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從古到今,無論中外,人們都多少會相信夢有預測吉兇的神秘功能。而在古代,人們對做夢的認識和理解要遠比現(xiàn)代玄幻和離奇,特別是在無法提前判定的事情上,比如生孩子,古人就通常會覺得夢象會帶來喻示。是男是女?富貴幾何?不妨就靠夢來推測一下。
在重男輕女、宗族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古代,生個男孩可是一等一的大喜事,而與此相關(guān)的夢象也常被傳為佳話。在清代人物的年譜中就不時有夢見動物而生下男子的記載,比如康熙年間紅極一時的陳鵬年,母親羅氏懷孕時,就曾夢見大鳥夾一青衣童子而至。還有夢見龍、鳳凰、麒麟、熊、羊、蛇等等而生兒育女的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而流傳最為久遠,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夢熊了。
夢見熊
在中國,夢見大熊入夢,多被看成是吉祥的征兆。早在先秦時期,《詩經(jīng)·斯干》中就有了這樣的詩句:“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笔裁词呛脡??在這里,熊羆和虺蛇都是生育的好預兆,夢見熊羆生男孩,夢見虺蛇生女孩。對此,古人有過解釋:“熊羆,陽物在山,強力壯毅,男子之祥也。虺蛇,陰物穴處,柔弱隱伏,女子之祥也?!?/p>
以夢見熊羆為生男的征兆,這或許在《詩經(jīng)》問世之前就是流傳廣泛的說法了,到了后來,“夢熊”更被當成了生男孩的祝頌之語。唐代劉禹錫《蘇州白舍人寄新詩有嘆早白無兒之句因以贈之》詩中就有:“幸免如新分非淺,祝君長詠夢熊詩”;清代錢謙益《秦淮花燭詞》之七中也有“繡佛幡前祝夢熊,金光夫婦宿因同”的詩句;據(jù)史料記載,曾國藩寫信祝賀他六弟時,也用到了“夢熊之喜”一詞。
還有一個例子也可說明熊入夢是能帶來好事的。周文王夢飛熊而得姜太公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這個傳說從《史記》到《封神演義》已被描述得淋漓盡致。文王與眾文武宴飲共樂后寢于臺上,夢中忽見一肋生雙翅的猛獸向自己撲來,遂驚醒。散宜生給文王占夢,說起昔日商王武丁曾有飛熊如夢而得傅說于版筑之間,今夢肋生雙翅者正是熊也。果不其然,此后不久文王便在渭水之濱遇見姜子牙,其道號正為“飛熊”。
古人相信,做夢總要有原因的。東漢王符曾說過“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認為做夢總有原因可尋?!吧躏杽t夢與,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行,甚饑則夢臥”,“身冷夢水,身熱夢火”,“將陰夢水,將晴夢火”, 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夢境可以由體內(nèi)、體外的物理刺激所產(chǎn)生的認識。同樣,他們也認識到心理情感也會產(chǎn)生特定的夢境,比如憂慮、思念、愿望等。
要理解古人的夢,就不能忽視夢象以及夢象帶來的意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象征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動物中的龍是帝王、高貴、偉大的象征,鶴是長壽與智慧的象征,孔雀為文章名世的象征;植物中的蔥是聰明的象征、櫻桃是美女的象征、蟠桃是長壽的象征。這些動植物的象征意義一旦進入夢境,就會成為夢的象征語言,這種潛意識的象征符號與中國傳統(tǒng)中的文化象征符號是相同的、相通的。
從以上兩個典型的夢可以看出,“夢熊”在中國是個經(jīng)典,是富貴、吉祥、得子、得才的夢,千百年來人們都是這樣認為的。
崇拜熊
熊成為代表陽剛、力量、勇武、吉祥的瑞獸由來已久,從上古傳說到后世的真實史料都有不少記載。軒轅黃帝號“有熊”,《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笨梢?,熊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了戰(zhàn)爭中的猛獸,后世逐漸演變?yōu)榈蹘熤?、男子之兆,成為威武勇猛的象征。到了漢代,公卿、列侯出行都乘坐有熊軾的車,斗熊在漢代也成為一種勇士的游戲,漢廣陵王劉胥就是個斗熊好手,霍去病墓前的人與熊石刻應該就是這一場景的再現(xiàn)。
在熊的身上,先民們發(fā)現(xiàn)了無比神秘的功能,對其敬若神明,將熊的形象賦予了可以辟邪克兇、保佑人們豐衣足食的類似圖騰崇拜的功能,某些地區(qū)甚至還流傳有熊是人類祖先的說法。
對熊的崇拜,先秦時期的楚可算是一個代表?!妒酚洝こ兰摇访鞔_記載:“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背南茸鏋轭呿湹鄹哧柺?,有熊氏黃帝之后。楚王的名號,大多冠以熊字,荊楚自穴熊至考烈王熊元止,共46代君王,以熊為名的有29位?!蹲髠鳌分羞€載有楚成王戰(zhàn)敗吃熊掌赴死的故事,與楚人同宗的夏人也有祖先化熊的傳說,可見楚人以熊為圖騰由來已久。
楚文化影響綿長,秦掃六合后也沒能令楚文化湮滅。到了漢代,高祖劉邦本就起于楚,他與蕭何、曹參、周勃等均為沛人,自然習楚俗,而且劉邦本人就善作楚歌??梢哉f,漢承楚風。那么,漢人對熊的尊崇也就理所當然了?!逗鬂h書·禮儀志》記載:“方相士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腳;中黃門行之,冗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可見,漢代盛行的儺禮之風儀,人都要扮成熊的模樣,真是把熊的驅(qū)邪吉祥之意發(fā)揮到了極致。
制造熊
對于所崇拜的、喜愛的,能為人趨吉避兇的動物,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以至平民百姓,總會希望借助心靈手巧的古代工匠之手來塑造它們的形象,或是將它們的形象刻畫在日常所用的器物上。從先秦以來,以熊為造型或紋飾的器物屢見不鮮,玉器、陶瓷、銅器、金銀飾等等,或是居家擺設裝飾,或是佩戴把玩,甚至是身后帶到墓葬里,不僅為的是現(xiàn)世的極樂安康、鎮(zhèn)災驅(qū)邪,也希望能澤被后世、福蔭子孫。
比較著名且較具代表性的與熊有關(guān)的器物要算是玉器中的熊了。早在凌家灘文化時期,就有了熊翅玉鷹的造型。最早的成熟藝術(shù)形象的玉熊,則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熊。而出土于陜西咸陽的玉熊,不僅是漢代玉熊的杰出之作,也堪稱整個古代玉熊的代表之作。此玉熊為尖首圓眼,雙耳后抿,體態(tài)肥碩,前腿直立,后腿微屈,呈慢步行走狀,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具有弧形的拙笨美。
古代對于熊的形象的塑造分成了風格截然不同的兩類。一類比較典型的就是展現(xiàn)熊勇猛、力量的形象,比如熊噬牛的金玉帶飾、熊與人搏斗的畫像石,甚至在漢代往往將熊的形象做成器物的低足,雄壯有力地托扛起大過其身軀數(shù)倍的樽釜。此類熊的造型體態(tài)威武,起到的是鎮(zhèn)邪除惡的作用。
然而還有一類熊的造型就比較憨厚可愛了,反而少了熊原本應有的威武形象,并不像通常的那些兇神惡煞般的辟邪之物。比如前文提到的殷墟玉熊、咸陽玉熊以及宋元明清時期經(jīng)常見到的圓雕玉熊。這些玉熊體態(tài)總是胖乎乎的,一副頑皮憨厚的樣子,或是緩步行走,或是抬起后腿撓癢。勇猛的熊怎么這么乖巧?這又有著怎樣的寓意呢?
或許,夢熊對于生子的喻示說不定就是其設計制作的初衷呢?這些可愛的玉熊多是佩戴或把玩之物,熊的樣子也是更多地有了擬人化的體現(xiàn),其稚拙又乖巧的樣子不就像是一個剛出生的“熊”寶寶嗎?夢熊得子,既然這個來自夢的喻示在古代廣泛流行,那么,對于即將迎來下一代出生的人或是已經(jīng)如愿得子的人來說,雕上一只玉熊帶在身邊,討個好彩頭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