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爽
去年12月底,邁克爾·舒馬赫在法國阿爾卑斯山滑雪時遭遇嚴重事故,生命垂危。這個消息立即震動了全世界,各國賽車迷都在網(wǎng)上不停刷新著消息,祈禱他盡快轉危為安。各界名人紛紛表達了最深切的祝福。已經(jīng)退役的F1車王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種方式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
即使對賽車興趣不大的人也都聽說過舒馬赫這個名字,他是體育界最有影響力的明星之一,是F1和賽車運動的象征。略微了解賽車的人會知道舒馬赫是F1歷史上最成功的車手,7次年度總冠軍和91個分站冠軍讓他成為難以超越的傳奇。他駕駛的紅色法拉利賽車曾是F1賽場上絕對的統(tǒng)治者,讓車迷為之瘋狂,讓對手失去斗志。但是,真正了解舒馬赫是怎樣一個人和怎樣一位車手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對他印象只是成功、富有以及在賽道上冷酷無情。
從舒馬赫時代才開始接觸F1的車迷都會認為這是一項屬于德國人的運動,從舒馬赫兄弟、弗倫岑、海菲爾德到維特爾、羅斯伯格、蘇蒂爾、胡肯伯格,優(yōu)秀的德國F1車手層出不窮,更不用說奔馳、寶馬這樣的德國汽車巨頭對F1的影響了。然而,從整個F1的歷史來看,在舒馬赫出名之前,德國人幾乎沒有在F1賽場留下什么印記,唯一贏得過F1比賽勝利的是馮·切普斯伯爵,1961年他贏得兩次分站冠軍,在車手總積分榜上領先時,不幸死于意大利站的撞車事故。德國賽車曾經(jīng)與美國賽車一樣游離于F1的勢力范圍之外,德國人鐘愛的是以DTM為代表的房車賽,對形狀奇特的方程式賽車興趣不大。
舒馬赫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他出生于德國科隆附近的小鎮(zhèn)科蓬,父親是普通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由于父親在當?shù)氐目ǘ≤噲龃蚬?,舒馬赫兄弟經(jīng)常有機會去那里玩。順便說一下,科蓬的卡丁車賽道是德國的第一條卡丁車賽道,它的建造者正是馮·切普斯伯爵。他也是科蓬人,贏得F1分站冠軍和死于事故時駕駛的正是法拉利賽車,難道一切都是天意嗎?
年幼的舒馬赫當然沒想過這些事,他只是單純地迷戀著速度,全身心享受操控賽車的激情。與很多車迷想象的不同,舒馬赫從來不是F1車迷,進入F1之前,他很少看F1比賽,現(xiàn)場只去過1次,1988年摩納哥站,看了不到半小時,就因為嫌太吵離開了。當時F1在德國毫無影響力,電視臺不轉播比賽,媒體極少報道。舒馬赫在進入F1之前,對這項運動的歷史知之甚少,對塞納、普羅斯特等當紅巨星也沒有多少印象。這種成長經(jīng)歷使舒馬赫對F1沒有太多比賽之外的向往,幫助他從容冷靜地踏上F1之路,也讓很多人認為這個年輕人過于冷酷或者太傲慢。
舒馬赫進入F1非常偶然。1991年,喬丹車隊的車手惹上官司被判刑,必須臨時找人替他參加即將到來的比利時站。喬丹車隊很缺錢,老板埃迪·喬丹打算以60萬馬克的價格出售這個機會。當時,奔馳正在為組建F1車隊做準備,老板愿意買下,并把這個參賽機會給了奔馳青年車隊的年輕車手舒馬赫。22歲的舒馬赫一直在參加跑車賽和房車賽,從未摸過F1賽車,參加F3000比賽也只有兩場。離比利時站比賽不到兩星期了。舒馬赫立即去英國銀石賽道參加F1測試。他以前從未去過這條賽道,也從未去過比利時的斯帕賽道。這只菜鳥第一次亮相就震動了F1,在銀石測試和斯帕練習賽上跑出的圈速不僅比經(jīng)驗豐富的隊友快,甚至比駕駛法拉利賽車的普羅斯特更快。比利時站排位賽舒馬赫獲得第五,這是喬丹車隊組建以來最好的排位成績,可惜正式比賽才跑7500米,舒馬赫就因為賽車故障退出了。
多年來,埃迪·喬丹一直后悔沒有當機立斷與舒馬赫簽正式合同,比利時站還沒結束,這個年輕人就被貝納通車隊搶走了。F1大老板埃克萊斯通一直渴望找到一位出色的德國車手,來打開德國市場,見到舒馬赫之后當機立斷,敦促他的好朋友貝納通車隊老板布里阿托雷馬上與之簽約。此后的故事車迷們應該都知道了,1992年舒馬赫駕駛貝納通賽車,贏得自己第一個F1分站冠軍,1994年和1995年為貝納通贏得兩個車手總冠軍。
貝納通只是舒馬赫輝煌職業(yè)生涯的開始,他的巔峰無疑是在法拉利達到的。究竟是舒馬赫成就了法拉利,還是法拉利成就了舒馬赫,這是車迷們一直爭論的話題。法拉利在F1的地位毋庸置疑,在全世界車迷中始終享有最高的人氣,很多死忠躍馬車迷認為,只有法拉利才能代表F1的激情和浪漫。但不管歷史成績多么做人,1996年舒馬赫來到馬拉內(nèi)羅時,這支意大利車隊已經(jīng)17年無緣F1總冠軍了。車隊創(chuàng)世人恩佐·法拉利去世之后,車隊失去了精神領袖,管理混亂,內(nèi)部矛盾重重,懶散的工作面貌讓初來乍到的舒馬赫深感震驚。用技術總監(jiān)羅斯·布朗的話說,當時的法拉利車房與貝納通相比,簡直像間凌亂的手工作坊,技師們談論午餐菜譜花的時間比談論如何改進賽車更多。
舒馬赫從貝納通帶來兩位關鍵人物,技術總監(jiān)布朗和賽車設計師拜恩,建立起一支以他為核心的工作團隊,開始著手改變法拉利的面貌。談起舒馬赫時代的法拉利,人們想到的總是2000年到2004年的五連冠和橫掃F1的巨大優(yōu)勢。然而,成功背后的艱辛,尤其是1996年到1999年經(jīng)歷的那些挫折、失敗和奮斗,卻很容易被淡忘。1996年的法拉利賽車被媒體嘲諷為“紅色拖拉機”,不僅速度完全沒有競爭力,還經(jīng)常發(fā)生很低級的技術故障。那段最困難的時期,舒馬赫用他卓越的駕駛天賦取得了超越賽車性能的成績,支撐著整支車隊的信心,給了車迷對未來的憧憬。
布朗是著名的戰(zhàn)術大師,他制定的比賽策略經(jīng)常幫助法拉利取得勝利。布朗強調(diào)說,他的戰(zhàn)術必須依靠舒馬赫驚人的駕駛技術才能實現(xiàn)?!拔覍?998年匈牙利站印象特別深刻,因為那場比賽我制定了相當復雜的戰(zhàn)術,試圖用3次進站戰(zhàn)勝強大的邁凱倫”,布朗說,“我在無線電上對邁克爾說:‘如果你要贏,必須拉開足夠進站的時間。他必須在19圈里贏得19秒的時間,每圈至少比對手快1秒,對一位速度已經(jīng)抵達極限的車手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說‘好的,他做到了,而且只用了15圈!”
舒馬赫的超人能力經(jīng)常能掩蓋賽車存在的問題。布朗說:“有時我們的賽車沒有什么優(yōu)勢,僅僅因為駕駛它的是邁克爾,所以外界覺得我們贏得很輕松。2004賽季非常成功,但我們很清楚如果沒有邁克爾,一些比賽很可能是另一個結果。比如法國站,我們的賽車顯然不如雷諾快,4次進站是個賭博,只有邁克爾能在滿載油的情況下跑出整場比賽最快圈速。還有西班牙站,邁克爾的賽車在第十二圈發(fā)生排氣管斷裂故障,他仍然安全地第一個跑到終點,其他人根本沒看出來他的賽車有問題?!?
關于舒馬赫在工作細節(jié)上如何追求完美的故事,每一位法拉利機械師都能講出很多。比如,他會花費1小時的時間調(diào)整駕駛艙座椅,或者在車庫里呆到深夜,親自檢查賽車每個部件。如果對任何東西有疑問,他肯定會去找技術總監(jiān)布朗討論,直到完全搞明白為止。2002年日本站,舒馬赫計劃在比賽結束后開卡拉OK晚會,慶祝他幾個月前就已經(jīng)提前拿到的第五個世界冠軍。場地布置好了,舒馬赫預訂的12瓶白波卡迪酒也準備好了,但是來賓們在法拉利車庫前等了兩個小時,還是沒看到舒馬赫的影子。于是,他們決定先去玩。此時,舒馬赫就坐在車庫上面的會議室里,他和工程師全神貫注地研究著一個細節(jié):是否應該給方向盤上19個按鈕中的1個增加額外功能呢?聚會早已忘到腦后。晚上10點多,舒馬赫才從會議室里出來,卡拉OK晚會快結束了,他訂的美酒也喝光了。
法拉利的技師們經(jīng)常拿舒馬赫的“工作狂”來打賭,比如今天晚上他幾點才會離開車庫,或者冬季假期的第幾天他就開始打電話“騷擾”工程師,詢問新賽車的研發(fā)進度。
法拉利車隊經(jīng)理讓·托德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邁克爾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勇敢正視現(xiàn)實,從未有過輕微的不滿。他是榜樣,是躍馬的心臟,是全車隊的靈魂。整支車隊,或者說每一個與法拉利有關的人都對他無比崇敬。”布朗表示,舒馬赫是車隊真正的核心,他用自己無限的工作熱情和毫無保留的投入帶領車隊前進,只要舒馬赫走進法拉利的車庫,大家的精神狀態(tài)明顯提升。
舒馬赫承認自己是個懷疑論者,必須把每個細節(jié)都做到完全滿意,才能感到放心。他還有“完美偏執(zhí)狂”的傾向,任何事情都想達到盡善盡美,雖然他有時也明白沒必要太較真。不僅對待工作是這樣,生活中也如此,尤其不愿意讓別人看到他軟弱的一面,除非是在家人和最親密的朋友面前。這種性格造就了舒馬赫的成功,同時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
不了解他的人總認為他是一臺冷酷的賽車機器,除了勝利什么都不關心。然而,舒馬赫身邊的人完全不同意這種觀點。在他們眼中,舒馬赫是個感情豐富、內(nèi)心敏感、特別善于照顧他人的人,他與妻子科琳娜的愛情堪稱體育界的典范。F1首席醫(yī)療官沃特金斯教授對1999年舒馬赫在銀石賽道的撞車事故記憶猶新:“我趕到他身邊時,情況看起來很糟糕,賽車損毀嚴重,他的腿卡在賽車殘骸中無法移動。我?guī)椭骂^盔。他的第一句話是:‘給我妻子打個電話,告訴她,我只是腿斷了。在那種情況下,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會為他擔心。我在F1工作720多年,處理過無數(shù)撞車事故,從來沒見過他這樣的車手?!?/p>
除了對家庭的愛,舒馬赫也有很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直積極參與各種慈善活動。舒馬赫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慈善大使,大腦脊椎疾病研究協(xié)會和歐洲道路交通安全協(xié)會委員。據(jù)德國RTL電視臺統(tǒng)計,舒馬赫給各種慈善機構的直接捐款超過55000萬歐元,其中最著名的是2004年底東南亞海嘯災難后的1000萬美元捐款。最近的一次是去年8月,舒馬赫為德國南部水災地區(qū)捐款500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