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殿宇 張春艷 宋 鵬 李萬振 解桂東 江連洲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哈爾濱 150030)
油脂是食品的重要組成成分,能賦予食品獨特的口感、風味和質(zhì)地,但大量攝入會引發(fā)高血脂、心臟病和動脈硬化等慢性病,嚴重損害人類的健康[1-3]。以往的油脂代用品和模擬品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類的基礎代謝,有些產(chǎn)品的風味和口感也不易保存[4-5]。因此,開發(fā)特性、口感和風味效果與天然油脂相同的功能性油脂已成為各國食品行業(yè)的熱門研究方向[6-8]。即將短鏈脂肪酸和油脂進行酯化,形成的至少包含一個低熱量短鏈脂肪酸和一個不被吸收長鏈脂肪酸(被稱為構(gòu)造脂質(zhì))的長短鏈三酰甘油[9-10]。因長短鏈脂肪酸具有發(fā)熱量低,可刺激腸道電解質(zhì)和水的吸收等特點,故長短鏈三酰甘油具有降低血糖水平和膽固醇水平的功能[11-12]。低熱量油脂代用品在綜合評分中優(yōu)于以往的油脂代用品和模擬品[13-14]。
近年來,生產(chǎn)低熱量油脂的方法大都是在常規(guī)的方式下進行,不僅生產(chǎn)周期長,且酯化率低,而在化學隨機酯交換反應研究背景下研究的超臨界CO2酶法酯交換反應,是近年來生物工程新開拓的領域[15-16]。在這種狀態(tài)下,反應物在超臨界CO2流體中的溶解度大,且超臨界CO2流體的傳質(zhì)速率高,進而使反應物能與催化劑充分接觸,提高酯化反應的速度,大大縮短反應時間。這些特點使其在食品工業(yè)上的應用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本試驗以短鏈脂肪酸與葵花油的甘油酯混合進行酯化反應,利用具有更高活性的脂肪酶Lipozyme RM IM,對超臨界CO2狀態(tài)下酶法合成長短鏈甘油酯進行了初步研究,并確定了酯化條件。
葵花油:金龍魚嘉里糧油(營口)有限公司;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丹麥諾維信公司;二氧化碳(純度>99.9%):哈爾濱黎明氣體有限公司;乙酸甲酯標準品:美國sigma公司;正己烷(色譜純)、甲醇(色譜純)、乙酸(分析純)、乙酸酐: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氫氧化鉀(分析純):天津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濃硫酸:固安縣清運化工廠。
高壓反應釜:江蘇太倉市醫(yī)器械廠;恒溫水浴鍋: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DF-101S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鞏義市英峪高科儀器廠;低速離心機:北京醫(yī)用離心機廠;7890A型氣相色譜儀:安捷倫公司。CP-Sil 88毛細管柱(100 m×0.25 mm i.d×0.2μm):美國Varian公司。
向反應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酸、乙酸酐、葵花油、甘油及一定量的脂肪酶和純凈水,放入轉(zhuǎn)子,進行充分攪拌,確保反應物混合均勻。將反應釜密封后充入少量CO2以置換出反應釜中的空氣,同時試漏,確定反應釜密封情況良好不漏氣后,在加壓泵的作用下充入CO2使反應釜內(nèi)達到一定壓力,然后將反應釜置于水浴鍋中,調(diào)節(jié)轉(zhuǎn)速至200 r/min,在一定溫度下反應一定時間。
取1.3.1中的液體產(chǎn)物3~5滴,稱重,采用無水硫酸鈉過濾除去水分,以1%H2SO4-甲醇甲酯化后溶于正己烷,供氣相色譜分析[17]。乙酸的質(zhì)量含量通過利用乙酸甲酯標準品繪制的標準曲線算出。
檢測器:FID;進樣口溫度:250℃;檢測器溫度:250℃;空氣壓力:50 kPa;氫氣壓力:60 kPa;氮氣壓力:220 kPa;程序升溫:70℃時保持 4 min,然后以13℃/min的升溫速率將溫度升至175℃,保持此溫度27 min,最后以4℃/min的升溫速率將溫度升至215℃,保持31 min。
式中:M0為反應初始體系中酸的單位含量;Mt為反應完畢后體系的游離酸的單位含量。
固定反應溫度55℃,反應時間15 h,水分添加量為2%,酶用量為4%,乙酸與葵花油底物比為3∶1,反應壓力分別取8、9、10、11、12 MPa進行酯化反應,測定樣品的酯化率。
壓力是超臨界酯化反應的主要影響因素,壓力不同必然影響底物濃度從而影響反應速率及酯化率。如圖1所示,隨著反應壓力的增加,酯化率先增加,后有所下降。隨著壓力的不斷增大,反應物與酶接觸面積不斷增大,反應速率加快,從而相應提高轉(zhuǎn)化率,并縮短了反應時間。但當壓力達到11 MPa以上時,酯化率略有下降,因此反應壓力為11 MPa較為適宜。
固定反應壓力11 MPa,反應時間15 h,水分添加量為2%,酶用量為4%,乙酸與葵花油底物比為3∶1,反應溫度分別取45、50、55、60、65℃進行酯化反應,測定樣品的酯化率。
如圖2所示,隨著溫度的升高,酯化率逐漸增大,當達到一定溫度時,再升高溫度,酯化率反而呈下降趨勢。這是由于隨著溫度的增加,一方面,反應物在超臨界流體中的溶解度會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酶的催化效率升高,當溫度到達55℃時,酶的結(jié)構(gòu)逐漸被破壞使其活性逐漸下降,從而影響了反應效果。由此可見,此催化酯化反應中脂肪酶Lipozyme RM IM的最適溫度在55℃。本試驗選擇反應溫度為55℃。
圖2 反應溫度對酯化率的影響
固定反應壓力11 MPa,反應溫度55℃,水分添加量為2%,酶用量為4%,乙酸與葵花油底物比為3∶1,反應時間分別取 5、10、15、20、25 h進行酯化反應,測定樣品的酯化率。
如圖3所示,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酯化率不斷提高,當反應時間達到15 h后,酯化率先下降后趨于平緩,這是因為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底物濃度和酶活力開始降低,反應速度逐漸減小,酯化率最后趨于平緩,是因為酯化反應達到平衡后略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緣故。綜合考慮反應時間以15 h為宜。
圖3 反應時間對酯化率的影響
固定反應壓力11 MPa,反應溫度55℃,反應時間15 h,酶用量為4%,乙酸與葵花油底物比為3∶1,水分添加量分別取1%、2%、3%、4%、5%進行酯化反應,測定樣品的酯化率。
如圖4所示,隨著水分的增加,酯化率先升高后降低,結(jié)合到葵花油中的乙酸含量隨著水分的增加而提高,這是由于少量水的存在,起著增加酶活性的作用,促進酸解反應,而且少量水分有利于保持酶活性部位構(gòu)象,使酶充分發(fā)揮活力。當水分添加量不足2%時酯化率低,是因為含水量不足以使酶發(fā)揮其最大活性;當反應體系中水分添加量超過2%時酯化率下降,是由于水量過多時會在酶的活性位點上形成一層水的屏障,阻礙了酶促反應的進行。因此,體系水分添加量為2%較為適宜。
圖4 體系水分添加量對酯化率的影響
固定反應壓力11 MPa,反應溫度55℃,反應時間15 h,水分添加量為2%,乙酸與葵花油底物比為3∶1,酶用量分別取 1%、2%、3%、4%、5%進行酯化反應,測定樣品的酯化率。
如圖5所示,隨著酶用量的增加,酯化率隨之提高后略有下降,原因是隨著酶用量的增加,酶分子與底物接觸的機會增加,反應速度加快,酯化反應程度提高,但當酶用量達到4%后,酯化率略有下降趨勢,這是由于酶量大時,水量不足,水解慢,偏酯的生成量少,限制后續(xù)酯化反應,進而對酯化率造成影響。故酶用量選擇4%最為適宜。
圖5 酶用量對酯化率的影響
固定反應壓力11 MPa,反應溫度55℃,反應時間為15 h,水分添加量為2%,酶用量為4%,乙酸與葵花油底物比分別為 1∶1、2∶1、3∶1、4∶1、5∶1進行酯化反應,測定樣品的酯化率。
底物比是影響葵花油中短鏈脂肪酸含量的主要因素。如圖6所示,隨著底物比的增加,即結(jié)合到葵花油中的乙酸含量提高,酯化率先升高后降低,當乙酸/葵花油的比例達到3∶1時,酯化率最高。當?shù)孜锉瘸^3∶1后,酯化率降低,這是因為當羧基供體的量持續(xù)增大時,葵花油和酶的含量相應降低,可能會因底物抑制或其他(如擴散速度)的限制而影響到葵花油中的乙酸插入量。綜上所述,底物比為3∶1較為適宜。
圖6 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單因素試驗可以看出在酯化過程中,水分添加量、酶用量、反應溫度對反應的影響較大。因此,確定在水分添加量2%,酶用量4%,反應溫度55℃基礎上采用中心組合設計(Box-Benhnken),以水分添加量(A)、酶用量(B)和反應溫度(C)為自變量,酯化率(R1)為響應值設計響應面試驗。自變量水平編碼見表1,試驗設計方案及結(jié)果見表2。
表1 因素水平編碼表
表2 響應面設計方案及試驗結(jié)果
利用Design Expert7.0.0軟件對試驗結(jié)果進行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3(P<0.05為顯著項)。
表3 方差分析結(jié)果
通過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得到酯化率(R1)對水分添加量、酶用量和反應溫度(C)的回歸方程為:
由表3可知,方程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明顯,該模型回歸顯著(P<0.000 1)失擬項不顯著(P>0.05),并且該模型 R2=98.53%96.64%,回歸模型與實際情況擬合很好,可以用該模型預測超臨界CO2狀態(tài)下酶法酯化的實際酯化率情況。圖7~圖9分別給出了酶用量與水分添加量,反應溫度與水分添加量,反應溫度與酶用量的交互作用對酯化率的響應曲面圖。
圖7 水分添加量與酶用量對酯化率影響的響應面圖
將反應中的反應溫度固定在0水平上,可以得到水分添加量和酶用量交互作用對酯化率的影響。由圖7可以看出,加酶量不變時,隨著水分含量的增加,酯化率含量呈現(xiàn)逐漸增加,當達到一定值后略有降低的趨勢;水分添加量不變時,隨著加酶量的增加,酯化率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在水分添加量為2%~2.5%,酶用量約為4%時,酯化率在65%以上。
圖8 水分添加量和反應溫度對酯化率影響的響應面圖
將反應模型中的加酶量固定在0水平上,可以得到水分添加量和反應溫度交互作用對酯化率的影響。由圖8可以看出,水分添加量不變時,隨著反應溫度的增加,乙酸酯化率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反應溫度不變時,隨著水分添加量的增加,酯化率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在水分添加量約為2%~2.5%,反應溫度約為55℃時,酯化率在65%以上。
圖9 酶用量和反應溫度對酯化率影響的響應面圖
將反應中的反應溫度固定在0水平上,可以得到酶用量和反應溫度交互作用對酯化率的影響。由圖9可以看出,反應溫度不變時,隨著酶用量的增加,酯化率呈現(xiàn)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的趨勢;酶用量不變時,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酯化率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在加酶量為4%~4.5%,反應溫度約為55℃時,酯化率在65%以上。
應用響應面優(yōu)化分析方法對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尋找最優(yōu)響應結(jié)果見表4。
表4 響應面尋優(yōu)結(jié)果
為檢驗響應面方法所得結(jié)果的可靠性,按照上述整理值進行試驗,得到的酯化率為65.3%,預測值與試驗值之間的良好擬合性證實了模型的有效性,表明所得出的回歸方程可以很好的反應水分添加量、酶用量和反應溫度與酯化率的關系。
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合成長短鏈三酰甘油。以酯化率為指標,以壓力11 MPa,反應溫度56℃,反應時間15 h,水分添加量為2.5%,乙酸與葵花油底物比為3∶1,酶用量4%的條件下合成長短鏈三酰甘油。在此參數(shù)下進行驗證試驗,試驗結(jié)果顯示酯化率可達65.3%(見圖10,圖11)。
圖10 乙酸甲酯標準品標樣的GC圖
圖11 長短鏈甘油酯的GC圖
在超臨界CO2狀態(tài)下,利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酯化反應合成長短鏈三酰甘油,通過單因素和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確定了最佳的制備工藝:反應壓力11 MPa、反應溫度56℃、反應時間15 h、體系水分添加量2.5%、酶用量4%、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3∶1。在最佳條件下進行酯化反應,酯化率為65.3%,用此方法制得的長短鏈脂肪酸三酰甘油食用安全,與普通葵花油相比,熱量值降低了大約50%。
[1]Casimir C Akoh,PH D.Fat replacers[J].Food Technology,1988,52(3):47-53
[2]Ney K H.Sensogamme,eine methodische erweiterung der aromagramme[J].Gordian,1988,88(1):19
[3]董建林,曹萬新,郜順成.低熱量油脂(脂肪代用品)的市場需求及研究開發(fā)現(xiàn)狀[J].中國油脂,2000,25(3):5-6
[4]谷利偉.新一代的低熱油脂 salatrim[J].食品科技,1999(2):11-12
[5]鄭建仙.低熱量食品[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6]何川,王海清.低熱量油脂的制備和精煉工藝研究[J].中國油脂,2005,30(3):14-15
[7]孫志芳,高蔭榆,鄭淵月.功能性油脂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5(3):4-7
[8]劉如燦,單良金,青哲,等.葵花籽油基低熱量油脂的酯交換法制備工藝[J].油脂工程技術,2010(10):3-7
[9]張晶,周家春.低熱量油脂Salatrim研制[J].糧食與油脂,2004(1):5-8
[10]王春玲.低熱量油脂的現(xiàn)狀和展望[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5):89-90
[11]Cumming JH,Rombeau J L,Sakata T(eds).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short-chainfatty acid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5
[12]石階平,韓雅珊.兩種脂肪代用品對大鼠脂質(zhì)代謝的影響[J].營養(yǎng)學報,2002(2):11-14
[13]曹萬新,孟橘,倪芳妍,等.低熱量油脂的發(fā)展與應用研究現(xiàn)狀[J].油脂化學,2011,36(6):50-54
[14]G Livesey,D Buss,P Coussement,et al.Suitability of traditional energy values for novel foods and food ingredients[J].Food Control,2000,11(4):249-289
[15]Hammond D A,Karel M,Klibanov A M,et al.Applied biochemistry enzymatic reaction in supercritical gases[J].Appl Biochem Biotechnol,1985,11(5):393-400
[16]Klemann L P,AJi K,ChrysamM,et al.Random nature of triacylglycerols produced by the catalyzed interesterification of short-and long-chain fatty acid triglyceride precurso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94,42(2):442-446
[17]寇秀穎,于國萍.脂肪和脂肪酸甲酯化方法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5,26(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