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亭
自理性,是一種對孩子終身發(fā)展有用的素質(zh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zhì)。兒童成長的最終目標就是成為獨立生存、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
有人認為:目前在我國,獨生子女普遍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體制下,某種程度上掩蓋了獨立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只要學習,其他一切均不成問題。造成目前中小學生自理能力嚴重匱乏。
為了進一步證實上面的觀點,筆者對所在學校二年級學生的自理能力進行了實地抽樣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小學生對于穿衣服、整理書包等方面,能基本自理完成的達到50%以上;然而對于一些較高要求的自理性能力,例如:包書皮、剪指甲等完成情況就差些,“從不”的學生達到了50%以上;在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方面,能基本自理就不錯了,情況不容樂觀。85.4%的學生平時很少或從不幫父母洗碗,92.3%的學生平時很少或從不幫父母做一些簡單的飯菜,竟有87.8%的學生很少或從不自己削水果,可見,平時小學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居多。
以上種種表明,人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靠后天培養(yǎng)。如果不加以鍛煉,那么天賦再好的人,也將一事無成。對于小學生自理能力匱乏的原因,筆者覺得主要歸于以下幾方面。
一、嬌生慣養(yǎng)
這是學生缺乏自理能力的重要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是獨生子女政策的一個必然結(jié)果。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必然使家長格外疼惜孩子。在生活上實行“全包全替”,許多本應該孩子做的事,家長承擔了,使孩子失去鍛煉機會。國外孩子很小就一個人睡,不像有些中國孩子上小學了還跟媽媽睡在一起,他們從獨睡開始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意識、獨立做事習慣,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但是在我國不一樣,很多家長對孩子非常呵護,尤其獨立子女,常常會過度保護,處處代勞,很少給他們獨立辦事的機會?,F(xiàn)在孩子的問題是什么?正是這樣一種教育使多數(shù)孩子依賴性比較強,獨立性很差,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孩子長大以后,自理能力很差,意志很薄弱。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包辦代替,不讓孩子獨立,這樣培養(yǎng)孩子的方法,對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利的。
二、“讀書至上”等傳統(tǒng)文化因素和社會輿論的不良導向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老師、父母一味要求學生只讀圣賢書,莫管其他事,殊不知自理性的培養(yǎng)是性格的塑造、人造的鍛煉,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的體現(xiàn),沒有這個能力談何豐功偉績呢?
三、家庭勞動量的客觀減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器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務事走向電氣化、自動化,如全自動洗衣機等。然而,自理能力并不是純粹的做家務,涉及如何處理生活,如何對待自己的大問題。顯然,家務量的減少并不能成為學生自理性缺乏的主要理由。
現(xiàn)實告訴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培養(yǎng)自理能力是孩子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孩子的發(fā)展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一個過程,這個時期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非常重要,意大利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有一句名言:“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十分重要的問題。”兒童有很大的潛力,主張尊重兒童的獨立自主性,放手讓他們在生活中發(fā)展。父母也好,老師也罷,都是孩子的教育者,一個教育者應該是一個觀察者、引導者、援助者,把孩子看成一個植物,其自身是能夠成長的,我們要做的是給他環(huán)境、給他條件。
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生生存的需要。現(xiàn)代社會充滿競爭,正是由于競爭才使得人類生活不斷向更高階段邁進。因此,現(xiàn)代社會鼓勵競爭,鼓勵通過競爭開發(fā)人的潛能,充分全面實現(xiàn)社會和個人的進步與發(fā)展。可以說當今世界瞬息萬變,現(xiàn)實要求人們必須隨之同步發(fā)展變化。如果缺乏應變能力,缺乏不斷學習、更新自我的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梢哉f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在知識經(jīng)濟社會激烈競爭中學會生存的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幼年和少年時期過著無憂無慮、心滿意足生活的年輕人,在他們剛剛跨進獨立的勞動生活時,往往會感到精神頹廢,對前途失去信心?!鄙畈豢赡苁率氯缫?,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平坦筆直,如果從小缺乏磨煉,將來一遇到坎坷挫折,就會不知所措,難以承受,甚至頹廢退縮,走入極端?!昂昧晳T的養(yǎng)成,一生都會受用”?!安唤?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從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做起。我們所做的每一點一滴都會在孩子未來生活里發(fā)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