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霞
(1.湘潭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上海外國語大學 德語系,上海 200083)
從《塞斯的學徒》看諾瓦利斯的三階段論
曹 霞
(1.湘潭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上海外國語大學 德語系,上海 200083)
諾瓦利斯采用浪漫派最常用的三階段模式結構來構思《塞斯的學徒》這部小說,無論是小說中的學徒還是童話中夏青特的成長歷程,都經(jīng)歷了從原初的自然統(tǒng)一,到人與自然的分裂狀態(tài),再到更高意義上的統(tǒng)一的這樣一種三階段模式。小說影射的是整個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諾瓦利斯通過浪漫化和詩意化的手段將個體與整體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一個沿螺旋狀上升的運動。
《塞斯的學徒》;浪漫;詩意;童話
作為德國早期浪漫派文學的代表性人物,諾瓦利斯(Novalis 1772-1801)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德國浪漫主義文人的精神世界。深入解讀諾瓦利斯的作品,有助于我們深刻地體會18世紀后半期的德國社會狀況。用威廉·狄爾泰(Wilhelm Dilthey)的話說:“諾瓦利斯在他獨有的光底下向我們展示一切事物?!盵1]222《塞斯的學徒》(Die Lehrlinge zu Sais)可以說是自然哲學小說的代表作。小說的手法與尋常的敘事型的風格迥異而更接近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內心感受,這部小說也可以稱為“詩化小說”。正如馮至所說:“作為一個詩人,諾瓦利斯并不滿足于單純地寫詩,而是更多地企求把科學和世界加以詩化?!盵2]諾瓦利斯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常常引入童話作為自己的浪漫化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說:“童話猶如詩的法則,一切詩意的必定是童話的?!盵3]493
《塞斯的學徒》主要涉及到各種認識自然的經(jīng)驗之路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小說主要以談話的形式展開情節(jié)。談話者從不同的角度(哲學、物理學、神學或詩意)來闡述自己對自然的看法。談話雖然充滿了辯證性,但卻沒有針鋒相對的辯論和批判。小說的兩個部分——《學徒》和《自然》,均按照三階段模式來層層遞進地構思,這一構思啟示于《圣經(jīng)》中人類經(jīng)歷的“伊甸園-塵世-天堂”三個階段。在小說中,三個階段大致相當于“統(tǒng)一-分裂-再統(tǒng)一”這樣的外在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歷程。
《學徒》既可視為小說主題的前言,又可視為小說的第一個三階段模式。這部分共有八個自然段,每個段落都自己的主題,且相鄰主題之間具有暗示與承接的作用。
在前三個自然段,講述者首先就用無人稱的方式談論猶如密碼一般的“隱秘文字”的象征性。第四、第五自然段中,講述者談到了他身邊的三個人物——老師、神奇的男孩和一個笨拙的學徒。后面三個自然段中,講述者則以一個學徒的形象出現(xiàn),敘述口吻由無人稱轉變?yōu)榈谝蝗朔Q。在講述的過程中,主題與說話者逐漸明朗、具體。總體來看,《學徒》的主題可以細分為三個,以三階段的形式層層遞進,即:語言的反思→對話與啟示→學徒的領悟。
講述者時時提及那些自然元素如云層、雪花、水晶、石頭、植物、動物和人等,并且神秘地暗示“奇異的符號屬于那種偉大的隱秘文字”[4]3。人們從這些符號里猜測著破解這種神奇文字的秘訣,即這種文字的語言理論。講述者又提到了“真正的梵文”和它的易懂性,就像“宇宙交響曲的和聲”[4]3。于是,在前面三段,主題從個體和具體(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元素)過渡到一般性和普遍性。所講述的東西似乎也變得越來越抽象并且“被事物所溶解且進入了無限”[5]264。在浪漫派詩人看來,被比喻為萬能液的科學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人類與自然之間出現(xiàn)了不可理解的奇異符號,于是,隔閡便由此而生。人類不再懂得自然,自己也陷入迷惘的狀態(tài)。對語言的反思,也就意味著人類對自己現(xiàn)狀的反思。人類若要重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則必須開始無限的象征性的活動,即認識自然和認識自我。這種“對語言的反思”為后面的師徒對話和學徒的使命做了鋪墊:對尋找自己的道路的必要性的清醒認識。
在第二自然段,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介紹第一個說話者。然后讀者得知,這個故事是由這個正在講故事的“我”來講述。讀者可以從說話者的描述當中感受到講述者由不確定到具體化的漸進過程。說話者開始并沒有出場。作者首先以一個講述者的身份來談論人類認識自然的不同道路的問題。之后,在下一階段,又出現(xiàn)一個不確定的匿名說話者。前面三個段落貌似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每一個段落都包含了一個自己的完整思想和結論。因此,讀者所看到的并不是三個段落牽強附會的拼湊,而是一個三階段式的遞進關系,它向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前進式的思想脈絡和富有邏輯性的內在聯(lián)系。
老師作為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在第四自然段中出場,他對小說中人物逐步具體化起著重要作用。在語言的反思過程中,弟子們曾談及他和他的理論。這里讀者可以獲悉,講述者是一位學徒,因為他總是使用“我們的老師”這樣的字眼。老師作為直接的談話者出現(xiàn)在《學徒》的第二部分,并且最后以精辟的討論來總結他的理論。老師的精神和理論縈繞在學徒們之間,他是他們生活和思想上典范。老師的經(jīng)驗以個人回憶的形式得以重現(xiàn)并讓人們的思緒回歸到過去:“他經(jīng)常向我們講述,他童年時便為本能所驅動無休止地去訓練、適用和強化自己的感官?!盵4]4對外部世界的回憶(Er-Innern:德語中“回憶”一詞由“他—內在”構成)同時也就意味著轉入內心。正如諾瓦利斯所自述:“神秘之路通往內心。”[3]326老師是怎樣通過這條道路到達內心,并沒有直接給出答復,老師也沒有把悟道的方法直接傳授給學徒們,而是通過向學徒們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內心的困惑,以啟發(fā)的方式給學生們指出了方向,因為“他希望我們走自己的路,因為每一條新路都通向新的國度,而每條路最終都重新又通向這住宅,通向這神圣的故鄉(xiāng)。”[4]6直至后來,學徒們豁然開朗。解密的鎖鑰就隱含在如此簡單而含蓄的描述性話語中。關于老師和他感受的信息隨著新人物的出現(xiàn)繼續(xù)在第五個自然段中延伸。一個孩子從這些人物中凸顯出來并進入大家的視野。他與老師的形象相對應而生。諾瓦利斯使用多個隱喻來描述這個孩子的外貌:用“蔚藍”來形容孩子眼睛的顏色,用“百合般的”來形容皮膚,用“閃亮的云朵”來形容頭發(fā)。從功能上看,這些隱喻的運用使得孩子形象更顯神秘而高貴。因為,這個孩子就是“更高的、神圣的啟示”,是“自然的彌賽亞”[5]268。孩子本身就象征著黃金時代的重建。這也是諾瓦利斯的內心獨白:“哪里有兒童,哪里就有黃金時代?!盵3]346伴隨著孩童出現(xiàn)的還有第三個人物,即那個笨拙的、膽小的學徒。然而,正是這個毫無經(jīng)驗的男孩找到了看起來不起眼的奇石。奇石意味著永恒知識的直觀化。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的三個人物不僅使人物形象的具體化層層遞進,整體上還構成了根據(jù)他們地位排列的上升的三階段式結構:最底層的是那個笨拙的學徒——他后來被指定為神奇孩子的陪伴者;第二個層次是老師本人;最高層次則是那個孩子??梢钥闯觯麄円来纬鰣霾粌H涉及到具體的人物的重要性,而且還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就這點而言,人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具體人物和前面三段中所描述的事物處于一種遞進的狀態(tài)。這樣,在諾瓦利斯看似簡單的小說中卻更加體現(xiàn)了其思想的豐富性和其結構的嚴密性。這一特點在后面的童話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
那個笨拙的學徒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述他的成長過程。他現(xiàn)在的經(jīng)歷與老師過去的經(jīng)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人們也不知道這個學徒姓甚名誰,也不知道他長相如何,但是他卻有一種“以他微小的意向突出了自己的個性特征并勾畫出了精神上的輪廓?!盵6]通往內心之路由此與外部世界統(tǒng)一起來了。正如學徒自己說的那樣:“我不尋找這些東西,我經(jīng)常在它們之中尋找?!盵4]5學徒的通往內心之路又象征著轉向自我:“所有一切都將我領回到我自身之內?!盵4]5這個轉向貫穿了整部小說,猶如一個圓形的輪回:首先走出去(對魔畫的向往),然后回來(回歸更高的自我)。于是,外在與內在、過去與未來又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學徒》部分的整體構思也遵循了一個螺旋式的輪回原則,故事結束于它開始的地方,就像又回到了起點。但是,并非外在的事物在此發(fā)生了變化,而是學徒的內心在變,以至于一切對他而言都組成了一幅更崇高的畫,形成一個新秩序。這一切便間接地轉向了自我。諾瓦利斯認為,回歸自我意味著放棄外部世界,精神走出來又走向自身。由此可見,《學徒》在單個段落之間主題上和形式上構成了第一個三階段模式,這為小說整體上詩意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自然》這一部分,同樣反映了諾瓦利斯的內心之路,其表述手法也同樣是三階段式的。在這部分中,第一個三階段模式由對自然認識的不同觀點的碰撞組成:對自然的反思——四種可能的自然觀——學徒陷入迷惘。諾瓦利斯在小說中指出,他所處的時代在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詩與自然之間的分離。小說中四種觀點的持有人之間并非辯證地展開討論,而是在相互交替中各自進行獨白。其中一個共同的意見是:不要對自然進行無限制的開發(fā)。一個“嚴肅的人”還補充了另外一個方面,即教育。諾瓦利斯試圖通過“嚴肅的人”來暗示塞斯學校的準則:學校并非僅僅討論關于自然的理論,它更多的是為成長過程中的學徒們解疑答惑并用自然的、和諧的理念來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教育。教育在此由個體延及人類整體,或者說,讓整個人類形成對自然的融合意識是塞斯學校的最終宗旨。由此可見,《塞斯的學徒》這部小說的自然教育和自然認識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那個“嚴肅的人”關于人必須將自然尊奉為“情緒的象征”的觀點正是詩以直觀方式所展示的。按照詩人的理解,詩之所以超越哲學的關鍵就在于:教育可以在詩里成為藝術,只有在詩里才可能有對自然的象征性體現(xiàn)。詩可以使自然成為“你”,將人與自然變成可體驗的相愛關系。小說中童話的穿插正好從形式和內容上銜接了這一詩意性主張。
《自然》這一部分主要描述了一個名為《風信子和玫瑰花》的童話,看似隨意,實則是整部小說的核心,它是揭開一切秘密的鎖鑰。童話講述了青年夏青特的成長歷程和認識過程。最初,在萬物眾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之時,夏青特能夠與花和動物交談,與家人、女友、大自然都處于其樂融融的狀態(tài)。那時的他仿佛生活在黃金時代:“洞窟和森林是他最愛去的地方,他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與動物、飛鳥、樹木和山巖談話,當然沒有半句理性之言,全是叫人笑得要死的傻話?!盵4]14可是,好景不長。隨著黃金時代的終結,夏青特不再懂得花草和動物們的語言,他感到了孤獨和迷惘,“他成天無緣無故地煩惱。”[4]14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促使他踏上了找尋真愛之路,年輕的夏青特變成了一個憂郁的游者。為了找到心中的“萬物之母”(伊西斯),夏青特歷經(jīng)艱難爬涉,他最終尋到的竟是自己的愛人。由此,理性與感性以及自我與自然之間得以重新統(tǒng)一。正是找尋女神即自我過程中,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使得夏青特回到了他原有的內在與外在和諧的狀態(tài)。童話中,未知者、陌生者變成已知者、熟悉者。它們都來自本源且被證明為共同主體。夏青特越是懷著認識接近它們,它們就越變得容易理解和更加神秘莫測。童話的浪漫性因此也更加得以彰顯??梢哉f,浪漫性即詩意性也是諾瓦利斯內心深處始終堅定不移追尋著的一個理念。
浪漫主義的童話并不等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間童話”,它是具有“浪漫化”特色“藝術的童話”。藝術童話具有“調和”的特性,即童話的穿插更加體現(xiàn)了這種浪漫化小說斷片的詩意性和藝術性。諾瓦利斯采用這種方式正是為了更好地以詩意和浪漫的形式表達他對自然的觀點。通過童話,人們可以從更美的角度去審視新事物,使其藝術效果得到充分發(fā)揮。《風信子與玫瑰花》背后隱含的是一個關于自然和知識之間的浪漫的、富有哲理的討論。這個討論的基調是輕松、積極并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
童話之于現(xiàn)實就猶如夢幻之于理智,因為真實就存在于藝術的形象特性中。諾瓦利斯認為,在不用消除童話精神的情況下引入任何一個理智,它就成為更高一級的童話。主人公夏青特明白了夢境的秘密。他在沁人心脾的芳香的熏風吹拂中安然睡去,只有夢境中他才可以被引導進入圣潔的神圣之地。正是這個夢境在經(jīng)驗的沖擊下消解了原初的自信,貌似矛盾的東西最后在童話的一片和諧中終結。于是,現(xiàn)實與夢幻世界在童話中緊密相連,如諾瓦利斯所說的那樣:“整個自然必須以神奇的方式與整個精神世界融合。”[3]455童話猶如夢境一樣只能求助于非邏輯和幻想的形象。但是問題在于,童話中虛假的夢境究竟占據(jù)了現(xiàn)實世界,即經(jīng)驗的自然世界多大的比例呢?諾瓦利斯認為,童話本身就像是一個夢中的圖像,是一切神奇物體和事件的總和。因為童話里的自然是一個“真正的無序世界——抽象的世界——夢幻的世界”[3]491。同時,它也是與整個真實世界(歷史)相對立的一個世界?,F(xiàn)實本身就是童話的基礎,或者更多的是:現(xiàn)實實際上就是詩,而詩正是真正意義上的童話創(chuàng)作。就是說,生活的真實性對于詩意的真實就像是詩意的真實對于童話的魔力。這樣,作為最高詩的童話就應該使人從現(xiàn)實中擺脫出來,從束縛中解放出來并且為一切可能性敞開大門。
童話這個奇幻而非理性的神奇世界被認為是浪漫主義“一個整體世界經(jīng)驗的核心”[7]。諾瓦利斯這樣來定義浪漫化:“對普通事務給予崇高的感覺,對日常生活給予神秘,將已知的賦予未知的尊嚴,給有限披上無限的外觀,這樣,我就將世界浪漫化了。”[3]384諾瓦利斯認為,人們只有在浪漫化的世界中才能找到原初的意義。因此,他賦予了童話一個和諧的氛圍和許多浪漫化元素。在諾瓦利斯看來,為了使人能夠感受自我與沉思自我,石頭、樹木和動物等就必須會言說。這些童話人物都生活在“一個充滿想象的、過渡的、與現(xiàn)實空間相對的、可轉換的世界中”[8]。童話里的語言相對而言也簡單易懂。諾瓦利斯試圖將民間童話樸實的語調運用到藝術童話的語言中去,即以簡單明了的圖像,樸實的語句來接近最簡單、最質樸的東西。如童話中對夏青特和洛森綠特的外貌描寫,以及童話中時間狀語的使用,如“很久以前”、“一直到夜幕降臨”、“有一次”、“一天”等都體現(xiàn)了作者試圖重建已經(jīng)逝去的天人合一的黃金時代的意圖。因此,我們便不難理解夏青特的話:“當我要回想以往那些時光時,種種更強大有力的念頭便會立即前來干預,平靜已離我而去,心和愛也隨之走了。我必須去找回他們。”[4]16但是,無論是經(jīng)過爬山涉水而來的不可預測的經(jīng)驗還是理智都無法挽回遠去的黃金時代,它僅僅是留存于童話中的圖像,它在夏青特的夢中被關照和欣賞。只有通過情感才能使渴慕的古老時代回歸。童話中夏青特和洛森綠特之間的愛是這種情感的升華。夢境與愛在人與自然的整體中達到統(tǒng)一。而這一切本身就意味著逝去的本初的黃金時代的重建。
童話講完后,小說筆鋒一轉便將讀者拉回現(xiàn)實中:學徒們聽完童話,他們內心極度的迷惘被一種積極的安慰所替代。學徒們相互擁抱,隨后便走了。遠方發(fā)出回響的廳堂明亮整潔,空無一人。在收藏在這些廳堂里以各種不同的順序羅列的千百種自然物當中,奇妙的談話以無數(shù)種類的語言繼續(xù)進行著。這時讀者才意識到,正是這些“聲音”導致了小說第一部分中學徒情緒上的迷惘,而這種迷惘在傾聽了童話過后戛然而止。由此,小說的第一部分《學徒》從主題和結構的層面滲透進入第二部分《自然》之中。緊隨童話之后,小說的結尾段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之間內在層面上的完美融合。人與自然及神性之間建立起一種親密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進一步又重建起無限與有限之間永恒的、超驗和詩意的和諧。這種融合被表述為兩個伴侶之間的統(tǒng)一。為了對第一、第二部分中談話者在整個談話中所思考的問題做一個總結,老師在反思中對自己的理論做了精彩的概括,即“真正的自然觀一般總是與簡潔的語言、直接的內涵和平實的本質分不開的。”[4]29總之,在《自然》部分所描述的主體——童話中,主人公的成長正是按照浪漫主義的三階段模式進行的:從原初的混沌一體,到分離和困惑乃至苦苦探索,最終達到在一個更高的水平的復歸和統(tǒng)一。
通過分析得出,《學徒》和《自然》兩個部分看似相互獨立,但二者存在對應和遞進關系?!蹲匀弧凡粌H是《學徒》的繼續(xù),從思想上而言,《自然》部分上升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思想與主題之間的相互依賴使兩個部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更重要的是,這兩部分都是由各自的三階段模式組成。更確切地說,無論是小說中的學徒還是童話中夏青特的成長歷程,都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三階段模式,即哲學的自然狀態(tài)(原初的統(tǒng)一)→反思(人與自然的分裂狀態(tài))→真正哲學上的完滿(更高意義上的統(tǒng)一)。它貌似沿著圓周運動,即從終點回到起點,卻又不是一個封閉的圓,而是更高的突破。小說影射的是整個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正如學者所評述,諾瓦利斯辯證地構思著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他把歷史設想為沿螺旋狀上升的運動,將復歸“黃金時代”作為歷史的終點,這不是第一階段的簡單復歸,而是一種更高水平上的復歸。[9]也可以說,諾瓦利斯通過浪漫化和詩意化將個體與整體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一個沿螺旋狀上升的運動,這是他的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的核心認識。
這條主線使得整部小說充滿強大的動力,它推動著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文本的活力來源于聽與說之間持續(xù)的相互影響,它制造出一種潛在的自我運動并且在文本中表現(xiàn)出一種連續(xù)性。聽的過程彌補了行動上的不足,以至于每個說話者同時也是聽眾,因為這里的經(jīng)驗和永恒的知識不是像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主人公那樣通過經(jīng)歷而獲得的,而是通過聽。因此,童話就被看作是純粹理論建議的實際例證。夏青特的遠行也意味著來自遠方,因此去往遠處陌生之地的運動在童話的結尾又回到了原地。這樣,童話中夏青特遠行的目的地和小說發(fā)生的地點,即塞斯,就重合了。選擇塞斯這個地方也不是偶然的,因為“古代的呼喚也將他們引向塞斯?!盵4]28對浪漫者而言,塞斯是一個古代與現(xiàn)代的結合點,它象征著自然與宗教的融合,并被看作是所有教派最后一個虔誠之地。在小說的結尾,學徒們漫步在伊西斯神廟。這正是童話中夏青特游歷的目的地,所找尋的東西也與整部小說的主旨一致。只是他們實現(xiàn)愿望的方式不同而已。在《自然》中,為了揭開隱藏在隱秘文字中自然的秘密,夏青特在夢境中找到了神廟。而在《學徒》中,學徒們則希望 “從前輩們收集在神廟的檔案中獲得重要信息”。[4]28可見二者是隱喻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梢姡Z瓦利斯的浪漫主義理想最終仍要通過宗教信仰來實行。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切絕對的感覺皆是宗教的?!盵10]
整部小說呈現(xiàn)出多層次的三階段式范式和結構,而其中的童話則以“最高的藝術和詩”的形式實現(xiàn)了從分裂到統(tǒng)一的征途。童話的穿插絕非是簡單的娛樂,它也是為了達到一種平衡,體現(xiàn)了從結構上與《學徒》部分以及小說其他部分的銜接和協(xié)調?!袄寺囆g童話的抽象和肢解意義在于創(chuàng)建自由世界,它所宣告的與其說是情感經(jīng)歷,毋寧說是認識,是精神進程。”[11]以我們今天的眼光重視諾瓦利斯的作品,這樣一部所謂“斷片”的自然小說以詩意與辯證的方式反映了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問題,以及哲學家和詩人對人類本性和理想生活方式的思索。
[1] 狄爾泰.體驗與詩[M]. 胡其鼎,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2] 馮至.自然與精神的類比——諾瓦利斯的氣質、稟賦和風格[J].外國文學評論,1993(1).
[3] Novalis. Novalis Werke[M]. München:Verlag C.H.Beck. 2001.
[4] 諾瓦利斯.塞斯的弟子們[C]//朱雁冰,譯.劉小楓.大革命與詩化小說——諾瓦利斯選集卷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5] Striedter, J. Die Komposition der Lehrlinge zu Sais[C]//.G.Schulz. Beitrag zu Werk und Persoenlichkeit Friedrich von Hardenbergs.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86.
[6] Kreuzer, I. Novalis’Die Lehrlinge zu Sais’ .Fragen zur Struktur,Gattung und immanenten Aesthetik [J]. Jahrbuch der deutschen Schillergesellschaft,1979 (23).
[7] Apel,F. Von der Nachahmung zur Imagination.Wandlungen der Poetik und der Literaturkritik. [C]//.Geschichte der Literatur(Bd.4).Berlin: Propylaeen Verlag. 1983.
[8] Thalmann,M.Das M?rchen und die Moderne.Zum Begriff der Surrealit?t im M?rchen der Moderne[M].Stuttgart:Kohlhammer.1966, S. 24.
[9] 加比托娃.德國浪漫哲學[M].王念寧,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10]諾瓦利斯.諾瓦利斯作品選集[M].林克,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11]馮亞林.尋求另外一種真實——評德國浪漫藝術童話超越現(xiàn)實的美學旨趣[J].外國文學評論,2004(1).
責任編輯:萬蓮姣
On Three Stage of Novalis in Die Lehrlinge zu Sais
CAO Xia
(1.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2.German Department ,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The idea of Novalis’ novel namedDieLehrlingezuSaiscomes from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hree phase model of Romantic. The apprentice and Hyazinthe’s growing up process both experience from original natural unified to divided situation. And then it develops to a higher sense of unified such a three-phase. This novel reflects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lluding to the novel process of Novalis romantic and poetic mea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of a along the spiral upward movement. Keywords:DieLehrlingezuSais;romantic; poetic;Fairy tale
2013-09-20
曹霞(1975-),女,重慶大足人,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專業(yè)博士生,主要從事德語文學研究。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優(yōu)秀青年項目“德國18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作基調”(項目編號:10B114)研究性成果。
I0-03;I106
A
1001-5981(2014)01-01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