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榮
朱建榮,教師,現(xiàn)居江蘇張家港。
從整節(jié)課來看,教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到人物分析上了。整節(jié)課都在引領學生分析文中的人物,這個人物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看看教學流程:明確本文寫人——這人給你的感覺是什么——這人吸引人打動人的地方——他的隨性自然,不奢望,不強求表現(xiàn)在哪里?
聽完課后,一點美感也沒有了。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一篇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技巧美、具有生活哲理的散文,通過花的情態(tài)和人的情態(tài),來展示一種淡泊隨性的生活態(tài)度。這么美的一篇散文,怎么經(jīng)老師一講,散文的美就沒有了呢?
原來教者只重視了人文性,卻忽視了工具性。一節(jié)課都在分析作者要表現(xiàn)的思想,卻沒有分析這種思想是怎么表現(xiàn)的。
教學生閱讀,要讓他們明白寫什么,更要讓他們明白是怎么寫的。而散文有他的抒情性,這篇散文更是情感濃郁,可惜教者沒有涉及到,課堂就喪失了語文味,本文的美也喪失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
解讀文本很重要。這是一篇課外散文,選擇的好。對學生讀課外書是一個引領作用。
要想解讀的準確,教師必須廣泛閱讀作者的作品,了解作者,要知人論世。丁立梅的作品很多,最起碼要把她寫花的文章讀一些。如《滿架秋風扁豆花》《滿架薔薇一院香》《像菜花一樣幸福地燃燒》等等。
她的文字清新、平實、雋永,“只一低頭,就是一朵花開,一瓣一瓣,在風中舒展,而后,凋落成蝶”。這也是她對自身的評價。
研究了這些,我們從整體上知道了她的散文特征。這樣有利于解讀本文,有利于確定文本特質,有利于確定文本的教學價值。
散文不能當小說教,要有文體意識。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是通過人物形象來反映主題的,所以教學時是以分析形象為主,把握了人物形象就能更好地理解小說。而散文,盡管也是寫人,但它是有濃厚的主觀情感,有濃濃的情思,有優(yōu)美的意境,優(yōu)美語言。根據(jù)這些特點來賞析要么抓住情感以體會感情為主,要么從意境來賞析,要么扣“文眼”,要么以語言品味為主,要么理清線索,從線索上來欣賞,要么從文章的技巧上來賞析。
具體到本文,如果抓住文眼“喜歡”這一感情基調入手,作者對花的感情怎樣?怎樣表達這一感情的?對人物的感情怎樣?又是怎樣來表達對人的感情的?
或是從意境入手,讓學生討論文中的畫面,每幅畫面情景的融合。比如歸納薔薇花笑圖、老人擔糖圖、眾人買糖圖、老人談笑圖、花人合影圖。
或是從語言入手,從整體感知所喜愛的語言,再通過朗讀理解文意,理解表達方法。像“素素妝,淡淡笑”,“日子便成了薔薇的日子”,“我想起南朝柳惲的《詠薔薇》來:‘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娎锏乃N薇花,我自輕盈我自香,隨性自然,不奢望,不強求。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也當如此罷”。這些句子很有特色,很美,當反復朗讀。
或者從技巧上入手,本文是以花喻人的文章,從花與人的相似點上探究,文章是怎樣的將花與人融合到一起的。
使課堂集中一個點上,內(nèi)容明確。
設計既要賞析文章的美,還要考慮怎樣來賞析。教學設計要思考的是,怎么教?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教什么是知識與能力目標,怎么教就是考慮用什么樣的過程與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學情,如果是在之前學散文時已經(jīng)教過散文的賞析方法,這次可以讓學生讀后自己確定方法,對于初三的孩子,本文中最想表達的意思他們能夠看出,可能在怎樣表達,用了一些什么方法表達是重點,從誦讀,語言的品味上來賞美可能要好點。如果給了學生時間,讓他們自己談文章的美,說不定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果之前沒有教過散文的一般賞析方法,課堂上可從設計上引領。可以抓住“喜歡”,從這個文眼入手,反復誦讀,從誦讀中讀出語言的美,讀出畫面的美,讀出灶糖的美,讀出人物的美,讀出情感的美,配以音樂,相信會有美的享受。還可以從花、老人兩個要素交叉敘述,最后融合來品讀意境,像我市名師錢利華那樣適當用好精美的課件和音樂,將文章的美抓住。
還可以把本文與《滿架秋風扁豆花》比較閱讀,都是以花喻人,但寫法各具特色。當然切入點很多,但不要丟了它的美。
總之,散文是屬于美的,沒有了美的散文教學,則是失魂落魄的散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