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花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在不同的時代里,語言有不同的特點。在古代漢語里,“副詞+名詞”現(xiàn)象已出現(xiàn),如:“吾乃梁人也”(《戰(zhàn)國策·趙策》)、“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能受副詞修飾,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在敘述名詞的語法特征時談到,“名詞前面一般能夠加上表示物量的數(shù)量短語,一般不能加副詞”。[1]但是在日常交際和一些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諸如“很淑女”、“非常家庭”、“特阿Q”等結構,這一現(xiàn)象值得探討。
關于漢語中的“副詞+名詞”結構,已經(jīng)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有關研究中,從古今對比的角度來考察“副詞+名詞”結構的語義特征和價值的只有劉燕燕的《“副+名”結構中名詞和副詞語義的古今比較》,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對古今“副詞+名詞”結構中名詞語義和副詞語義進行比較。通過收集例句和研究此類現(xiàn)象的論文以及自己對這一結構的理解,有幾種情況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副詞+名詞”結構,[2-3]所以它們不在討論范圍內(nèi)。(一)“秦師遂東。”“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中的“東”、“簞”、“壺”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東”表示向東行,“簞”和“壺”表示用簞盛和用壺盛。這些都屬于詞類活用現(xiàn)象。(二)“恰好五個人”、“總共兩塊錢”中的“恰好”、“總共”是修飾量名詞性短語而不是修飾名詞的,表示說話人對數(shù)量的一種態(tài)度。(三)“最前方”、“盡西頭”、“頂南面”、“太后面”中的“最”、“盡”、“頂”、“太”修飾的是方位短語。方位詞是名詞中一個特殊的類,具有特別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應該另當別論。(四)“人不人,鬼不鬼”、“什么首長不首長,都是同志”、“明天就明天,反正來得及”等都是固定說法,不能類推。(五)“炕上凈人?!薄敖裉煲呀?jīng)星期天了。”“都大學生了,還不知道怎么學習?!边@樣的形式必須進入文句中才能成立,因而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副詞+名詞”結構。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對“副詞+名詞”結構進行一個縱向的對比,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希望對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為了對這種現(xiàn)象有深入具體的了解,首先要弄清楚“副詞+名詞”結構中副詞與名詞各自的范圍。下面將從“副詞+名詞”結構中目前出現(xiàn)比較多的副詞與名詞各自的范圍進行歸納。
1.“副詞+名詞”結構中副詞的范圍
目前流行的《古代漢語》教材和一般的古代漢語語法著作都是這樣定義副詞的: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邊,表示動作、行為、發(fā)展變化、性質、狀態(tài)的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叫副詞,有的副詞后面還可加名詞,修飾名詞謂語。一般的古代漢語書大致都將副詞分為六類:程度副詞、范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tài)副詞、否定副詞和語氣副詞。[4-5]出現(xiàn)在“副詞+名詞”結構中的副詞主要是否定副詞、范圍副詞和情態(tài)副詞。
a.否定副詞+名詞
古代漢語否定副詞較多,有否定一般動作行為或性狀的,有表示禁止的,所有這些都是對動詞謂語或形容詞謂語進行否定的,除此之外,還有否定名詞謂語的。如: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2)白馬非馬。
(《公孫龍子·白馬》)
(3)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
(司馬遷《報任安書》)
例(1)中副詞“非”否定的名詞謂語“魚”,“非魚”即不是魚。例(2)中“非馬”即不是馬。例(3)副詞“非”否定的名詞謂語“木石”是詞組,“非木石”即不是石頭。
b.范圍副詞+名詞
范圍副詞用來說明動作或與動作有關的事物的范圍,大體分為表示總括、限制和共同三類,在“范圍副詞+名詞”中出現(xiàn)的要以表示總括的副詞為最主要。如:
(4)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
(諸葛亮《出師表》)
(5)所見皆死牛也。
(王充:《訂鬼》)
(6)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韓非子·五蠹》)
例(4)~(6)中的副詞“悉”和“皆”表示范圍,譯為“都是”,對后面的名詞起限制作用。
c.情態(tài)副詞+名詞
情態(tài)副詞表示事情的肯定和估量,古代漢語常用的有“乃、誠、則”等,這些詞在句中作狀語,修飾作謂語的名詞。如:
(7)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
(9)荊軻衛(wèi)人也,其先乃齊人。
(《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
例(7)~(9)中副詞“誠”、“則”譯為“實在是,就是”,與名詞組合表示肯定、不容質疑的語氣;“乃”譯為“卻是”,有辯白的意思。
2.“副詞+名詞”結構中名詞的范圍
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是名詞,古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中出現(xiàn)的名詞主要是一般名詞,其次是專有名詞。
a.副詞+一般名詞
名詞中表示一般實際概念的叫一般名詞,一般名詞除了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和定語外,還可以充當判斷句的謂語。如:
(10)吾翁即汝翁。
(《漢書·項羽傳》)
(11)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
(酈道元《水經(jīng)注》)
(12)治亂,非天也。
(《荀子·天論》)
例(10)、(11)中的副詞“即”、“乃”與名詞“汝翁”、“三峽之首”結合是肯定主語與謂語之間關系的,例(10)的意思是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例(11)的意思是這就是三峽的首個。例(12)中副詞“非”與名詞“天”結合是否定主語與謂語之間關系的,意思是太平和動亂不是天決定的。
b.副詞+專有名詞
名詞中特指某一具體的人、國家、書的叫專有名詞,專有名詞與一般名詞句法功能相同,也可以充當判斷句的謂語。如:
(13)梁父即楚將項燕。
(《史記·項羽本紀》)
(1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史記·陳涉世家》)
(15)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史記·項羽本紀》)
例(13)~(15)中的副詞“即”、“乃”、“必”與名詞謂語“項燕”、“扶蘇”、“沛公”(都是人名)結合表示事實正是如此。
1.“副詞+名詞”結構中副詞的范圍
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副詞的類別基本一致,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出現(xiàn)在“副詞+名詞”組合中的副詞主要以程度副詞為主,其他副詞與名詞組合的情況還不是很普遍。例如:
(16)很多年,為了維護不想離開的感覺,而放棄了許多拍戲的機會。有些朋友對我說,你失去的太多了,而我則固執(zhí)地認為,失去的同時就是獲得,這個觀點是否太阿Q了?但我不管。
(《青年文摘》2009年第5期)
(17)她嘆息了。輕柔地,很母性地把姚茫攬入懷里。①
(18)我終于悟到:高密東北鄉(xiāng)無疑是地球上最美的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
(莫言《紅高粱》)
例(16)~(18)都出自一些文學作品,現(xiàn)在類似于“太阿Q”、“很母性”、“最英雄好漢”這些說法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和人們?nèi)粘=涣髦幸呀?jīng)非常普遍了。
2.“副詞+名詞”結構中名詞的范圍
“副詞+名詞”結構中,主要以抽象名詞居多,其次是一般名詞,專有名詞最少。[6-7]
a.副詞+抽象名詞
抽象名詞不是人們對有形的實體事物的認識,它注重的是對事物具體細節(jié)的概括,講究的是事物的描述性特征。如:
(19)小何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女人,總是問:男人這樣,女人怎么活?
(20)那一頭深黑短發(fā),顯得很青春。
(21)他把房間布置得很現(xiàn)代。
例(19)~(21)中,“傳統(tǒng)、青春、現(xiàn)代”不再指某種抽象的概念,而是指與這些概念有關聯(lián)的三種性狀,分別表示:帶有傳統(tǒng)思想的,充滿青春氣息的,富有現(xiàn)代色彩的。
b.副詞+一般名詞
能在這一結構中運用的一般名詞主要有指人名詞和指物名詞,指人和指物的名詞在此結構中應具有明顯的特征。
(22)他的作品太泡沫,辜負了你的青春容顏,讓我們說什么好?
(23)你怎么這么木頭呀!
(24)她無論搞社會調(diào)查,還是采訪的時候,最后她總要笑嘻嘻地,很女學生地問對方,你認為社會上最有權的人是哪些?
上述“副詞+名詞”結構中,名詞的指稱意義已弱化,而其描述性意義得到凸顯?!芭菽敝竿接衅浔??!澳绢^”體現(xiàn)的是呆頭呆腦、遲鈍、反應慢的意義?!昂芘畬W生”凸顯的是她的天真活潑、單純簡單。
c.副詞+專有名詞
這種結構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低,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和地名,而能夠被廣泛地運用于此結構中的專有名詞必須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且具有很強代表性的人名或地名。比如:
(25)男人的模樣很山東,車子上扭屁股一騎一蹬,更山東了。
(26)他們家搬到了最最中心,最最繁華,“最最上海”的淮海中路的一條新式弄堂里……
(27)他們很丘比特地跑來對我萬分安慰。
例(25)~(27)中的“山東、上?!辈辉僦妇唧w的地名,而是與這些地方的人和物有關的區(qū)別特征?!吧綎|”指山東人的粗獷有力、憨厚。這里用“很山東”避免了正面的褒或貶的評價。“上?!痹谶@里指作為一個東方大都市所應有的獨特的市容面貌。不正面介紹弄堂外景,而以“最最上海”加以概括性描述,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例(27)中的“丘比特”也不是指具體的某類人,而是指“丘比特”的熱心熱情。
以上從“副詞+名詞”結構中副詞與名詞的范圍進行了歸納,列舉出了目前所出現(xiàn)的“副詞+名詞”結構的主要種類:第一,古代漢語的“副詞+名詞”結構主要出現(xiàn)于判斷句中,文言的判斷句多是以名詞或名詞詞組作謂語判定人或其他事物的名稱、類別、屬性等,一般不用判斷詞。這一結構中的副詞在句中作狀語,名詞在句中充當謂語。而現(xiàn)代漢語的“副詞+名詞”結構可以出現(xiàn)于各種句式中,在句中整體充當謂語、定語、狀語或補語。第二,古今“副詞+名詞”結構中副詞與名詞的范圍是存在異同的:一方面,古代“副詞+名詞”結構中的副詞主要是否定副詞、范圍副詞和情態(tài)副詞,程度副詞不能修飾名詞,而且副詞修飾的必須是充當謂語的名詞而不能修飾一般的名詞,這些副詞被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雖然都要加“是”字,但并不能因此而認為它們是判斷詞,它們只是帶有判斷詞的某些性質,以副詞兼起系詞的作用,使主謂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現(xiàn)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中的副詞有程度副詞、否定副詞、范圍副詞和時間副詞,其中以程度副詞為主,它最為人們所共同接受;另一方面,一般名詞和專有名詞都可以出現(xiàn)在古今“副詞+名詞”結構中,這是共同的,另外就當前的“副詞+名詞”結構來看,抽象名詞在現(xiàn)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中是最常見的,出現(xiàn)頻率是最高的。
名詞的語義成分可粗略地劃分為兩類:關涉性語義成分和描述性語義成分。關涉性語義成分主要是名詞的內(nèi)涵加以解釋說明的客觀性內(nèi)容,因而是名詞語義特征中表示要素的部分,如領屬、構造、材料、用途、數(shù)量、時間、方所等。描述性語義特征是對名詞內(nèi)涵進行描寫修飾的起形容詞作用的內(nèi)容,主要是對名詞加以評價,是名詞語義特征中表示性質的部分,如屬性、特征、關系、特定表現(xiàn)等。[8]
縱觀古代漢語的“副詞+名詞”結構,無論是一般名詞還是專有名詞,其在結構中體現(xiàn)出來的都是它的關涉性語義成分,表示的是屬于事物本身的客觀性內(nèi)容,詞義是單一的。如:“扶蘇”、“沛公”、“項燕”都只是人名,“魚”、“馬”、“木石”都表示的是一種事物,體現(xiàn)的是他們的類屬,而并未涉及描述性語義成分。
根據(jù)已有的語言理論,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能與程度副詞配合使用的。所以,當程度副詞與名詞結合時,就會認為名詞活用作了形容詞。其實名詞還是名詞,名詞的語義特征中有一部分是描述性的,同時形容詞在修飾副詞時就是其描繪性的成分在起作用。既然名詞具有形容詞那樣的特征,那么它就有了與程度副詞搭配的可能性。因此,現(xiàn)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中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征是“程度副詞+名詞”這一結構存在合理性的重要條件。比如:
(28)我贊同她的觀點,但前提是:這個愛人非常愛你,這個情人也非常愛你,而愛人和情人之間又很朋友,很理解。
(馬莉《愛人與情人》)
(29)她男人也太禽獸了,把她打成這個樣子。
例(28)的“朋友”可聯(lián)想到的是“愛人和情人之間有交情”,例(29)的“禽獸”可聯(lián)想到“她男人行為惡劣卑鄙”,但對于它們共同的關涉性語義成分“人”凸顯不出來。
古代漢語中的副詞可分為六類,在“副詞+名詞”結構中出現(xiàn)的有否定副詞“非”,范圍副詞“悉、皆”,情態(tài)副詞“乃”、“則”、“即”、“必”、“誠”等。副詞的語義變化是比較小的,大多是古代的詞匯經(jīng)過復音節(jié)化演化變成現(xiàn)代漢語詞匯,如:“非”是否定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的,譯為現(xiàn)代漢語的“不是”;“乃、則、即”是肯定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的,譯為“就是”,等等?,F(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名詞”中的程度副詞幾乎都是表示程度深、程度過頭的單音節(jié)或雙音節(jié)程度副詞,如“很、十分、非?!钡?。表示程度深、程度過頭的程度副詞與具有突出典型性的名詞組合,就使“程度副詞+名詞”具有強烈的夸張強調(diào)意味,對句子成分起強調(diào)突出的修飾限制。[9]比如“最女人的表”其中“最女人”對名詞性中心語“表”進行強調(diào)夸張的修飾限制;“很技巧地談談”其中“很技巧”對動詞性中心語進行強調(diào)突出的修飾限制。
綜上,副詞與名詞的組合無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有其合理性的?,F(xiàn)代漢語的這些“副詞+名詞”結構不但體現(xiàn)了漢語組合方式的靈活性和特殊性,也顯示了漢語表達方式的經(jīng)濟性和多樣性。
“副詞+名詞”是一種古已有之的結構,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簡潔性。但是古代漢語的“副詞+名詞”結構是在語言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句法結構,它以簡潔的形式表達的信息是單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比如:“吾乃梁人也”中“乃”只是加強了語言的肯定性,意思是“我是梁人”而并無其他多余的意義。現(xiàn)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則不同,它是人們?yōu)榱诉m應表達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既生動形象又簡潔蘊藉的新型結構,雖然至今在學術界仍存在著一些分歧,但“副詞+名詞”組合卻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獨特優(yōu)勢和魅力。它能夠用簡潔的形式傳達豐富的信息,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可謂“言簡義豐”。比如:“他長得很廣東”,通??稍诿枋鰹椤皞€子不高、皮膚黑”等,卻沒有辦法把一個人的全部特征都描寫出來,“很廣東”卻能給人以簡潔而全面的描述。
除此之外,較之古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現(xiàn)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還有另外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副詞+名詞”結構所表達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能夠給人以充足的想象力,大大增加了信息含量。如:“他很陽光”這句話雖然很短,但很有內(nèi)涵,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去表達和延伸;第二,“副詞+名詞”結構以其新穎的形式和形象的語言來形容一個概念,讀后帶給人很清新的感覺,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不至于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例如:“有人說他長得很中國”這個“副詞+名詞”結構,生動又形象,含蓄又全面,避免了繁雜的語言對語言美觀性的影響。
“副詞+名詞”結構的日趨盛行與語言的自身發(fā)展分不開。人們?yōu)榱俗非笳Z言表達的簡潔性與豐富性,會不斷地選擇新的表達方式來滿足交際的需要,以完成理想的交流。此外,語言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也是分不開的,語言會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伴隨經(jīng)濟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思維表達也趨于嚴密,這就需要有新的表達方式來滿足,以彌補舊有方式的不足,使言語活動能夠更完滿。
注釋:
①轉引自王薇《副詞+名詞結構的認知語義分析》。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9.
[2] 張誼生.“副詞+名詞”結構新探[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0(3):114.
[3] 雷杰珍.現(xiàn)代漢語“副詞+名詞”結構淺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4):41-45.
[4] 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08-318.
[5] 許嘉璐.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16.
[6] 任芝瑛.“程度副詞+名詞”結構的語義分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4):52-56.
[7] 胡月倉,李鳳霞.“副詞+名詞”組合中名詞的語義和詞性的確定[J].承德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4):78-79.
[8] 施春宏.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征與“副詞+名詞”組合的可能性[J].中國語文,2001(3):212-213.
[9] 原新梅.試論“程度副詞+N”[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