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
近日,7根圓明園大理石柱基引起廣泛熱議。它們收藏于挪威卑爾根KODE博物館,去年12月,該博物館與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達成協(xié)議條款,黃怒波將為該博物館修繕中國藝術(shù)藏品展位計劃提供一半的預算資金,共捐資160萬美元(約合970萬元人民幣)。作為回報,7根圓明園大理石柱基將于今年9月被送回中國,并放置于黃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shù)博物館展出。
7根柱基均高約1米,保存相對完好。它們原本位于圓明園內(nèi)長春園西洋樓建筑群,分別屬于養(yǎng)雀籠、諧奇趣、海晏堂、方外觀等建筑外側(cè)扶手間的石構(gòu)件。因為涉及圓明園,所以這一文物回歸舉動引來眾人關(guān)注,各種質(zhì)疑聲也隨之而起。
有人認為此次文物回歸“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是一場炒作。黃怒波對此很憤怒:“我用自己辛辛苦苦賺的血汗錢,合同半年前就簽下了,一直保密沒有宣傳,這次是《紐約時報》挖出來的,為何到了國內(nèi)就有人說我是炒作?”
還有人質(zhì)疑:文物不放在圓明園算不算真正的回歸?對此,黃怒波表示不相信圓明園能保護好文物,他只愿意將文物捐獻給自己信任的母校。在他看來,北大是他的母校,也曾是圓明園的一部分,將這7根石柱放在北大博物館收藏,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最大。
文物回歸的方式也引發(fā)了爭論。對于此次協(xié)議究竟是購買、贖回還是捐助、自愿償還,黃怒波表示,這并非購買文物,而是文化交流:“我支持他們博物館建設(shè),他們把圓明園文物還回來。”對此,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表示:“如果是還回來,那應(yīng)該由文物部門來定奪文物放在哪里。如今他指定了放在那里,那所有權(quán)還是在他,他是行使了他的所有權(quán)。買一件東西,說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只有通過政府之間正式回歸,才值得驕傲?!?/p>
微言微語
@小子周道冰
此商人有此愛國之心當然好,但個人覺得沒必要再花錢去購買這些舊石頭舊東西了,放在國外的博物館就放吧,也好讓每個中國人記住當年民族之恥,好發(fā)奮圖強,強我中華。這些錢如果拿來資助國內(nèi)有需要的貧困學子,不是更好嗎?
@夏宮的劉陽
為什么挪威博物館KODE有2000多件中國文物,只要回圓明園西洋樓這7件,其他的不要?答案很簡單,因為只有這7件能確定是圓明園的且最不值錢!挪威也愿意還!而且僅“圓明園”三個字足以叫此人上國內(nèi)所有報紙!這就是此人炒作的目的。
@挪威六月雪漫飛
祖國的寶藏流落海外是挺悲劇的。但反過來想,如果當時它們沒有流落海外,現(xiàn)在還會存在于世嗎?可能不會了?;馃龍A明園后遺留下的好多殘垣斷壁后來不都被國人拿去腌咸菜、當墊腳石……最后不知所終了嗎?
@李國榮公民
黃怒波先生在促成此項合作中作用關(guān)鍵,資助北大和Kode研究項目,承擔7座圓明園石質(zhì)柱基的回家,出資修復中國展館設(shè)施,一片赤子情懷,令人敬佩。質(zhì)疑他“炒作”,對他很不公平。
@張亞斌
花錢買回圓明園石柱沒必要,離開中國土壤,就是破石頭,無依無靠的老農(nóng)民更需要政府重視,中國母親:您還愛那些受窮受罪的孩子嗎 ?他們和石柱哪個重要???
@撥云訪古道
散落在海外的文物如果都拿錢去贖,中國將再次成為一個貧窮落后、任人宰割的國家。若真愛國,就應(yīng)該用這些錢鞏固國防、發(fā)展科技,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能力保護這些國寶。否則,再來一次八國聯(lián)軍入侵,這些東西又將被掠奪一空。
麻辣評語
有些網(wǎng)友理直氣壯地認為“搶走的東西就應(yīng)該還給中國”,但實際上,這些文物并不是挪威人搶走的。此外,部分媒體在沒有厘清事實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一些訛傳甚至是無端的指責,也讓人頗感遺憾。在對待流失文物的問題上,我們應(yīng)該培養(yǎng)一種成熟的大國心態(tài)和文化自信。而對于這種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我們也應(yīng)樂見其成。 新華網(wǎng)
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徑主要包括:依法追討、回購和捐贈;其中,商業(yè)回購一直頗具爭議。一些聲音認為,這等同于“受害者出資購買贓物,承認掠奪者的合法性”,且間接推高了文物價格,助紂為虐。而黃怒波這次未直接購買而選擇捐資,就有避開非議的考量。7根柱子值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承載的關(guān)乎民族、國家的“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輿論應(yīng)當回到這一點的終極意義,堅持法理,同時亦當拋棄狹隘、挑剔的眼光,對流失文物的回歸形式,多一些包容。如何避免由拍賣等方式推高文物價格進而助長盜竊走私之風,中國如何與國際合作提高依法追討效果,全社會皆當建設(shè)性探索。 《僑報》
無論是去年法國皮諾家族向中國無償捐贈鼠首和兔首,還是今年中國商人黃怒波向挪威博物館捐資換回大理石柱基,在媒體上與社會中都引發(fā)了“震動”。相較之下,國內(nèi)圓明園文物未引起足夠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國內(nèi)一些有價值的圓明園文物,卻因未得到金錢上的估價,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另一方面,大眾習慣將流散海外的圓明園文物與被侵略掠奪的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考慮文物本身的價值。海外流失文物要繼續(xù)追蹤,被侵略的歷史更不能遺忘。但同時,對國內(nèi)圓明園文物的妥善保護似乎也不能忽略。市場價格不高,并不代表文物價值低。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講,在關(guān)注海外流散文物的同時,我們也應(yīng)給予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圓明園文物同等關(guān)注。 《新民晚報》
黃怒波選擇將石柱捐給北大而非圓明園,暴露出中國國內(nèi)文物保護水平陷信任危機的尷尬事實。對此,黃怒波自己的解釋是不相信圓明園能保護得好,只相信自己的母校。北大能否不辜負黃怒波的這番信任尚不可知,但近年來圓明園、故宮等地的文物屢屢傳出失竊或被損,卻是不爭的事實。去年,香港知名影星成龍將自己收藏的古建筑捐贈給新加坡引發(fā)爭議,也是對中國文物保護現(xiàn)狀失望后的“忍痛割愛”和“用腳投票”。而各方爭奪石柱,對于具有歷史記憶、民族認同、承載精神價值的文物而言,自家人的利益糾葛,面紅耳赤,多少有些褻瀆純粹,遺人話柄。 歐洲時報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