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琛,王桂平,陳愛娜,尹雪芬,馬玉云,段銀妹,李壽堂,李燦玫,劉錦春,劉蓮枝,楊光耀
(1.大理州農業(yè)科學推廣研究院糧作所,云南大理 671005;2.彌渡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彌渡 675600;3.洱源縣種子管理站,云南洱源 671200;4.祥云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祥云 672100;5.鶴慶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鶴慶 671500;6.大理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大理 671003)
優(yōu)質多抗高產蠶豆新良種“鳳豆17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
陳國琛1,王桂平1,陳愛娜1,尹雪芬1,馬玉云1,段銀妹1,李壽堂2,李燦玫3,劉錦春4,劉蓮枝5,楊光耀6
(1.大理州農業(yè)科學推廣研究院糧作所,云南大理 671005;2.彌渡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彌渡 675600;3.洱源縣種子管理站,云南洱源 671200;4.祥云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祥云 672100;5.鶴慶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鶴慶 671500;6.大理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大理 671003)
鳳豆17號是云南省大理州農科院糧作所采用常規(guī)雜交技術選育出的蠶豆優(yōu)良新品種,具有抗銹病、中抗赤斑病和褐斑病、優(yōu)質、高產、菜用型等特性,文章介紹了鳳豆17號的選育經過、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
蠶豆;鳳豆17號;選育;多抗;栽培技術
鳳豆17號原代號為2001010-1,是云南省大理州農科院糧作所于2001年用鳳豆三號為母本、85173-11-935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經系譜選育而成,屬遠緣雜交品種。2014年4月16日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良好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宜蠶豆植株的生長發(fā)育,具有較大的區(qū)域優(yōu)勢,蠶豆是云南省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也是云南省的大宗農作物之一,年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之首,是全國最大的蠶豆主產區(qū)。大理州農科院糧作所針對云南省蠶豆生產的實際情況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制定了優(yōu)質、多抗、廣適、高產的育種目標,經過多年的選擇、試驗及生產試驗示范,育成了優(yōu)質、多抗、廣適、高產的蠶豆新品種鳳豆17號。
鳳豆17號是大理州農科院糧作所用莢性狀好、品質好、鮮豆莢食味較好、不落葉、早熟、抗凍性差、適應性差、倒伏嚴重的優(yōu)質菜用型品種鳳豆三號(大理州農科院糧作所選育的菜用型蠶豆品種)為母本,用株葉型緊湊、抗性好、適應性好、莢性狀較好、大莢大粒、籽粒不裂、商品性好、不倒伏、但豐產穩(wěn)產性差、成熟時落葉、成熟期晚的85173-11-935(從85173系中優(yōu)選出的優(yōu)異品系)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選育成的蠶豆新良種,屬遠緣雜交品種類型。經過多年的系譜選擇,決選編號為2001010-1。2007年進行株系繁殖和鑒定,性狀表現優(yōu)異,籽粒性狀和產量優(yōu)于雙親;2008年參加蠶豆新品系比較試驗;2009-2010年參加云南省蠶豆新品種聯合區(qū)域試驗;2011-2012年參加云南省蠶豆新品種豐產穩(wěn)產性區(qū)域比較試驗,并通過了云南省區(qū)域試驗;2013年參加云南省蠶豆新品種生產試驗。2013年起進入生產試驗、示范,2013年3月份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田間鑒評,2014年4月16日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3.1 植株形態(tài)
株型緊湊,長勢整齊,莖桿壯實,不倒伏,株高77.57~109.5 cm,單株總莖枝2.58~3.27枝,有效莖枝2.25~2.48枝,苗期分枝半直立,莖紫紅色,葉片上舉,橢圓形葉,葉色為淡綠色,紫花,簇花3~4朵,成熟時不落葉,不倒伏。
3.2 莢果
莢果平滑,莢皮嫩薄,莢長9.0~11.0 cm,莢寬2.0~2.5 cm,單株實莢數8.28~8.71莢,單莢粒數1.72~2.09粒,莢果與莖桿的夾角小。
3.3 種子
單株實粒數14.49~17.32粒,籽粒中厚型,種皮種臍紅色,籽粒飽滿,粒型、粒色、商品性較好,種皮破裂率為零,百粒重124.18~149.65 g,大粒型品種,種子粗蛋白質含量26.9%,單寧0.18%,總淀粉36.69%。
3.4 生產力
單株籽粒產量19.49~25.92 g,一般產量3 963.00~5 737.50 kg/hm2,最高產量5 737.50 kg/ hm2,收獲指數47.45%~56.56%。
3.5 生育期
全生育期167~170 d,屬中早熟品種,營養(yǎng)生長期(出苗至現蕾)47~52 d,生殖生長期(現蕾至成熟)118~122 d,花歷期(始花至終花)52~68 d。生長特點營養(yǎng)生長期快,生殖生長期慢,花期長。
3.6 抗逆性
抗寒、耐漬、抗倒性較好,經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環(huán)境資源研究所鑒定為抗銹病、中抗赤斑病、中抗褐斑病,適宜中上等肥力田種植。
3.7 適應性
經參加云南省蠶豆新品種聯合區(qū)域比較試驗,結果表明,品種主效應大,品種×年度、品種×地點互作效應的方差和變異系數較小,說明該品種豐產穩(wěn)產性好,對年度間的氣候變化有很好的適應能力,適宜云南省海拔1 600~2 400m的豆作區(qū)種植。
4.1 試驗結果
2008年參加蠶豆新品種比較試驗,鳳豆17號平均產量5 737.5 kg/hm2,居參試種第2位,比高產良種鳳豆一號(CK)產量4 672.50 kg/hm2增產1 110.00 kg/hm2,增23.76%。2009-2010年參加云南省5個州(市)、7個縣蠶豆新品種聯合區(qū)域試驗,鳳豆17號平均產量3 723.6 kg/hm2,居試驗第1位,比高產良種鳳豆一號(CK)產量3 222.0 kg/hm2增產501.60 kg/ hm2,增15.57%;比當地主推品種(CK)產量3 514.35 kg/hm2增產209.25 kg/hm2,增5.95%。2011-2012年參加云南省8個州(市)、12個縣(市)蠶豆新品種豐產性區(qū)域試驗,鳳豆17號平均產量4 294.50 kg/hm2,比鳳豆一號(CK)產量3 961.50 kg/hm2增產333.00 kg/hm2,增8.41%,2年較鳳豆一號(CK)增產點次有8個,增產點率為61.54%。2013年參加云南省蠶豆新品種生產試驗,鳳豆17號平均產量4 021.20 kg/hm2,增產點次為5個,增產點率為100.0%。
4.2 生產試驗示范
2010年在大理市下灣橋村生產示范繁殖0.13 hm2,平均產量5 107.50 kg/hm2,比對照種鳳豆一號增產717.75 kg/hm2,增16.35%;2011年在大理市鳳儀鎮(zhèn)、銀橋鎮(zhèn)、灣橋鎮(zhèn)示范繁殖0.69 hm2,平均產量4 719.15 kg/ hm2,比當地推廣種(CK)增產938.10 kg/hm2,增24.81%;2012年在大理、彌渡、祥云、洱源等縣(市)示范繁殖20.83 hm2,加權平均產量4 563.60 kg/hm2,比當地推廣種(CK)增產881.40 kg/hm2,增23.94%;2013年在云南省蠶豆主產區(qū)的保山市、昆明市、大理市、楚雄州、曲靖市、祥云縣、洱源縣示范繁殖122.71 hm2,加權平均產量4 420.95 kg/hm2,比當地推廣種(CK)增產852.45 kg/hm2,增23.89%。2010-2013年在云南省蠶豆主產區(qū)累計推廣144.37 hm2,加權平均產量4 454.10 kg/hm2,比當地推廣種(CK)增產856.95 kg/ hm2,增23.89%,增產效果顯著。
5.1 適時播種
在云南省蠶豆主產區(qū)的最佳播種期為l0月5-25日。
5.2 群體結構
基本苗27.00~30.00萬株/hm2、有效枝60.00~69.00萬枝/hm2、單株實莢數8.28~8.71莢、單株實粒數14.49~17.32粒、百粒重124.18~149.65 g為最合理的經濟性狀結構,要求播種株行距為13.5 cm×26 cm或16 cm×20 cm。
5.3 合理施肥
播種后蓋優(yōu)質廄肥22.5~30 t/hm2,2.5~5臺葉期施普鈣45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少施或慎施氮素化肥。
5.4 水分管理
及時在現蕾初花期、盛花結莢期、灌漿鼓粒期灌水,整個生長期間灌水3~4次。
5.5 病蟲草害防治
及時防治蚜蟲、潛葉蠅危害,防除田間雜草及鼠害。
5.6 應變措施
根據該品種生長前期快、后期慢、花期長的特點,應采取前期控后期促的應變措施,在豆苗生長前期應適當控制肥水,促蹲苗,控制地上部分過分旺長,促進根系生長,延長營養(yǎng)生長期。后期應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籽粒生長發(fā)育,增粒數;為獲得高產提供物質儲備,現蕾初花期進行田間整枝間苗,利于通風透光,終花散尖期進行打頂,促早熟增粒重。
5.7 適時收獲
以中下部莢殼變黃、少數變黑為最佳收獲期。
2014-02-01
國家食用豆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
陳國?。?963-),男,云南大理人,研究員,主要從事蠶豆新品種選育及推廣工作,E-mail:cgc44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