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都勻 558000)
涼山彝族漆器髹飾藝術(shù)研究
馬 麗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都勻 558000)
涼山彝族的傳統(tǒng)漆器藝術(shù)風格獨特,集實用和審美于一體,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漆藝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藝術(shù)精品,不僅飽含了豐富的彝族傳統(tǒng)文化,更是以此種藝術(shù)形式記錄了彝族人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獨特的民族審美觀,對研究彝族的民族文化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彝族漆器;造型;紋樣;色彩
漆器是涼山彝族人民生產(chǎn)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也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shù)中非常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征的一個藝術(shù)種類,其造型獨特精美,顏色古樸絢麗,紋飾簡練概括。
“藝術(shù)源于生活”,涼山彝族漆器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彝族人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獨特的民風民俗,生產(chǎn)生活方式等,具有涼山彝族長期以來積淀成的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念和裝飾特征。
人類社會從誕生到發(fā)展至今,無論是生產(chǎn)生活、打仗防御還是祭祀神靈、賞析把玩都未曾離開過器具,從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到商周時的青銅器,再到漢代的漆器,明清的瓷器等,這些器具雖然使用了不同的材質(zhì),有著不同的功能和審美特征,但總體來說都具有相當大的功利性,即實用。涼山彝族漆器也是如此,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彝族漆器的造型設計大多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密切相關(guān),并突出它的實用性。因游牧民族經(jīng)常隨畜遷徙的原因,所用的餐具也沒有如陶質(zhì)這種易碎的材質(zhì),而多是以動物皮或木材做胎經(jīng)髹漆制成的器具為主,這樣在遷徙的途中便于攜帶。不僅如此,因彝族人的生活習慣“近古者席地而坐”,所以他們很少有專門的餐桌,因此為了方便使用,他們通常會在盛裝食物的缽、盆、盤、盛酒的酒壺、酒杯的底部設有一定高度的高圈足,這些漆器的造型原理類似傳統(tǒng)青銅器中的“豆”“簋”“盂”等食器。而用來舀湯或舀酒的勺子通常都有很長的手柄,這樣的設計一來可以縮短用餐者與餐具之間的距離,彌補沒有餐桌帶來的不便,二來由于高足能拉長食物與地面的距離,因此能夠延遲食物變冷的時間,可以說處處都在體現(xiàn)器具的實用性。
另一方面,彝族漆器的造型設計也通常帶有較為明顯的彝族傳統(tǒng)文化色彩。因彝族自古信奉“萬物雌雄觀”,有萬物以成雙為吉、成對為美的觀念,所以,很多器具都是一分為二子母合體,下部為盛裝東西的器身,上面扣合蓋子,實用又美觀。
此外,很多彝族酒具的造型都與動物有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天然造型的彝族漆器有的直接用動物的器官如牛角、羚羊角、豬蹄、鷹爪、雁爪等加工制作而成;人工造型以禽鳥、動物的外形為設計依據(jù),創(chuàng)作而成的仿生作品如鳥形壺?!?這種酒壺外形似鳥,底部有足,腹部或扁或圓,嘴部微張做出酒孔,類似茶壺的嘴,便于倒酒。還有一些是用動物的肢體與器具結(jié)合制成的漆器,如用木胎結(jié)合鷹爪制作的酒杯,通常以鷹爪作為酒杯的足,鷹爪經(jīng)過干燥和刮灰處理后再髹漆使用, 或者不做髹飾而直接做成鷹爪杯足,彰顯出彝族人陽剛威猛的性格。
涼山彝族漆器種類多樣,用途廣泛,從食器到酒器再到日常用具,已然成為彝族人生產(chǎn)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件。但漆器對彝族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實用,器具上所髹飾的精美的裝飾紋樣更是對彝族人審美心理和民族文化的一種記載,毫不夸張的說,這些紋樣對整個彝族文化的研究起著相當大的指導作用。
“涼山彝族漆器的紋樣源自然,來自生活,因而種類繁多,異彩紛呈?!?人們在自己所熟悉的環(huán)境中,尋找和發(fā)掘美,并以圓點、線條或塊面的形式將其歸納概括成具有一定規(guī)律的圖案紋樣。于是在彝族漆器紋樣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象,如表現(xiàn)自然景物的月亮紋、圓日紋、山脈紋、水波紋;表現(xiàn)植物的蕨岌紋、花蕾紋、蒜瓣紋、植物的根莖及種子紋樣;表現(xiàn)動物的眼睛紋樣、羊角紋、雞冠紋樣;表現(xiàn)生產(chǎn)活動的漁網(wǎng)紋、火鐮紋、柵欄紋、織布的經(jīng)緯紋等。這些紋樣簡練樸素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千百年來彝族人對生活勞作的最直接的記錄。
一般來講,器物上的紋樣都處于從屬地位,起裝飾的作用?!掇o源》中對裝飾一詞做這樣的解釋:“裝者,藏也,飾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敝傅氖窃谄魑锉砻妫ㄟ^添加圖案紋樣、描繪色彩等手段以達到美化和修飾器物的目的。漆器紋樣也如此,它不是單獨存在,而是附屬于器物的表面,隨器型的變化或曲或直,疏密相間,因此,“適型”成為彝族漆器紋樣最大的特點。如圓型的酒壺上的裝飾紋樣,由于器具的主體部分是正圓形,因此,紋樣就以壺面的圓心為起點,一圈套一圈的向外排列紋樣,像湖水中蕩起的漣漪,畫面和諧統(tǒng)一;餐桌的紋樣裝飾也是如此,由于人的視線大多看到的是餐桌的桌面,所以桌面會通體繪制裝飾紋樣,并以桌面的圓心為中心點向外放射狀的繪制紋樣。若是圓柱狀器型,紋樣就會橫向圍著器物繞成一圈,首尾相接;鼓腹器型則通常是將主體分成上下三部分,其中,上下兩端留少量的空間裝飾漁網(wǎng)紋、織布紋等簡單的紋樣,中間剩余的大面積做主體裝飾,紋樣或橫貫畫面,首尾相接,或以單元紋樣的形式重復排列,并采用左右對稱的格式,變化多樣,效果豐富;器物的圈足通常不做通體裝飾,只在邊緣上繪有少量的紋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此可見涼山彝族漆器的裝飾紋樣非常注重與器具造型的搭配,二者能夠做到統(tǒng)一和諧,相得益彰時,紋樣才能體現(xiàn)它的裝飾意義。
彝族漆器紋樣的另一個特點是常常成組出現(xiàn),搭配使用。如以動物紋樣為主體的圖案,就會在圖案外圍用一些瓜子紋、星星紋、織布紋等紋樣繪制小的花邊做裝飾,使得圖案中的動物紋、植物紋相互呼應,豐富畫面的同時又有諧調(diào)統(tǒng)一的效果。并且,這種紋樣會以組的形式對空間進行平均分割并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二方或四方連續(xù)的圖案?!懊枥L在器物不同部位的不同紋樣,一般都會作到粗細疏密兼顧,主次位置得當,繁密相宜,使絢麗的紋樣和優(yōu)美的造型渾然一體,和諧統(tǒng)一。”3
此外,彝族漆器紋樣還特別注重點線面的排列組合,利用大的塊面將整體分割成幾部分,再在此上用線條繪制不同的紋樣進行裝飾,空白處或留白或用圓點點綴,這樣的點線面的組合構(gòu)成,彼此呼應,相互襯托,有主有次,畫面飽滿,且具有很強的層次感。
色彩是彝族漆器髹飾藝術(sh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彝族人的民族文化和審美意識,與彝族人的傳統(tǒng)喜好、精神崇拜和所在地區(qū)的自然資源等密切相關(guān)。
“在涼山彝族人的生活色彩中,漆器表現(xiàn)出來的“紅、黃、黑”三種顏色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因為它們最具象最直接的展示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所以被人們稱之為三色文化?!?三色文化是彝族人特有的色彩文化,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影響著彝族人,當然也包括彝族漆器的用色。對于這三種顏色,彝族詩人吉狄馬加在《彝人夢見的顏色》中有這樣的描述:“我夢見過黑色,我夢見黑色的披氈被人高高的揚起,黑色的祭品獨自走向祖先的魂靈……我夢見過紅色,我夢見過紅色的飄帶在牛角上嗚響,紅色的馬鞍幻想著自由自在的飛翔……我夢見過黃色,我夢見過一千把黃色的傘在遠山歡唱,黃色的衣邊牽著跳蕩的太陽,我夢見過黃色但我不會不知道,這個世上美麗和光明的顏色,從什么時候起就留在了古老的木質(zhì)器皿上……”
彝族人長期以來都有崇尚黑色的心理,不僅在祭祀、作戰(zhàn)等各種重大活動中會使用黑色,而且在生活中,黑色也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如彝族人服飾會以黑色作為基本顏色,結(jié)婚的新房要用煙熏黑后才會入住,替人祈禱、祭祀的祭師畢摩的法衣也為黑色等,因此,彝族漆器的底色絕大多數(shù)是黑色也就不足為奇。除此之外,紅色在涼山彝族人的心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或許是源于長期生活在高寒地區(qū)的彝族人對火的崇拜之情,他們?nèi)∨⒅笫?、?qū)趕猛獸等活動都離不開火,因此紅色就成為了他們心中的生命之色。而象征著光明的黃色在涼山彝族的宗教傳統(tǒng)中,認為黃色能夠慰藉祖先的靈魂,使其得到安息,因此黃色也被彝族人視為神圣的色彩。所以在漆器中,紅黃二色常常做為點綴,髹飾于黑色的胎底之上。
彝族漆器的髹飾方法較多,但最常見的是漆彩繪的形式。一般器物會以黑色做底,并漆的黝黑發(fā)亮,在當?shù)亓鱾髦@樣的諺語:“不漆就不漆,要漆就漆得黑亮亮,不染就不染,要染就染得紅彤彤”。用來制作漆器的生漆在割采后,與空氣接觸,經(jīng)過氧化會逐漸轉(zhuǎn)變?yōu)樯詈稚?,涼山彝族人會在生漆中加入鍋底灰,然后再調(diào)入豬血,這樣一來,打底的黑色就會變得黝黑,器物的色彩也因此變得深沉起來。隨著人們的審美意識的不斷發(fā)展,器物上單純的黑色所帶來的視覺效果也開始讓人覺得單調(diào)乏味,但由于天然的生漆本身沒有更多的顏色供人們使用,要想獲得更加豐富的色彩,需要在漆料中加入一些礦物色或染料,如將生漆與銀朱粉或青礬調(diào)和成紅色,將石黃粉加入生漆中調(diào)和成黃色等。《髯飾錄》是由明代漆工黃大成著的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書中也對能與生漆調(diào)和的顏料也有所記載“有銀朱、月一砂、降磯.褚石、雄黃(石黃)、雌黃、靛華、漆綠、石青、石綠、韶粉、煙煤子等。”人們通過此種方法,來豐富漆的顏色。彝族漆器也同樣如此,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紅、黃二色,然后在穩(wěn)重的黑色胎底的基礎(chǔ)上,用鮮艷的紅色和明亮的黃色交替繪制各種紋樣,黑、紅、黃三色相互襯托,比例均衡,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在黑色的沉穩(wěn)中透著紅黃二色的熾熱和奔放,具有對比強烈又不失原始古樸趣味的特點。
彝族漆器伴隨彝族人經(jīng)歷了歷史的變遷,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了獨具彝族特色的藝術(shù)風格,并以其簡潔優(yōu)美的造型,靈動概括的紋樣和絢爛的色彩成為我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shù)中的藝術(shù)精品。對彝族漆器髹飾藝術(shù)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人們了解彝族人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更有利于這一民族精品工藝的傳承和推廣。
注釋:
1.范宏亮,徐人平.彝族的漆器藝術(shù)[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4).
2.冰河.彝族的漆器及裝飾圖案藝術(shù)[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4,(4).
3.羅明剛.涼山彝族漆器[J].四川文物,1992,(4).
4.巴且日火,論涼山彝族民俗事項中的色彩局域[J].涼山大學學報.2003,4.
馬麗,女,1985年生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shù)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