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悟。通過多樣化的任務設計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自信和欲望,幫助學生強化語言輸出,最終獲得語言應用能力。
課題組通過對華東六省一市部分高校的實地考察和調研,從課程目標、課程環(huán)境、課程設置、課程實施和改革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英語課程設計現(xiàn)狀。筆者認為,課程設計應強調師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滿足學生、市場、教師對英語教學的需求,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結合各高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優(yōu)化課程設置,改革學分制模式,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更多更優(yōu)的選擇,實現(xiàn)個性化的培養(yǎng)目標;提高教師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和學習策略培養(yǎng)的意識和水平;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注釋:
①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中國計量學院、安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南昌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和江西理工大學。
[1]Jeffrey,G.,B.Horenstein&S.Linda.Paradigm Debates in Curriculum&Supervision:Modern& Postmodern Perspectives[M].Westport,CT:Greenwood Publishing,2000.
[2]Johnson,R.K.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Macalister,J.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10.
[4]Nunan,D.The Learned-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Stern,H.H.Review and Discussion[A].In C.J.Brumfit&K.Johnson(eds.).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6]White,R.V.The ELT Curriculum:Design,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M].Oxford:Blackwell,1988.
[7]何蓮珍.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5):287-289.
[8]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A Surve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Six Provinces and One City of East China
HU Jian-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
Curriculum design is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ess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bout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 defines the who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A survey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colleg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East China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e problems with curriculum design are discussed.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mproper course setting,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partly contribute to low efficiency of English teaching.The possible solutions,which lay much emphasis on the leading role of curriculum,optimiz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focus on learner autonom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implement curriculum,are put forward.
curriculum desig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problems and strategies
H319
A
1002-2643(2014)05-0023-05
2013-10-15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戰(zhàn)略定位思考——華東六省一市高校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項目編號:GPA105019)成果之一。
胡建偉(1971-),女,漢族,上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