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磊
電商渠道與傳統(tǒng)4S店渠道是什么樣的關系?先搞清楚這個問題,再來做汽車電商。
2013年,在被稱為“光棍節(jié)”的“雙11購物節(jié)”上,有一場新來者的盛宴格外搶眼:汽車,首次作為“雙11”電商購物節(jié)的主流商品進行線上銷售。據天貓的數(shù)據顯示,截至11日中午12點,消費者已在天貓預訂汽車8600多輛,有4800多人付全款,累計銷售金額3.2億元。其中,雪佛蘭賽歐專供版賣出800多輛,別克昂科拉橙色專供版賣出500多輛,業(yè)績可謂靚麗非凡。
這一實實在在的業(yè)績,不禁讓我們想起2010年的一幕:9月9日上午10點,淘寶聚劃算上的奔馳團購如期開團,在眾多網友的關注下,銷量直線攀升,原本計劃持續(xù)團購21天的200輛SMART,在3小時28分內被全部買走。
如果說3年后的今天,這是一場汽車電商的盛宴,這份邀請,其實在3年前就已發(fā)出了。如果再往前推10年,美國汽車銷售巨頭Dave Smith早在2001年就開始網上汽車銷售,達到年400萬輛的銷售規(guī)?!?/p>
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數(shù)據,2012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900萬輛,創(chuàng)全球歷史新高,再次蟬聯(lián)世界第一。
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shù)據,2012年中國網民數(shù)已經達到5.5億,也是全球第一。
一個全球汽車銷量最大的國家,一個網民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開始一種成熟的網絡汽車銷售模式,其實是自然、天然、必然,需要等的,只是一個觸發(fā)的時點,而這個時點已經悄然到來,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迎接它,如何面對它給傳統(tǒng)銷售模式帶來的改變,以及如何駕馭這匹飛速奔跑的烈馬。
潛力與推手
嚴格地說,今天的汽車電商,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汽車電商。所謂的汽車電商,主要還是起到集客的功能,采取的多是線上交訂金、線下提車的O2O模式,對于大多數(shù)參與的汽車廠商而言,品牌推廣、試水新模式、獲取市場信息等仍是主要目的。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以下四個關鍵的推動因素:
一是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得參觀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細致地觀察汽車的細節(jié),甚至能夠看到比親臨現(xiàn)場更多的、更深入的內容,比如車子的全面安全防護系統(tǒng),甚至可以做到模擬駕駛,而在這種演示狀態(tài)下,廠商可以著意渲染產品的亮點,促進成交。
二是網上支付、P2P等線上金融模式的安全性、便捷性大大提高。當消費者選擇購買之后,支付的安全性、是否可以線上貸款等,便成為大家考慮的問題,而這些業(yè)務,如今已經越來越方便,選擇越來越多,安全性也越來越好,這也決定網上下單跟直接交付訂金的區(qū)別微乎其微。
三是其他產品的電商示范效應。就汽車而言,目前已經不算是電商中價值最高的產品,其上有房屋、奢侈品、旅游、裝飾等大宗消費,其下有高端數(shù)碼產品,價值動輒數(shù)千、數(shù)萬元,電商模式的銷售、支付、物流、服務等也都已經成熟,相比而言,處于中間的汽車進入電商渠道銷售,消費者也不會覺得特別奇怪,或者有特別大的風險。
四是汽車銷售環(huán)節(jié)的微利性趨勢。隨著各城市限購、限行政策的推出,汽車銷售行業(yè)的壓力驟然增大,而開設一家4S店,開業(yè)的基礎資金在數(shù)百萬元,每年要支付的場租、人工等各項費用并不會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把汽車的銷售網點搬到網上,對于節(jié)省固定網點的投入自然大有好處。
基于以上四個因素的考量,毫無疑問,在市場充分消化、廠商充分準備、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合理平衡之后,汽車電商業(yè)將會呈現(xiàn)井噴式的增長。
問題與挑戰(zhàn)
汽車電商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銷售模式及經銷商又 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目前,汽車銷售的主要模式是汽車4S店直銷,而4S店是一種“四位一體”的汽車特許經營模式,包括整車銷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務(Service)、信息反饋(Survey)等四項基本功能。
毫無疑問,汽車電商肯定會分流4S店的成交量,從而影響4S店的銷售業(yè)績,但從另外兩個贏利點來看,汽車零配件的銷售和售后服務,目前越來越多的車主已經傾向于到4S店接受服務。從這種意義上說,無論何種渠道售出的車子,保養(yǎng)、維護、備件購買還是要來4S店,而從4S店的利潤構成來看,整車銷售的利潤占比已經越來越小,銷售部分的分流應該不會對傳統(tǒng)渠道構成太大的影響。更何況,在一段時間里,O2O還將是主要的成交方式,在這種模式下,銷售業(yè)績不會全被電商拿走,4S店也會在業(yè)績中分一杯羹。
但問題在于,如果這個模式就此發(fā)展下去,會發(fā)生什么?
首先,消費者為什么要網購汽車,從其他高檔產品網銷成功的經驗來看,價格是個非常關鍵的因素,當年的SMART熱銷,17.6萬元的硬頂STYLE賣13.5萬元,這是在當時電商經營環(huán)境還不很成熟的情況下網友積極搶購的真正原因。此外,廠家在網上賣出的車沒有經過4S店的二次加價,成本降低了,也應該讓利于網民,這是網購顛撲不破的邏輯。但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廠家線上銷售的產品與4S店銷售的產品是否同款、同價?這個問題表面上好像不大,但它直接決定著汽車電商的未來。如果廠商堅持線上線下同款、同價,則線上銷售的吸引力變得不再突出,電商充其量只是一種集客、展示的功能,或者是4S店銷售的一種補充。在這種模式下,對于傳統(tǒng)渠道的銷售基本上沒有影響,而汽車電商的發(fā)展也不會有太大的空間。
反之,如果廠商遵循其他行業(yè)的慣例,實現(xiàn)了網銷與電銷兩個不同的價格體系,則肯定電銷會大行其道,而傳統(tǒng)渠道的銷售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問題在于,汽車的銷售與其他產品不同,售后服務能力是廠家所不能缺少的,目前來看,正是4S店在行使著這一職能,如果傷害了4S店的感情,不再繼續(xù)與廠商合作,銷售出去的車的保養(yǎng)、維修問題如何解決,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廠家權衡利害,目前采取的策略是前者,即充分維護經銷商的利益,但在大電商的時代,這種局面能夠維持多久,恐怕是一個問題。以某跨國手機品牌為例,當它初入中國的時候,連前十都排不上,那個時候它非常倚重四個總代理,所有的貨都從四個渠道出,當它慢慢站穩(wěn)腳跟,甚至成為領導品牌之后,它開始直接做運營商、直接做賣場、發(fā)展更多的渠道、做電商,代理的利益就這樣一點點地被剝離。
在利益面前,廠家、代理的關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設想一種模式,未來的汽車銷售,大部分都在電商渠道實現(xiàn),在每個城市,廠家只需要建設一個大型的服務中心,集倉儲、備件、維修于一體,效仿電商物流的模式,做成“服務物流”,不需要再考慮消費者買車、修車的方便,直接由專職司機接車、修車、保養(yǎng),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可不可能?不能說可能,也未必不可能。
模式與未來
目前來看,車企進入電商領域,主要有四種形態(tài):
第一種是自建銷售平臺。此種模式以“斯柯達E購”為代表,購車者在廠家的網站上瀏覽、體驗、下單,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廠家銷售平臺與后端的緊密聯(lián)系,而缺點在于消費者在買車過程中往往都是“車比三家”,要反復進行不同車型之間的比較,很少會直奔廠家的網站,心無旁騖,因此,這種模式可以稱為“賺吆喝”,可以作為廠家涉水電商的初級階段,沒有太大的商用價值。
第二種是門戶網站和垂直網站,特別是汽車類的垂直網站。即將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汽車行業(yè)垂直網站汽車之家,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其2013年前9個月的收入中,1億美元來自廣告收入,3000萬美元來自汽車銷售,這從一個角度揭示了廠家與這類網站合作的模式:部分投放廣告,包括硬廣和軟廣,以影響在購車前進行知識普及和瀏覽的潛在購車者,這部分購車者可能在這類網站下單,但更多的是在網站之外購買,由此可見,這類電商模式可以稱為“高舉高打”,玩的是對消費者選購標準的軟性植入,并不真正依靠其成交。
第三種是以天貓、蘇寧易購等為代表的綜合性電商平臺。車企跟它們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它們上億的客戶資源,以及成熟的交易平臺和售后服務體系。目前,北汽等很多廠家都在天貓開設了自己的網上銷售平臺,像賣其他耐用消費品一樣賣汽車。而通過天貓這樣的平臺實現(xiàn)“彎道超車”的產品,可以說不計其數(shù),因此,這種模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汽車電商,是可以實實在在出貨的,但隨之帶來的問題是,一旦汽車上了淘寶賣,買家們肯定就會不停地問:“親,還能再便宜點兒嗎?”
第四種是與銀行等其他機構的異業(yè)合作,典型的是金融機構。目前,招商銀行就開辦了此類業(yè)務,在招商銀行買車,采用招商銀行的貸款組合。這種方式,等于把銀行的客戶群體移植到了汽車銷售領域,對于廠家來說肯定是有益無害,但估計總量也不會做到很大,充其量只是一種跨界和補充。
對于一個想在電商領域有所作為的廠家來說,以上四種模式恐怕都會嘗試和進入,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電商渠道與傳統(tǒng)4S店渠道是什么樣的關系,從短期來看,廠家可以強化價格的一致性,包括采用略有不同的產品投放不同的渠道進行區(qū)隔,但從長期來看,中國電商模式的價格透明化、低利化是其生存的本質,電商不會為汽車而改變,改變的只能是汽車生產廠家,這種改變會對傳統(tǒng)的4S店模式帶來多大的沖擊,只能拭目以待。
當汽車遇上電商,廠家、電商、傳統(tǒng)渠道三者的利益博弈由此拉開序幕,戲劇的過程千變萬化,而受益的,永遠是做著美麗中國夢的消費者。
(作者為漢哲咨詢集團總裁)
(編輯:王 玉 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