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績銳,胡小利,艾 軍,馬 麗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溫病篇”發(fā)病淺析
陳績銳,胡小利,艾 軍△,馬 麗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我國近代發(fā)現(xiàn)的3種《傷寒論》古本之一,雖對其真?zhèn)坞y辨,褒貶不一,然有不少醫(yī)家持肯定觀點。通過對書中“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的理解,探析認識書中“溫病篇”中發(fā)病相關(guān)內(nèi)容,加深對該篇的學習和認識。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溫病篇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簡稱“《桂林古本》)是近代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3種有別于宋本《傷寒論》的傳本之一,又稱“白云閣藏本”。據(jù)左盛德介紹《桂林古本》是張仲景相傳《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1]1192。其內(nèi)容中“六氣主客”“溫病脈證并治”以及傷暑、熱病、濕病、燥傷、傷風、寒病各篇大部分是宋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未論及的。近現(xiàn)代部分醫(yī)家對該書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是傷寒學派將溫病學說納入傷寒論中,以求完善“《傷寒論》已經(jīng)具備了溫病證治的完整內(nèi)容,溫病不應(yīng)另立門戶,自成體系”一說[2],指該書實為偽作。也有人認為“讀《桂林古本》,觀后則歷代紛爭定論,諸本疑文冰解,宋本較之,則黯然失輝[3]?!?/p>
筆者通過對《桂林古本》中“溫病脈證并治”篇[1]1371(簡稱“溫病篇”)的學習,認為《桂林古本》“溫病篇”中所論述病種皆以伏氣立論,故就“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的認識對其中發(fā)病內(nèi)容進行探析。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背蔀榱藴夭》鼩鈱W說的主要依據(jù)。不同醫(yī)家對其內(nèi)涵的認識不同,對于感邪部位或言感受外邪伏于少陰,或言伏于募原,或言藏于肌膚……對于發(fā)病或言寒毒伏藏化溫,或言本氣自病……而筆者認為,大氣中陽熱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素問·陰陽離合論篇》曰:“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人身陽氣也隨自然界陽氣升降出入。就如《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篇》曰:“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夏三月,此謂蕃秀……秋三月,此謂容平……冬三月,此謂閉藏”就是指四季陽氣的活動狀況。而在人體,主宰封藏功能的是少陰腎臟和太陽膀胱腑,其與六氣相對應(yīng)的是太陽寒水。因此認為腎臟與太陽寒水相互影響,同是主人體冬令,同是具備封藏人體陽氣功能。而對于“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的解釋,應(yīng)該說需要結(jié)合其他來看,《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由此,冬傷于寒本質(zhì)上使得不藏于精,而何謂“精”呢?《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可知“精”是與“柔”相對應(yīng)的陽氣的一種狀態(tài)。又《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笨芍熬笔顷枤庀U藏的狀態(tài)。所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指的是陽氣不能蟄藏,導致發(fā)為溫病。至此,冬季太陽寒水行令之時,少陰蟄藏功能受損,導致陽氣封藏受限,春季厥陰風木行令之時產(chǎn)生溫病。
從“溫病篇”中可以看出,所論述疾病皆是從伏氣而發(fā),然根據(jù)是否兼有其他邪氣可以分為“單一溫病”和“兩感溫病”。
2.1 單一溫病 這里所說的“單一溫病”指:篇中條文1所說春溫、秋溫、冬溫等僅由伏氣引起的溫病。首先,對于“春溫”如條文2、6所說,“冬傷于寒”指的是冬三月閉藏之時,損傷腎水的收藏功能,使得腎水之中蟄藏功能不足,所以說“其氣伏于少陰”,春三月之時,厥陰風木行令,此時蟄藏的陽氣當適時而疏泄,然因蟄藏功能損傷,又逢風木行令,故導致疏泄太過,陽氣不當疏泄造成邪熱,發(fā)為溫病。
如此,與“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類似,對于條文3、7,自然不難理解,“夏傷于濕”是指長夏時運化功能受損,故“其氣伏于太陰”即是說,中氣脾土的運化功能失常,影響由夏季升浮轉(zhuǎn)為秋季收斂的陽氣,進而導致秋季收斂功能下降。因為此時陽氣尚浮于外,收斂不及,陽氣逆泄,發(fā)為溫病。因為太陰脾土居中,為五臟運轉(zhuǎn)的中樞,所以說,“病秋溫,其氣在中”,因為收斂功能受損,相火不能下降逆于上,中氣運化失常,不能上乘津液,所以發(fā)熱,口渴;中氣受損,中樞脾胃升降失常,因此腹中熱痛,重則下利便膿血。
至于冬溫,初冬雖寒,陽氣封藏雖早至,卻無大病發(fā)生,因為,秋冬之時陽氣本當收藏。然而,冬至之后,“天應(yīng)寒而反溫”,即是厥陰不當之時行令,此時陽氣當蟄藏而反疏泄,故病溫。因為此時太陽寒水行令,腎主封藏,故“其氣在下”,少腹為太陽寒水之腑所在,所以痛引少腹。
以上所說春溫,秋溫皆是因為收斂封藏功能受損導致的溫病,均可概括為廣義上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范疇。所以說“此其?!?,而冬溫并非封藏功能失常,而是氣候應(yīng)寒反溫,陽氣隨大氣生發(fā)而疏泄,發(fā)為溫病,所以說“此其變”。
2.2 兩感溫病 所謂“兩感溫病”指的是除了由伏氣發(fā)病之外,同是又感時邪,或素體有濕,或素體有熱更傷于風,包括篇中闡述的大溫、風溫、濕溫。
對于大溫,篇中講乃是由“冬不藏精,氣失其正”又“春時陽氣外發(fā)”復感外邪導致的重病。即是說原本已是封藏失職,腎中陽氣不足,疏泄失常,腎氣空虛,然而,春令疏泄,又感時令疏泄之氣而為“兩感溫病”此時腎陽外泄,故病重。因為陽浮越在上,擾動清竅,所以發(fā)熱頭暈,目眩;腎陽外散,心神失根,所以不省人事,譫語;腎津不上乘,所以齒枯,唇焦;陰陽不交濟,所以面色乍青乍赤。
而風溫,篇中提及有2種發(fā)病途徑:一是素體有熱,復感于風。二是伏氣病溫,誤發(fā)其汗。第二個原因其實與“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第6條所提及的風溫應(yīng)該說是相似的。但兩個原因應(yīng)該說可以歸為一個:即不論素體有熱,或伏氣病溫,皆是患者本身封藏不足或疏泄太過導致,而更傷于風或誤治發(fā)汗,皆是疏泄之法,傷于風是六淫邪氣之中的疏泄之法,發(fā)汗則是人為的疏泄之法。從這方面看,風溫和大溫可以說有相同的發(fā)病機理,而程度輕重不同而已。
對于另一種兩感溫病——濕溫,在某種意義上和秋溫有關(guān)聯(lián)。主要因為同樣是中氣運化失常導致的濕,與疏泄或封藏功能失常的溫合并而發(fā),所以病位和表現(xiàn)也類似。
該“溫病篇”作者論述溫病的發(fā)生皆是從伏氣角度闡述,從這里對伏氣導致溫病的認識可窺一斑。對于“溫病篇”的探討,筆者認為,其發(fā)病基本上離不開封藏、疏泄、運化3個功能,而表現(xiàn)為單一溫病和兩感溫病以及輕重程度的差別?!皽夭∑敝谐松鲜鲇懻搩?nèi)容之外,尚記載有治療方藥,以及溫邪干心,溫邪干肺,溫邪干腎,失治誤治導致的三焦傳變和疾病預(yù)后的問題。這里暫不做探討。
雖然桂本真?zhèn)坞y以確切考證,也未能肯定“溫病篇”即仲景原著中的內(nèi)容,但是作為醫(yī)學文獻,應(yīng)該說對了解溫病學說的認識和發(fā)展具有一定價值。正如米伯讓所說:“應(yīng)該以說理真實、應(yīng)用有效為辨別之關(guān)鍵,即或非仲景手稿,亦無關(guān)宏旨、亦必系后之學者學習傷寒論深有心得者托名而作,仍是有功于祖國醫(yī)學的發(fā)揚[4]?!?/p>
在此筆者尚初窺醫(yī)道,未敢臆測圣人醫(yī)旨,對前賢之論也無妄加置疑之意,僅以后學之心,對“溫病脈證并治”一文進行初淺,誠請前輩同學指正。
[1]黃竹齋.黃竹齋醫(yī)書合集(下)[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1.
[2]蔣建成,李仙.《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溯源及評價[J].中醫(yī)文獻雜志,1998,16(4):13-14.
[3]石宗文.《古本傷寒雜病論校平》簡介[J].廣西中醫(yī)藥,1993,16(6):40.
[4]張志豪.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讀后[J].福建中醫(yī)藥,1985,16(4):48-50.
On the Attack of″Warm Disease Chapter″from Guilin Ancient Edition of ShangHan ZaBingLun
CHEN Jirui,HU Xiaoli,AI Jun△,MA Li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
Guilin ancient edition of ShangHan ZaBingLun is found as one of three kinds of ancient editions in modern times.Although the book is hard to distinguish,it still gets the attraction of many doctors.The paper is discussing the attack of″warm disease chapter″by exploring″Th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warm disease in the spring were damaged by the cold in the winter″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pter.
ShangHan ZaBingLun;Guilin Ancient edition;warm disease chapter
R222.2
A
1004-6852(2014)01-0063-02
2013-02-27
陳績銳(1986—),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溫病病機理論與臨床應(yīng)用研究。
△通訊作者:艾軍(1963—),女,博士學位,主任醫(yī)師,教授。研究方向:溫病病機理論與臨床應(yīng)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