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源 (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637009)
影片《那人 那山 那狗》改編至彭見明同名小說,彭見明被譽為是一位“善于渲染氣氛,烘托意境”的小說家。當霍建起看到彭見明的這篇小說時,他評價道:“我讀了只有幾頁復印紙的原作, 覺得它有一種舒緩而深沉的韻味, 傳遞出有些傷感,有些動人的情緒?!逼颜鹪凇吨袊囆g意境論》中談道,“意境的形成是諸種藝術因素虛實相生的結果?!币饩车臓I造來至于“特定的藝術形象(實)”和通過藝術情趣、氣氛氛圍的營造而獲得的藝術聯(lián)想的“幻想形象(虛)”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藝術
影片正是通過“山行(送郵件)”(實)(唯美的湘西南山區(qū)環(huán)境描繪、艱苦而和諧的山區(qū)鄉(xiāng)民的生活狀態(tài))的“境”,“人情”(虛)(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情感、父親對鄉(xiāng)鄰的情感、對母親的情感、兒子自己的情感)的“含蓄”表現(xiàn),營造出影片的意境美學風格。
《那山 那人 那狗》講述的是一個子承父業(yè)做鄉(xiāng)村郵遞員的故事。故事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唯有寄托于鄉(xiāng)間郵路的純樸而動人的鄉(xiāng)情傳遞。這也許就是霍建起所建構的獨特的影像世界,其營造的影像世界是中國式傳統(tǒng)的含蓄、溫婉而清冽?;艚ㄆ鹪谡劦接捌膭?chuàng)作時談到:“我始終認為我們要拍的不是常規(guī)的, 寫實的農村片, 我們通過這部電影要傳遞給觀眾的是父子間深沉、溫馨的情感, 是對青春歲月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還要通過這部電影表達很多我們想表達的東西?!碑攦鹤颖持昀系母赣H過河的這一場面,用為數不多的鏡頭,透過現(xiàn)實與回憶的類比呈現(xiàn):現(xiàn)實中兒子背著老父親過河,父親在兒子的背上偷偷地流淚;在父親的回憶中,年青時他馱著兒子游著集市悉心關愛著兒子。影片通過現(xiàn)實——回憶畫面的切換,將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孝道”,深刻地演繹出來。
陳玉通在《電影藝術美學散論》中描述了“含蓄”的意義,“電影主題思想的含蓄,在理解上似有雙重涵義。一種是電影作品自身在表現(xiàn)過程中的含蓄,一種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即整個電影所選取的生活內容及其故事情節(jié)結構,與深隱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一定‘距離’,觀眾在看過影片后幾經回味,才能用自己的‘在創(chuàng)造’填補上這個距離,思索出作者的真意來?!敝袊降囊饩趁缹W思想,潛移默化了霍建起對影片構思,表達出——“含蓄”的人物情感意境 ,在人物父親和兒子之間情感描繪,沒有依賴于二人在遙遠郵路旅途的對話的形式展開,因為導演認為父與子是兩個時代的人在人生經歷、生活觀念上存在著差異,語言此刻并不是能獲得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他們有兩個男人之間相處的獨特方式,透過一些生活上細節(jié):聽半導體、搭車、多彎二里路送信、給五婆送信等行為方式。來展現(xiàn)父子間的情感、觀念的碰撞,延繹出這種內在深厚的無法用語言來承載的情感(親情、鄉(xiāng)情)。影片沒有采用更多的父子的對話,父子二人在路途中更多是沉默的,只是在每一處郵件的落腳點,父親給予兒子的是簡單而凝練的提示和說明;當兒子問及父親送郵件的某些特殊行為原因時,父親的回答也是簡單而樸實的。兒子在父親的行為方式中受到了深深觸動,于是“那種內在的深厚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親情, 那種相互間的依存、寄托又在這次旅途中不斷地加深, 涌動。于是, 在不理解中理解, 在無法表達中表達, 就構成了影片中感情的主線?!边@正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所追求的“含蓄”表達。
在霍建起的電影里,“青山綠水、丘陵的山地、緩緩地山勢——全景長鏡頭緩緩移動?!边@是其鄉(xiāng)土電影——“境”的特質。“山行”(送郵件)的旅程,在霍建起的鏡頭畫面里,是這樣描繪的:“山是綠色的, 是運動的。隨著道路的延伸, 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 美也在延伸著, 變化著?!眱鹤釉诟赣H的陪伴下,翻山越水,背著沉重的郵包,穿梭在蜿蜒崎嶇隨時都有可能被山洪雨水沖垮的山間郵路上,比起幾十年在這條路上行走的父親,這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在身邊經過的鄉(xiāng)間山景是美麗的,每一次駐足于村落,受到鄉(xiāng)親的尊敬與熱情接待是暖心的,正如父親對兒子的傾吐出,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動因:“不沖別的,就沖這些鄉(xiāng)親們,就沖他們住在大山里?!?“山行(送郵件)”寄托著郵遞員父子和鄉(xiāng)親們的情意和理想,鄉(xiāng)情與人性的美。正如霍建起在影片中要特意表達的:“‘山’作為這部影片的重要部分, 它沒有多少奇崛, 沒有多少荒涼, 沒有多少寂寞, 它是美的。在兒子的眼里,山是新奇的美, 神秘的美; 在父親眼里, 山是深情的美, 難舍難分的美?!边@種美是流動的,正如“山行”的意味,在翻山越嶺的艱苦旅途中,電影為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那流動的中國的水墨山水的構圖,更多是蘊藏在這山水中的自然與人情的和諧演繹:融入水墨黛山中孤獨的郵人身影,踏在青石板山路的沉沉腳印,在簡陋屋舍中孤獨守望孫子來信的五阿婆,在青青麥田中佇立的侗族姑娘,鑲嵌在潺潺河溪間的子馱父過河圖。霍建起所談之“美”正是這寄意于山水間的濃濃鄉(xiāng)情和人性之美,以“含蓄”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修辭手法,營造出這“美”的湘西南人文意境。
[1]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陳玉通.電影藝術美學散論[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
[3]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創(chuàng)作雜感[J]. 電影藝術,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