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一、案例背景
本學年,我的教學對象是五年制高職物流管理專業(yè)的一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相處,學生初步養(yǎng)成課前預習、參與課堂活動、課外閱讀的語文學習習慣,他們對與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為教學活動的推進起到積極作用,但仍存在思維惰性,滿足于對課文內容的膚淺了解,無法觸及文本的深層內涵,對口語表達和寫作不敢輕易嘗試等問題。因此,教學中,我注意設計相關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在課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了他們的進步。
二、案例描述
“1.您看過《爸爸去哪兒》這個節(jié)目嗎?2.您更喜歡其中哪一對父子(女),為什么?3.您和父親(兒女)相處得怎樣?4.您理想中的父子(女)關系是怎樣的?”,下課前我問完這四個問題,教室里立即熱鬧起來,“林志穎和kimi”、“石頭父子”……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前一陣熱播的電視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甚至有人哼起主題曲“爸爸,爸爸,我們去哪里呀……”我大聲地說:“這是你們訪問調查的參考問題,是下一篇課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預習作業(yè)?!苯淌依锇察o下來,“請你們分小組,利用雙休日做個訪問調查,目的是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父子關系。請每組拍下訪問過程的照片或視頻,得出自己的結論,制成PPT課件下節(jié)課展示。”他們立即自愿結合,組成小組,開始商量時間、地點等具體細節(jié),看著他們躍躍欲試的樣子,我的心中有些忐忑,又有些期待。
課堂上,到了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訪問調查成果的環(huán)節(jié),我讓每組選一個代表發(fā)言,待他講完后,其他組同學可以給出自己的評價和建議。
第一組有四個人,他們采訪的地點是商場,他們在商場待了半天,只采訪到兩對父子,得出的結論是:“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遠遠比不上媽媽或爺爺奶奶,孩子不怎么和爸爸在一起,關系不夠親密是正常的?!?/p>
一個同學立即給出評價:“調查對象偏少,不能全面反映現實中的父子關系?!?/p>
他們也覺得地點選得不對,有點底氣不足,有個組員告訴大家說:“兩對父子中只有一對接受了采訪,另一個父親說他沒看過《爸爸去哪兒》這個節(jié)目,不接受采訪,好在同行的母親和孩子看過節(jié)目,聊了幾句,還答應合影留念,才算有點材料。”大家反而被逗樂了,善意的笑聲化解了他們的尷尬,我說: “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如我們所想。但這組成員仍能堅持下來,想辦法完成了作業(yè),值得表揚?!?/p>
第二組在街頭采訪,對象各異,大多數人比較配合,材料很豐富,他們組得出的結論是:“現實生活中,父親很想和孩子成為朋友,但不是所有父親都能在孩子犯錯誤時只講道理而不打罵孩子;孩子也想和父親交朋友,但懼于父親的威嚴,往往不敢講真心話,因此,父子很難成為真正的朋友。”這一組的調查真實可信,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大家的評價也很專業(yè)。
第三組在公園采訪,捕捉到很多父子同游的溫馨畫面,后期制作時又加入感性成分,表達了“父愛如山”的主題,同學們一致認為這一組的調查很感人。
我充分肯定了所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總結說:“課文提倡的民主平等的父子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有這樣的情感訴求,汪曾祺這個家庭早就做到了,正是這樣輕松、文藝、平等的家庭氛圍,成就了作家汪曾祺。”
接著我引導學生:“回憶和父親相處最難忘、最動情的一幕,嘗試通過典型事例和細節(jié)描寫反映這種關系。”剛才調查展示時,我的表揚極大地鼓舞了學生表達的熱情,他們積極主動發(fā)言,產生了不少我意料之外的生成。
有個女生說:“軍訓回來時,爸爸在小區(qū)門口等她,見了面什么也不問,就搶過手中的行李箱往家走,當時覺得爸爸很粗魯,現在想想這其實就是爸爸愛意的表達?!?/p>
還有個女生臉上露出會意的神色,告訴大家:“爸爸經常出差,和我?guī)缀鯖]什么交流。那天我生病,一個人在醫(yī)院掛水,撥打了爸爸的電話,爸爸知道后就讓我打開手機視頻通話,用這種方式陪伴我,直到手機沒電了。感覺很溫暖,也知道爸爸在陌生城市奔波打拼的辛勞……”這個女生說著動了情,眼眶紅了,教室里好安靜。
這時,有個平時很少發(fā)言的男生走上講臺,說:“一放寒假,我就沒日沒夜地玩游戲,爸爸很生氣,沒少罵我,我倆關系很緊張。有一天爸爸下夜班回家,到我房間摸了一下電腦,還熱乎乎的,一把掀開我的被子罵我‘小王八蛋,我跳起來就回了句‘老王八蛋,還以為爸爸會動手修理我,沒想到他舉起的手慢慢地放下,嘆口氣走了,那一刻,我發(fā)現父親那么蒼老憔悴……后來我再也沒有通宵玩游戲了?!?/p>
其他學生受到啟發(fā),爭著發(fā)言,課堂氣氛達到熱烈程度。課后提交的習作中有不少能抓住特征、真情實感的好作品。
三、案例分析
本單元的文章都是寫人敘事類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此類散文文體的特點;學會觀察生活中平凡而普通的人物,感受人類豐富而美好的情感;教師指導學生寫作訓練,領悟生活的滋味,力求寫出有深度的文章。作者記述了父親與自己、自己與兒子之間那種親近、溫馨、平等的關系,語言生動、簡練,在實現單元目標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學生鑒賞和感受散文意境美、細節(jié)美的能力,并為建立良好的父子關系提供了借鑒,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課前安排學生訪問調查,了解現實中的父子關系,聯系實際生活,給學生多樣的情感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實現能力的遷移。課上通過具體技法的指導,讓學生結合自身感悟與體驗表達真情,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語文應用能力,收到了較好效果。
四、案例反思
1.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拓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學習資源,進行交流、對話、協商和討論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過程。精心設計訪問調查等相關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文本的深層含義和現實意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在拓展學習中能夠加深對教材的體驗,形成個性化知識結構,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聯系生活,注重情感體驗
生本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知識、學生、生命在課堂生態(tài)教學中的動態(tài)平衡、共振共生、整體提升,符合《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聯系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學生實際,深入鉆研并恰當處理教材,注重熏染滲透,突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因文解道,據文品義,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進行人文教育。”課堂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踐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尊重學生生活體驗的豐富性、差異性。聯系實際生活,給學生多樣的情感體驗,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實現能力遷移。
3.以生為本,多元評價
生態(tài)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活動和體驗,強調有效落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嘗試綜合各種語文要素,通過學生主體實踐感悟生成、構建生態(tài)課堂,課堂活動因學生的個性差異呈現不同層次,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選擇與生成,課堂評價向多元化邁進。在學生互評和師生共評過程中,注重發(fā)揮鼓勵和引導的正面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點燃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