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杰 (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藝術表達中的技巧與形式感
潘慧杰 (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藝術的發(fā)展越來越面向社會性與概念性,作品表達方式的形式感與技法的關系不再如以前緊密,解讀作品不再是單純的視覺或者是感官情緒上的淺顯理解。概念的反復解讀,作品背后包含的崎嶇如山路般的內(nèi)在思考蔓延在整個藝術氛圍。社會是復雜而富有生命力的,我們的藝術品改如何融合這個大環(huán)境,從而也不失去藝術品該有的原則與態(tài)度。在兼顧形式感的同時表達我們精確的技巧使用尤為重要。
形式感;技法;藝術
藝術學習路途中,有著難以解釋,云里霧里的審美情趣與藝術情懷。記得西南聯(lián)大的一位老教授提起過——技法是可以練習的,但個人風格卻很難改變。培養(yǎng)能游刃于體制內(nèi)的眼光,帶有神秘色彩的欣賞能力,對于眾多的學習者來說都是必修課程。在藝術作品中有著藝術品與行貨之間的分界線。行貨打著商品的標簽,在各商店、餐館、酒吧等隨處可見,按批量生產(chǎn),自有一套生存的生產(chǎn)流水線。藝術品披著神秘的面紗,一般場所難以見得,美術館、藝廊、有資本的收藏家等一般壟斷了藝術品的市場。天壤之別的價格間,識別技能從哪里獲得,兩者間的藝術表達與形式感有著致命而細致的區(qū)分。在藝術學習的路上,時而遇到天賦異稟的藝術家,這當然是鳳毛麟角,無論是大氣蓬勃的揮毫還是游刃有余的小涂都富有技巧和韻味。但令人悲傷的缺少天賦卻又勤奮的藝術同好者,這類人有著難以跨越的高墻。若殘酷的來認定,這兩者間的區(qū)別相似于藝術品和行畫間的關系。好比姚仁祿先生說,藝術不能用來考試,藝術的答案是模糊的。那涵蓋在這些區(qū)別間的具體內(nèi)容到底是什么,眼睛和腦袋怎么區(qū)分理解。圍繞在藝術表達的形式感與技巧經(jīng)淬煉得出來的畫面感與感官刺激,精準的做到表達的極致,我們需要練習。藝術表達形式眾多選擇,無論是具象表達還是抽象表達,藝術學習過程中的基礎經(jīng)驗練習帶給我們是升華還是枷鎖?
現(xiàn)今藝術的發(fā)展趨向于對社會更為深刻的思考,有強烈社會性的作品屬于當代的寵兒。藝術品作為社會觀察家與批判者的新身份介入社會,從而藝術領域也因社會信息的參與變得豐富。給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帶來沖擊,就像攝影技術的誕生給架上繪畫的影響一樣,我們不斷的學習與適應,并且試著去變化,去升華。那固有的學習方式應該丟棄嗎?曾經(jīng)認定的審美原則應該向什么方向發(fā)展。藝術表達由具象到抽象,經(jīng)歷了古典藝術,文藝復興,現(xiàn)代藝術,當代藝術,到如今浪尖上的觀念藝術,看待藝術從開始的視覺取悅到感悟世界。終究,藝術最為原始,最為根本的含義,又或者說我們理解的切入點到底是什么呢?博伊斯所說的“人人都是藝術家”,是任何人、任何作品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嗎?我們在藝術長時間的學習中花費的心力都是白費?所有的技法表達練習都是徒然?我們的評判標準有既定的原則嗎?
對于筆者來說,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應該有著一個基本的評定標準?,F(xiàn)代藝術起源于二十世紀初,在流派紛呈藝術中,其抽象形式的運用持之最久。抽象表達中的寥寥幾筆,又或者神奇的架構應該是經(jīng)過再三思考,反復驗證的。就如國畫中的隨意揮毫卻是落筆如有神的精確干,每次勾畫都都有著“只有這樣才好看”的感受。這種想法似乎有點抽象,但在漫長的藝術學習中,經(jīng)驗告訴我所有的隨性都是需要練習的。我們的傳統(tǒng)技法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我們準確使用腦子的方式,所有感性的表達都是過往所有的審美情趣的提煉。眾多的當代藝術品種,濫竽充數(shù)的也不在少數(shù),反復的概念解釋,生僻的解讀方式,故弄玄虛。當今藝術的包容性與不確定性,使得我們常常在思考什么是藝術?傳統(tǒng)技法在藝術領域中所起到的審美邏輯思考對我們的影響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到底該創(chuàng)作什么樣的作品,自我意識的解放還是社會意識的解釋?
觀念藝術中的表達中注重人的觀念,社會性,內(nèi)容也與傳統(tǒng)技法不盡相同。我們已經(jīng)可以脫離技法學習,自由自在的的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了嗎?漢寶德先生說過“其實中國的繪畫與文學雖出于文人之手,也是十分生活化的。中國的藝術從來不自外于社會,也從來不欺騙社會。雅俗共賞成為大眾與藝術家共同追求的目標。自明代以來,藝術完全屬于大眾,不論畫家、和尚還是道土,其所畫所題,概為了民眾所能了解,為人人所欣賞?!倍@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判斷依據(jù)與我們所學習的藝術形式,表達技巧,共同的情感理解經(jīng)驗是想通的。跳脫藝術欣賞中一直所存在的美感,形式感,技巧,構圖方式等這些所有能定藝術含義的的東西。那我們到底需要從哪里去定義藝術,若真的所有概念,觀念都可以成為藝術,似乎藝術變得尷尬了。是不是藝術還是應該有著區(qū)別其他學科最為清晰明朗的界限,守護我們前人總結出來的審美經(jīng)驗。方少華先生的繪畫作品筆者較為欣賞,無論是形式感還是思考模式,技巧還是內(nèi)涵,都是行業(yè)中的佼佼者。在《永恒的瞬間》系列中,流露出來的個人小趣味與思考相得益彰,而在表達技巧上更是扎實內(nèi)斂,是為筆者所鐘愛。這樣的藝術表達形式就是漢寶德先生說的“雅俗共賞”吧。
藝術表達中的形式感與技巧,仍然是需要練習,需要保持藝術中固有的審美形式。要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我們應該有著定義著自我,標示著自我的區(qū)分,泛泛而談,包容萬物的藝術形式是難以發(fā)展的。
潘慧杰,女,民族:漢,出生年月:1985.3,籍貫:廣東樂昌市,單位: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