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成耀安 舒韓 陽姜貴陽閆曉霞李慶昌,△
遼沈地區(qū)23760例婦科就診患者HPV感染狀況分析
謝成耀1安 舒2韓 陽1姜貴陽1閆曉霞1李慶昌1,△
目的調(diào)查并分析遼沈地區(qū)婦科就診人群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狀況,為預防HPV感染和宮頸癌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采用HPV基因分型技術對2009年11月到2012年10月在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門診就診的23760例婦女進行HPV檢查,分析HPV-DNA亞型感染狀況。結果23760例患者中共檢出HPV陽性者3480例,陽性率為14.65%,其中高危型HPV感染陽性率為12.69%,低危型感染陽性率為1.33%。感染組平均年齡為39.20歲,未感染組平均年齡為39.71歲,感染組平均年齡低于未感染組。不同年齡組感染率不同,29歲以下和50歲以上年齡組女性感染率較高。高危感染占比例較高,不同感染類型發(fā)病平均年齡不同。不同年齡組HPV感染類型所占百分比不同,高年齡組HPV高危感染比例高,低年齡組HPV低危感染比例高。低危感染多為單一感染,不易發(fā)生多重感染;混合感染多為低危高危二重感染;二重感染以中高危二重感染較多。結論早期篩查、控制HPV感染是降低宮頸癌發(fā)病率的有效途徑。
人乳頭瘤病毒 宮頸癌 基因分型
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目前發(fā)現(xiàn)的HPV病毒型別有百余種。根據(jù)其致癌性主要分為高危(HR-HPV)和低危(LR-HPV)兩種[1]。宮頸癌是婦科腫瘤中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婦女的健康,其病死率在世界范圍內(nèi)占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HPV感染已明確為宮頸癌的病因[2],但中國各地宮頸癌中HPV感染及型別分布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本研究采用基因分型檢測技術,對遼沈地區(qū)23760例婦科門診患者HPV感染情況進行調(diào)查分析,以了解遼沈地區(qū)婦女HPV感染現(xiàn)狀,為宮頸癌防治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支持。
1.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生殖道炎癥患者23760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39.22±14.03)歲。取樣前,均未接受任何婦科相關疾病治療。
2.儀器與試劑
HPV-DNA檢測采用PCR-反向點雜交法。試劑盒: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分型檢測試劑盒,可檢測23種HPV基因型別,包括18種高危型(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MM 4),5種低危型(6、11、42、43、44)。具體實驗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說進行。
3.標本采集
經(jīng)患者同意,利用采樣器刷取子宮頸脫落細胞樣本。將采集好的樣本置于保存液中,4℃冰箱保存待檢。
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α取0.05。
1.HPV感染情況
23760例患者中,共檢出HPV陽性者3480例,陽性率為14.65%,HPV陰性者20280例,感染組平均年齡低于未感染組,見表1。不同年齡段人群感染HPV陽性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小于20歲年齡組感染率最高,其次為50歲以上人群,30~39歲及40~49歲組陽性率居中。各年齡組HPV總陽性率、高危型、低危型及混合陽性率見表2及表3。
表1 HPV感染平均年齡(歲)比較
表2 不同年齡組HPV感染情況比較
表3 不同感染類型平均年齡(歲)比較
統(tǒng)計分析表明,不同年齡組HPV感染類型所占百分比不同。29歲以下年齡組高危感染占總感染百分比為78.9%,而40~49歲年齡組HPV高危感染占總感染百分比最高,達89.8%。29歲以下年齡組HPV低危感染比例和混合感染比例最高,分別為13.8%和7.3%,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組感染類型百分比比較(n,%)
HPV單一感染、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的平均年齡不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HPV感染種類平均年齡比較(歲)
低危感染多為單一感染,不易發(fā)生多重感染。在單一感染組、二重感染組及多重感染組中,均以高危感染最多,分別占89.5%、73.9%和62.0%,見表6。
表6 HPV感染類型與感染種類比較
目前,我國尚缺乏成規(guī)模的HPV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國外宮頸癌HPV感染以HPV16和HPV18亞型為主,而我國在HPV型別及感染率上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且國內(nèi)不同地區(qū)之間差異也比較大。吳玉萍等[3]報道,江西省宮頸癌患者主要感染HPV亞型依次為16、58、33、31型。趙健等[4]對北京地區(qū)3086例患者篩查HPV陽性率為63.1%,最常見為HPV16、58、52、33、53、6和CP8304型。蔣衛(wèi)平等[5]調(diào)查浙江麗水地區(qū)365例婦科患者HPV陽性率為49.6%,前5位HPV基因型依次為16、52、58、33、53,未發(fā)現(xiàn)43及35型。深圳地區(qū)1420例女性的高危HPV篩查結果顯示:高危型HPV感染率為14.0%,主要流行的HPV亞型為HPV16、58及52[6]。西藏自治區(qū)3036例女性HPV感染現(xiàn)狀調(diào)查結果分析:HPV感染率為9.19%,HPV16感染最常見,其次為HPV33、58、52、和31[7]。
本研究檢測大量臨床樣本,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遼沈地區(qū)婦科就診人群HPV感染組平均年齡低于未感染組,不同年齡組陽性率不同,29歲以下和50歲以上年齡組女性陽性率較高。對遼沈地區(qū)HPV感染情況進行調(diào)查統(tǒng)計,樣本之大,目前尚屬少見。HPV感染途徑主要為性傳播,但其他感染因素也不應忽視,包括感染、口服避孕藥等。為此,本研究細化年齡分組,檢測各年齡組HPV感染具體組成狀況,分析構成原因,旨在為臨床開展規(guī)?;Y查、針對性檢測及個體化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HPV多重感染與宮頸癌的關系目前尚存爭議,但近年來多重感染檢出率增高。本研究顯示,低危感染多為單一感染,不易發(fā)生多重感染;混合感染多為低危高危二重感染;二重感染中高危二重感染較多。在多重感染者中,29歲以下及50歲以上患者數(shù)量明顯多于其他組患者,且高危型HPV感染率在50歲以上年齡為最高,其次為小于29歲以下年齡組。我們推測原因為初次性生活年齡提前及性伴侶增多所致。年輕患者處于性生活活躍期,受HPV感染機會大,絕經(jīng)期婦女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病毒清除率低,故形成HPV陽性率以中年患者相對較低而年輕患者及老年患者相對較高的趨勢。一般認為,從HPV感染到宮頸癌發(fā)生平均時間為12年[8],分析結論提示我們在積極開展青年婦女防癌篩查的同時,也要重視圍絕經(jīng)期婦女的HPV篩查和檢測,以有效地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病率。
1.Salih MM,SafiME,Hart K,et al.Genotypes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 Sudanese women w ith cervical pathology.Infect Agent Cancer,2010,5:26.
2.Swangvaree SS,Kongkaew P,Rugsuj P,etal.Prevalence of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ctologic rsults in Thailand.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0,11(6):1465-1468.
3.吳玉萍,陳裕隆,李隆玉,等.宮頸癌患者人乳頭瘤病毒(HPV)主要型別及其感染研究.病毒學報,2005,4(21):269-273.
4.趙健,楊英捷,廖秦平.導流雜交基因芯片技術在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分型檢測中的臨床應用.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12):1148-1151.
5.蔣衛(wèi)平,丁茂文,張曉梅,等.浙江麗水地區(qū)婦科患者21種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狀況分析.浙江醫(yī)學雜志,2009,31(9):1323-1324.
6.韓定英,吳潔,姜碧卿,等.深圳市羅湖區(qū)1420例女性生殖人乳頭瘤病毒篩查結果分析.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8,22(2):42-43.
7.靳瓊,沈鏗,李輝,等.西藏自治區(qū)女性子宮頸人乳頭瘤狀病毒感染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相關因素分析.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9,44(12):892-902.
8.Jacobs MV,Zielinski D,Meijier CJ,et al.A simplified and reliable HPV testing of archival Papanicolaou-stained cervical smears:application to cervical smears from cancer patients starting w ith cytologically normal smears.Br JCancer,2000,82(8):1421-1426.
(責任編輯:郭海強)
1.中國醫(yī)科大學病理教研室暨中國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病理科(110001)
2.65316部隊醫(yī)院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