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
對這一類吃法,人們有個形象鮮明的比喻—寒冬里的“席上春風”,而在中國古代,它被叫做“煖鍋”(煖同暖)。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就曾經記載:“考古之鼎彝,皆有蓋,俱祭器也。其法,先將犧牲粢盛貯其中,而以蓋覆之,取火熬熱,上祭時始揭蓋,若今之煖鍋然……余家凡冬日祭祀,必用煖鍋,即古鼎彝之意?!币沁@樣推想開去,古人之所以發(fā)明“鍋下架火”的辦法,說不定最初起源于對先祖祭祀的敬畏,后來才逐漸沿襲,代代相傳,成為科學且美味的烹調方式。
而氣候、物產、口味的差異,也造就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暖鍋吃法。就如在氣候多濕的川渝一帶,人們世代保持著吃麻吃辣去除濕氣的習慣,麻辣鮮香的火鍋自然成為當地最大眾的菜色之一。在美食眾多的重慶街巷間,流傳著一句笑談—“在重慶,開什么館子都不如開火鍋館,除非味道真的難吃得不能忍,否則生意一定可以做得走!”
相傳起源于川江碼頭的火鍋,自有一種川人鐘愛的豪爽氣質,鍋底多用辣油(也有特制分格的“鴛鴦鍋”,半邊紅半邊白,形如太極,是特別照顧不能吃辣者的),大火燒至沸滾,將毛肚、百葉、鴨腸、黃喉、血豆腐等物快速燙上數十秒,再蘸點兒香油蒜泥便可大快朵頤?;疱佭€有個俗名“麻辣燙”,重點正在這個“燙”字上—內臟薄片如果燙得太久會發(fā)硬變老,時間不足又不能吃;葉子菜“吸辣”太狠,不宜過早下鍋;苕粉土豆之類的含有淀粉,容易糊鍋,往往是臨到收尾才會下鍋……總之,要燙火鍋,時間把握是一項必備的技能。
于是,這樣的場景簡直是火鍋店里的家常便飯:四到八人圍坐一桌,正中是紅油翻滾、熱騰騰的鍋底,四周大盤小碗的各種葷素菜色堆滿一桌,一人一雙木筷夾著肉片伸進鍋里去燙。嘴上聊天、手頭碰杯,還不忘了心頭默默計數讀秒,每個愛吃火鍋的人都得練就一心多用的本事。但同時,火鍋桌也是川人最為放松的地方之一,朋友圍桌團坐,連說帶笑地從同一口鍋里撈出各種美味來享用,怕是很難找到比這更為融洽的場景了。
而北京人最愛的涮羊肉,則完全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來自內蒙古的羊肉質嫩味美,只要一個清湯鍋底,配上芝麻醬小料,切成薄片的羔羊肉在湯里一涮,濃香鮮美的滋味就出來了。更妙的是隨著涮羊肉一片片下肚,湯底里的羊肉香味也變得越來越醇濃。幾盤羊肉之后,就可以下蘿卜、蓮藕、冬瓜、萵筍、豆皮、茼蒿之類的素菜了—不用懷疑,以這個吃法,哪怕是最平淡無奇的大白菜,滋味也會是不同尋常的。
最老北京、最正宗的涮羊肉,得用紫銅皮的鍋子,大肚皮、細腿,中央有個較大的孔,豎起半截煙囪,孔內燒木炭。金黃锃亮的鍋子、乳白色的湯底、裊裊升起的熱氣……要是在雪天的胡同四合院里邂逅這樣一鍋涮羊肉,幾乎讓人有一種欣賞藝術品的感動。
沿海諸省擅吃海鮮,在嶺南式的暖鍋“打邊爐”中,海鮮也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元代詩人呂誠在《南??谔柫住防飳懙溃骸把追轿锷悥|吳,桂蠹椰漿代酪奴。十月暖寒開小閣,張燈團坐打邊爐?!痹缭谠?,“打邊爐”已經成為某一類湯鍋的統(tǒng)稱了。
嶺南人的“打邊爐”,常用高湯和沙嗲湯,一些老店更是以“老湯”作為賣點,湯底清淡,蘸料也不“火爆”,一般只用醬油,如此才吃得出食材本身的味道。至于菜色,肥牛肉、鯇魚片、鱔片、象拔蚌、生蠔、魚滑、蝦滑、三文魚,以至鵝肝、霜降牛肉、各類肉丸以及各式蔬菜面食,都是“打邊爐”的熱門之選。這種吃法和川渝火鍋的火爆、北京涮羊肉的豪爽又有所不同,海鮮盡可以緩緩烹煮,魚滑、蝦滑則是隨下隨吃,以保證其口感的鮮嫩爽滑。
當然,精于吃道的廣東人還有其他的創(chuàng)造,比如用大米粥甚至有味粥做底料,涮入牛肉、雞肉、海鮮等配菜,稱為“粥底火鍋”;再比如發(fā)源自澳門的小吃豬骨煲,到了香港便演變成豬骨湯做湯底的火鍋,也是特色顯著的美食。
西北甘肅隴東的傳統(tǒng)之一就是冬日吃“鍋子”,用產自華亭安口鎮(zhèn)的砂鍋,稱為“安口窯”的那種,受熱均勻、熱度持久。菜色以白蘿卜片為主,配以豆芽、粉條、豆腐、紅蘿卜等,最上一層“蓋面子”,鋪上一層過了油的五花肉。這是最傳統(tǒng)的“鍋子”配菜方式。近些年物資流通變得容易了,香菇、竹筍之類也紛紛進了鍋子,使其味道大為豐富。不過,也有老年人覺得這樣的鍋子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只是逢年過節(jié)、親戚串門,圍著鍋子夾菜吃飯的親熱感一如往年,從未改變。
只是一口或銅或鐵的暖鍋,卻承載著隨著年末漸漸濃厚的團圓氣息,將各地最常見的蔬菜煮入其中,洋溢出的就是最無可替代的“家鄉(xiāng)味”。蘇杭一帶愛把白菊花投入清湯鍋底里,添上一股清香,又有去燥降火的功效;云貴盛產各種美味菌菇,它的火鍋中也一定會有雜菇來調味;湘西、貴州嗜食狗肉湯鍋;臺灣的特色暖鍋則是燒酒雞、姜母鴨、羊肉爐……每一種當地特色的美味,都足以在人們心中激起漣漪。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本性,即使在一飲一食的小事之中也展露無遺。
當然,暖鍋所代表的并不僅僅是團圓和家鄉(xiāng),其中自有飲食文化的內涵。在東北的一些地方,至今流傳著頗有說道的下菜規(guī)矩—前飛后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于火鍋后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如果主人在你面前放了兩個特大的肉丸子,那很可能就是一種委婉的暗示,示意你也許是一位不速之客,主人已有“送客”的意思了。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蕪菜、韭菜、魚、肉,分別寓意著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余、富足。在這一天吃火鍋,也有祈愿來年順當吉祥的意思。
用現代的眼光看來,同鍋煮食的暖鍋固然氣氛熱鬧,卻似乎不夠符合衛(wèi)生規(guī)則。于是某種迷你涮鍋由此流行開來,一口四五寸大小的鍋,搭配以固體酒精為燃料的小火爐,一人一鍋分開煮食。而一些來自國外的新鮮口味,也有不少人大膽嘗試—比如韓國的泡菜鍋、印尼的咖喱鍋、泰國的冬陰功鍋等等,千百年來盛行不衰。這被稱為“席上春風”的暖鍋,確有讓人如沐春風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