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生 孫兆惠 李路云 趙寵南 李艷香 王 越
(國家林業(yè)局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
牦牛(Bos grunnieus)別名野牛,屬偶蹄目(Artiodactyla)???Bovidae),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是高原地區(qū)的特有物種[1],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內(nèi)蒙古等地[2]。由于人為過度獵殺,其種群數(shù)量在過去的30 a 間銳減了30%,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近年來,國內(nèi)外的研究,多針對分布在青藏高原的牦牛,主要集中在牦牛分布狀況及資源利用[2,4-5]、種群數(shù)量[6-11]和牦牛對改良家畜的影響[12-15]等方面。賀蘭山地區(qū)的牦牛屬于野化種群,已生存了幾百年;其種群數(shù)量的擴增,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牦牛已適應了賀蘭山當?shù)氐沫h(huán)境。但其生態(tài)學研究的資料還很匱乏,僅有姚志誠等[16]、董嘉鵬等[17]、趙寵南等[18]和劉振生[19]對牦牛的形態(tài)特征、生態(tài)特征和該種群的冬春季食性、行為及生境選擇進行了報道。因此,對賀蘭山地區(qū)牦牛的不同時間段生境選擇進行調(diào)查研究,不僅可以完善其生態(tài)學信息,還可探討其與賀蘭山同域分布的其他有蹄類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
賀蘭山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交界處,位于銀川平原與阿拉善高原之間,其地理坐標為北緯38°21'~39°22'、東經(jīng)105°49'~106°42',為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內(nèi)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qū),夏季炎熱而短暫,秋季多風而涼爽。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為-0.7 ℃,6—9月份平均降水量達260.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2%。賀蘭山具有獨特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特征,是我國北方地區(qū)唯一的生物多樣性中心。按植被型,可劃分成4 個植被垂直帶:山前荒漠與荒漠草原帶;山麓與低山草原、灌叢帶;中山針葉林帶;高山或亞高山灌叢、草甸帶。據(jù)統(tǒng)計,目前賀蘭山牦牛的種群數(shù)量為400 ~500 只,集中分布在哈拉烏溝[19]。
2009年7—8月份和9—11月份,根據(jù)賀蘭山各個溝段牦牛數(shù)量及分布,在牦?;顒虞^集中溝段(北寺溝、哈拉烏溝、后溝、強崗嶺溝、鎮(zhèn)木關(guān)溝等)設(shè)置了30 條樣線。樣線覆蓋賀蘭山所有植被類型。
沿樣線行走,發(fā)現(xiàn)牦牛的足跡、臥跡、食痕、糞便、尿跡和殘留的毛發(fā)后,以此選擇痕跡為中心設(shè)置一個10 m×10 m 樣方,在該樣方中心及4 個角各設(shè)置一個1 m×1 m 小樣方;記錄大樣方內(nèi)的18 種生態(tài)因子,包括海拔高度,植被類型、地形特征、優(yōu)勢喬木、喬木密度、喬木高度、牦牛距喬木的距離、灌木種類、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牦牛距灌木的距離、植被蓋度、坡度、坡向、坡位、距水源距離、距人為干擾距離和隱蔽級。具體測定方法和等級劃分標準,參見文獻[8]。7—8月份測量了101 個選擇樣方,9—11月份測量了93 個選擇樣方。同時,在樣帶上利用GPS 每隔1 000 m 設(shè)置一個對照樣方,其設(shè)定方法和測定內(nèi)容同利用樣方一樣,7—8月份測量了115個對照樣方,9—11月份測量了108 個對照樣方。
本研究使用擬合優(yōu)度卡方檢驗牦牛對18 種生態(tài)因子是否有選擇性,再用Bonferroni 不等式分析牦牛對所設(shè)定生境因子中的哪些種類偏好或回避。然后基于Marcum 法[20]對生境選擇和的描述,使用卡方檢驗對比分析賀蘭山牦牛對不同時間段生境的18 種生態(tài)因子的選擇存在的差異性。在主成分分析中,取特征值大于1 的成分作為主成分。主要對牦牛不同時間段選擇生境的18 中生態(tài)因子進行主成分分析,確定主要因子。
對牦牛選擇生境中的植被類型、坡位、地形特征、優(yōu)勢喬木、坡向、灌木種類6 種非數(shù)值型生態(tài)因子進行卡方檢驗。當χ2值越大時,說明不同時間段選擇生境中的生態(tài)因子差異性顯著。當P<0.01 時,差異極顯著;P<0.05 時,差異顯著;P>0.05 時,差異不顯著[21]。對牦牛選擇生境樣方內(nèi)的海拔高度、喬木密度、喬木高度、牦牛距喬木的距離、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牦牛距灌木的距離、植被蓋度、坡度、距水源距離、距人為干擾距離和隱蔽級共12 種數(shù)值性生態(tài)因子進行U 檢驗。當P<0.05 時,差異顯著;P>0.05時,差異不顯著。
3.1.1 選擇生態(tài)因子特征
在7—8月份,賀蘭山牦牛對14 種生態(tài)因子有選擇性。牦牛偏好選擇的生境:海拔高度>3 000 m、植被類型為亞高山灌叢和草甸帶、喬木密度<100株/hm2、喬木高度<3 m、牦牛距喬木的距離>3 m、灌木種類是混合型灌木、灌木密度>2 000 叢/hm2、牦牛距灌木的距離<1 m、植被蓋度>70%、上坡位、距水源距離<800 m 或800 ~1 200 m 之間的距離、距人為干擾距離>4 000 m、隱蔽級>70%(表1)。
表1 牦牛7—8月份對14 種生態(tài)因子的選擇性
續(xù)(表1)
3.1.2 對選擇生態(tài)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賀蘭山牦牛7—8月份選擇生境的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表明,牦牛7—8月份選擇生境的前4 個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率為62.734%,可以較好的反映出野化牦牛7—8月份選擇生境的特征(表2)。在第一主成分里,植被類型、優(yōu)勢喬木、牦牛距喬木的距離、隱蔽級、距水源的距離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較高,對第一主成分的貢獻大,絕對值較大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出現(xiàn)在植被類型、海拔高度、優(yōu)勢喬木、隱蔽級、距水源距離上,說明這幾個生態(tài)因子有較大的信息載荷量;第二主成分里,地形特征、坡度和灌木種類相關(guān)系數(shù)較高,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大,絕對值較大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出現(xiàn)在坡位、坡度、地形特征、灌木種類上,說明這幾個生態(tài)因子有較大的信息載荷量。第三主成分里,海拔高度、距水源的距離、植被類型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較高,對第三主成分貢獻大,絕對值較高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出現(xiàn)在海拔高度、距水源的距離、植被類型上,說明這幾個生態(tài)因子有較高的信息載荷量。
3.2.1 選擇生態(tài)因子特征
在9—11月份,賀蘭山牦牛對16 種生態(tài)因子有選擇性,牦牛偏好選擇的生境:海拔高度2 000~3 000 m、植被類型為山地針葉林帶、喬木密度<100 株/hm2、喬木高度<3 m、灌木種類是混合型灌木或者無灌木、灌木密度<2 000 叢/hm2、牦牛距灌木的距離>2 m、植被蓋度>50%、下坡位陽坡、距水源距離>1 200 m、坡度<10°、隱蔽級>70%(表3)。
表2 牦牛7—8月份選擇的18 種生態(tài)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表3 牦牛9—11月份對16 種生態(tài)因子的選擇性
續(xù)(表3)
3.2.2 對選擇生態(tài)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賀蘭山牦牛9—11月份選擇生境的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表明,牦牛9—11月份選擇生境的前4 個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率為72.795%,可以較好的反映出野化牦牛9—11月份選擇生境的特征(見表4)。在第一主成分里,喬木高度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較高,對第一主成分的貢獻大,其中絕對值較大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出現(xiàn)在喬木高度和喬木密度上,說明這2 個生態(tài)因子有較大的信息載荷量;第二主成分里,地形特征、坡度和灌木密度相關(guān)系數(shù)較高,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大,絕對值較大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出現(xiàn)在坡位、坡度、地形特征、坡向上,說明這幾個生態(tài)因子有較大的信息載荷量。第三主成分里,海拔高度、植被類型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較高,對第三主成分貢獻大,絕對值較高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出現(xiàn)在海拔高度、植被類型上,說明這2 個生態(tài)因子有較高的信息載荷量。
表4 牦牛9—11月份選擇的18 種生態(tài)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表5 牦牛不同時間段選擇生境的12 種生態(tài)因子比較
卡方檢驗結(jié)果顯示:賀蘭山牦牛不同時間段選擇的生境,在植被類型(χ2=37.90,df=4,P<0.01)、地形特征(χ2=229.79,df=4,P<0.01)、優(yōu)勢喬木(χ2=123.83,df=2,P<0.01)、灌木種類(χ2=144.21,df=5,P<0.01)、坡位(χ2=64.38,df=2,P<0.01)、坡向(χ2=119.90,df=2,P<0.01)上,差異極顯著。Mann-whitey U 檢驗顯示:不同時間段,賀蘭山牦牛在海拔高度、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牦牛距灌木的距離、植被蓋度、坡度、距人為干擾距離上,差異顯著(P<0.05)。與7—8月份相比,9—11月份,牦牛偏好選擇海拔低、灌木密度小、灌木高度低和距離遠、植被蓋度大、坡度小、距人為干擾距離近的生境。
動物選擇不同的生境類型,反映出自身的生理需求和捕食風險之間的一種平衡關(guān)系;在不同的時間段選擇不同的生境,也是為了自身獲得更大的收益。通過對比賀蘭山牦牛不同時間段選擇的生態(tài)因子可以看出:7—8月份,牦牛主要在海拔3 000 m 以上的亞高山灌叢和草甸帶活動;9—11月份,遷移到海拔高度為2 000~3 000 m 的山地針葉林帶中。這表明,賀蘭山牦牛在不同的時間段選擇不同的生態(tài)因子,以此尋找適合自身生理特性的生境[7-8]。
賀蘭山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9—11月份增溫迅速,降水量少,天氣炎熱。這樣的氣候特點對耐寒怕熱的牦牛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為了躲避高溫,牦牛盡可能的向海拔高的區(qū)域遷移。賀蘭山地區(qū),海拔相對較低,因此牦牛只能在3 000 m 以上區(qū)域活動,在海拔3 100 m 左右的區(qū)域風速大且風口多,天氣涼爽,既可避免高溫這種不利條件的影響,也可躲避人為干擾。由于牦牛體型較大,喬木密度高會影響其運動,因此選擇喬木密度低、灌木種類為混合型灌木和植被蓋度大的生境。由于高寒草原或荒涼貧瘠的寒漠地帶的空氣稀薄、植被貧乏,加之牦牛食量大,所以牦牛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攝食,因此食物資源分布對牦牛的遷移有著重要作用。7—8月份,亞高山灌叢和草甸帶的食物豐富,主要包括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內(nèi)蒙葶藶(Draba mongolic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針茅(Stipa breviflora)和禾葉風毛菊(Saussurea graminea)等[16]。7—8月份溫度高,熱量散失快,加劇了牦牛對水源的需求,在氣溫較高的中午,牦牛會到湖泊或溪流中沐浴吃草,那里的干旱草原植物的水分含量高,而且品種眾多。
9—11月份,牦牛偏好選擇海拔2 000~3 000 m、陽坡(陽坡的灌木和草本的長勢比陰坡的好)、植被類型為山地針葉林帶、喬木密度小且高度低、灌木種類和植被蓋度豐富的地方活動。在賀蘭山地區(qū),9—11月份氣溫變化大,10月份早霜就已到來,有時還伴有小雪,很快進入冬季,在高海拔地區(qū)灌木和草本植物已開始枯萎,食物質(zhì)量也隨之下降。同時,牦牛也沒有刨雪取食的本領(lǐng)。因此,食物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下降,開始影響牦牛的生存,所以,牦牛要遷移到低海拔地區(qū)。在中等海拔地區(qū)的山地針葉林帶,開闊區(qū)域中的草本和灌木數(shù)量多,食物質(zhì)量好。雖然該區(qū)域距離水源較遠,但牦牛在9—11月份不需要水來降溫,對水源的需求沒有7—8月份多。牦牛在冬季來臨之前,需要通過充足的采食來增加自身脂肪的儲備,以備過冬,因此,為了尋求食物,是牦牛在秋季遷移的主要原因。
賀蘭山已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的存在[22],赤狐(Vulpes vulpes)也只是對幼體構(gòu)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天敵對牦牛沒有太大的影響。與賀蘭山牦牛同域分布的有蹄類食草動物,還有巖羊(Pseudois nayaur)、馬鹿(Cervus elaphus)和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16]。7—11月份,牦牛在高海拔地區(qū)的亞高山灌叢和草甸帶以及山地針葉林帶活動,活動范圍大,且食物豐富度高;因此,種內(nèi)競爭對牦牛影響不大。與牦牛同域分布的巖羊、馬鹿和高山麝,7—11月份則主要分布于山地針葉林帶的密林中和山地疏林草原帶,因此,種間競爭也較小。放牧,對賀蘭山野生動物有明顯的負作用[23],家畜是牦牛食物和棲息地的潛在競爭者。因此,遠離人為干擾,是牦牛生存的重要策略。在青藏高原,牧民和家畜占據(jù)了廣闊的高山草甸和高山干旱草原,使得牦牛只能棲息在無人居住的荒漠草原[24]。
[1] 劉務林.淺談野牦牛的起源與現(xiàn)狀[J].西藏大學學報,1999,22(1):114-116.
[2] 張知貴,夏霖,楊奇森.牦牛的分布及保護[J].動物學雜志,2009,44(1):148-150.
[3] 汪松.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95-299.
[4] 劉務林,Schaller G.野牦牛的分布和現(xiàn)狀[J].西藏科技,2003(11):17-23.
[5] 陸仲璘.中國的牦牛資源[J].中國草食動物,1999,2(1):42-46.
[6] 焦增華,楊孝樸,曾玉峰.高原之王:野牦牛[J].中國畜禽種業(yè),2009,5(4):41-42.
[7] 常明華,郎俠.野牦牛行為及其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研究[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9,35(3):23-24.
[8] 馬宗祥,竇耀宗.中國牦牛產(chǎn)區(qū)的生態(tài)特點和牦牛的生物學特性[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9:21-35.
[9] 李孔亮,陸仲璘.牦牛科學論文集[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0:78-82.
[10] 樸仁珠,馬逸清,崔花淑.中國野牦?,F(xiàn)狀研究[J].生命科學研究,1999,3(2):161-169.
[11] 尹秉高,劉務林.西藏珍稀野生動物與保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3:1-54,91.
[12] 尚有安,楊安圈,王照忠,等.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的生產(chǎn)性能效果試驗研究[J].中國牛業(yè)科學,2011,37(5):31-32.
[13] 閻萍,潘和平.野牦牛種質(zhì)特性的研究與利用[J].中國畜牧雜志,2004,40(12):31-33.
[14] 張發(fā)慧.肅南牦牛導入野牦牛雜交改良試驗觀察[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5,32(7):25-26.
[15] 閆萍,陸仲璘,王敏強,等.野牦牛種用價值的研究和利用[J].中國草食動物,2005(z2):247-249.
[16] 姚志誠,劉振生,王兆錠,等.賀蘭山野化牦牛冬春季食性[J].生態(tài)學報,2011,31(3):673-679.
[17] 董嘉鵬,劉振生,滕麗微,等.賀蘭山野化牦牛秋季晝間行為時間分配和活動規(guī)律[J].經(jīng)濟動物學報,2013,17(2):71-74,77.
[18] 趙寵南,蘇云,劉振生,等.賀蘭山牦牛冬春季的生境選擇[J].生態(tài)學報,2012,32(6):1762-1772.
[19] 劉振生.寧夏賀蘭山脊椎動物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20] Marcum C L,Loftsguarden D O.A nonmapping technique for studying habitat preferences[J].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1980,44(4):963-968.
[21] Sachot S,Perrin N,Neet C.Winter habitat selection by two sympatric forest grouse in western Switzerland: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3,112(3):373-382.
[22] Wang X M,Schaller G.Status of large mammals in Inner Mongolia,China[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特刊哺乳動物,1996(6):93-104.
[23] 劉志霄,李元廣,于海,等.干旱與放牧對賀蘭山野生有蹄類影響的初步觀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7(3):107-109.
[24] 姚軍,楊博輝,閆萍,等.中國野牦牛棲息地環(huán)境及種群行為分析[J].草業(yè)學報,2006,15(2):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