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征
(湘潭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侵權責任法》視野下證明責任倒置的適用
王國征
(湘潭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009年《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后,共同危險行為、醫(yī)療侵權、物件侵權3種情形是否適用證明責任倒置?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證明責任對象單一因果關系,屬于減輕或免除其責任事由,因此,共同危險行為中不存在適用證明責任倒置問題。醫(yī)療侵權糾紛中,不能籠統(tǒng)地說《侵權責任法》第58條屬于對醫(yī)方過錯的證明責任倒置,但《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關于醫(yī)療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倒置的規(guī)定仍應適用。建筑物等設施倒塌、妨礙通行物、地下設施的物件侵權責任不適用證明責任倒置。
證明責任倒置;民事證據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
關于證明責任倒置,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的認識不盡相同。不過,一般是從證明責任分配一般規(guī)則即所謂“證明責任正置”的例外情形視角來理解證明責任倒置的;也就是說,將證明責任倒置作為證明責任分配一般規(guī)則的例外情形。有的將“誰主張,誰舉證”作為證明責任分配一般規(guī)則,有的將法律要件分類說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規(guī)則,還有的同時將“誰主張,誰舉證”和法律要件分類說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對證明責任分配一般規(guī)則的理解不同,對證明責任倒置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同。但就侵權糾紛而言,所謂證明責任正置,是指在侵權糾紛中由權利人對加害行為、損害事實、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因果關系、加害人過錯等侵權責任四個構成要件事實存在承擔證明責任;對減輕或者免除責任事由,由加害人對其存在承擔證明責任。與證明責任正置相對應的證明責任倒置是指由加害人對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事實中一個或者一個以上不存在所承擔的證明責任。證明責任倒置與侵權歸責原則的關系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將加害人過錯排除在證明責任對象之外,不存在證明責任倒置問題;一般過錯責任原則,是由權利人承擔加害人存在過錯的證明責任,亦不存在證明責任倒置問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由加害人承擔自己不存在過錯的證明責任,屬于證明責任倒置。
我國目前比較集中地規(guī)定證明責任倒置的法律條文是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不過,對于《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所規(guī)定的8種情形是否均屬于證明責任倒置存在不同看法。2009年12月26日通過、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涉及上述8種情形中的6種,其中有的作了與《民事證據規(guī)定》相同的規(guī)定,有的作了不同的規(guī)定,有的是規(guī)定不明確。在《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后,某些情形是否屬于證明責任倒置,仍然是明顯的:其一,明顯屬于證明責任倒置的情形:因新產品制造方法發(fā)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承擔證明責任(《侵權責任法》未涉及);因環(huán)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對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證明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6條)。其二,明顯不屬于證明責任倒置的情形:高度危險作業(yè)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證明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0條);環(huán)境侵權訴訟中由加害人對法律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證明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6條);飼養(yǎng)動物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證明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8條);產品責任侵權訴訟中,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證明責任(《侵權責任法》未涉及)。這4種情形屬于加害人對減輕或者免除責任事由所承擔的證明責任,屬于證明責任正置。無論是明顯屬于證明責任倒置的情形還是明顯屬于證明責任正置的情形,均無需討論。下面,本文以《侵權責任法》為視野,就共同危險行為、醫(yī)療侵權、物件侵權3種情形是否屬于證明責任倒置分別進行探討。
共同危險行為,最先見于《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7)項。關于共同危險行為證明責任倒置涉及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共同危險行為中共同危險行為人所承擔的因果關系證明責任的具體內容。在共同危險行為中,對于部分行為人能否通過證明其不可能是侵權人或者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來免除責任,學術界歷來都有兩種主張:一種是肯定說或贊成說,認為只要數(shù)人中有人能夠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就可以免責,而不需要證明誰是真正的加害人。另一種是否定說或反對說,認為即便數(shù)人中的某人能夠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也不能免責,若要免責尚需進一步證明誰是真正的加害人。[1]524對于這一問題,《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7)項規(guī)定:“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4條也有類似規(guī)定。可見兩個司法解釋采肯定說。而《侵權責任法》第10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shù)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睋Q言之,只有在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形下,其他行為人才可以免除責任。[2]52也就是說,依《侵權責任法》第10條,即使行為人完成了自己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若仍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行為人仍然不能免除責任;行為人所承擔的證明責任不僅包括自己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而且還包括指明具體的侵權人。顯然,《侵權責任法》采否定說。
其二,共同危險行為中共同危險行為人對因果關系所承擔的證明責任是否屬于證明責任倒置?目前我國學界一般認為,共同危險行為人對因果關系所承擔的證明責任屬于證明責任倒置。筆者對此持不同看法。共同危險行為作為侵權責任的一種,與其他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一樣,都需要因果關系的存在,即具有危險性的共同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缺乏這種因果關系就構不成共同危險行為;[3]101不過,作為共同危險行為構成要件的因果關系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原因共同危險行為是作為整體來看待的,損害后果是共同危險行為作為一個整體原因所導致的,而不考慮其中某一行為人的個別行為對損害有無因果關系。[4]53對于共同危險行為構成要件的因果關系,理論上稱之為擇一的因果關系或替代的因果關系或不確定的因果關系。[5]185,[6]145對于作為共同危險行為構成要件的擇一的因果關系,應由權利人承擔其存在的證明責任。雖然權利人不必舉證證明具體哪一行為人實施的危險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權利人必須舉證證明損害是由共同危險行為造成的。[1]531如,甲、乙、丙同時向丁投擲石塊,丁被其中的一塊石頭擊中受傷;對此,要成立共同危險行為,丁要就其受傷與被石塊擊中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證明責任。而共同危險行為中,某一行為人的危險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作為行為人免責事由的,[1]523,[4]53,[5]261,[6]190,[7]113這種因果關系屬于單一因果關系(一行為直接導致一后果的產生)。[8]99-100在共同危險行為中,作為構成要件事實之一的因果關系(即擇一的因果關系),仍然是由權利人對其存在承擔證明責任;某一共同危險行為人其所承擔的證明責任,無論是自己的危險行為與損害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還是另一行為人的危險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二者均屬于單一因果關系),都是作為其免責事由。因此,在共同危險行為中,是不存在證明責任倒置的。
在《民事證據規(guī)定》之前,醫(yī)療侵權責任屬于一般侵權責任,[9]69患者要對醫(yī)療侵權責任的全部要件事實存在承擔證明責任。《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8)項規(guī)定:“因醫(y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yī)療機構就醫(y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y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奔瘁t(yī)療侵權訴訟中,由醫(yī)療機構就醫(y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醫(yī)療機構不存在過錯承擔證明責任,即證明責任倒置,有學者稱之為醫(yī)療侵權訴訟中證明責任的雙重倒置。[10]92
《侵權責任法》對醫(yī)療侵權證明責任作了不同于《民事證據規(guī)定》的規(guī)定。其中,就侵權責任性質而言,《侵權責任法》將醫(yī)療侵權責任區(qū)分為一般醫(yī)療侵權責任和醫(yī)療產品責任(本文未作特別說明,所說的醫(yī)療侵權責任不包括醫(yī)療產品責任)?!肚謾嘭熑畏ā返?9條規(guī)定了醫(yī)療產品責任。一般認為,患者向醫(yī)療機構主張醫(yī)療產品責任時醫(y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1]386,[3]445,[4]239因此,對于醫(yī)療產品責任糾紛來說,不存在證明責任倒置問題。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54條,醫(yī)療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據此,醫(yī)療侵權糾紛中,一般情況下是由患者承擔醫(yī)方存在過錯的證明責任;這與《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8)項規(guī)定的由醫(yī)方承擔自己不存在過錯的證明責任相比,顯然是不同的?!肚謾嘭熑畏ā返?4條對《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8)修改的理由是,醫(yī)療侵權糾紛若一律由醫(yī)方承擔自己不存在過錯的證明責任,將助長保守醫(yī)療,不利于醫(yī)學科學的進步;至于患者和醫(yī)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應當通過信息交流和信息公開等辦法解決。[2]272對此,有學者指出,《侵權責任法》第54條加大了患者的證明責任,實現(xiàn)了醫(yī)患關系中利益平衡的“微調”。[4]235
另一個涉及醫(yī)方過錯證明責任的條文是《侵權責任法》第58條,該條規(guī)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yī)療機構有過錯:(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guī)范的規(guī)定;(2)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3)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睂Υ耍瑢W者一般認為是過錯推定,[2]248,[11]15亦即是由醫(yī)方承擔自己沒有過錯的證明責任。筆者認為,就第(1)種情形而言,要求患者提出證據證明醫(yī)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guī)范的規(guī)定,這對患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再者,患者能夠提出證據證明醫(yī)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guī)范的規(guī)定,這種情形屬于患者完成證明醫(yī)方存在過錯的證明責任,不應屬于推定醫(yī)方存在過錯。對于第(2)種和第(3)種情形,也不能簡單地說是過錯推定問題,準確地講這兩種情形屬于證明妨害。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的若干規(guī)定》第30條規(guī)定:“有證據證明持有證據的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薄睹袷伦C據規(guī)定》第75條對此加以重申??梢?,我國對證明責任妨害的法律后果,采取的是利用推定實行證明責任倒置。[9]471顯然,《侵權責任法》第58條(2)種和第(3)種情形,屬于證明妨害;也可以說是因證明妨害引起的證明責任倒置。因此,對《侵權責任法》第58條,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過錯推定,即對醫(yī)方過錯的證明責任倒置。
關于醫(y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2008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二次審議稿)*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1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中的第八編“侵權責任法”被稱為《侵權責任法(草案)》(一次審議稿),其中并未對醫(yī)療侵權作出特別規(guī)定。第59條規(guī)定:“患者的損害可能是由醫(y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造成的,除醫(yī)務人員提供相反證據外,推定該診療行為與患者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痹撘?guī)定與《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8)項的規(guī)定相同。200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三次審議稿)刪除了該規(guī)定,理由是:有人提出,造成醫(yī)療損害的原因較為復雜,不少情況下由醫(yī)務人員承擔證明責任也有困難;還有人提出,因果關系證明規(guī)則可以由民事訴訟法的證據制度解決,《侵權責任法》可以不作出規(guī)定。基于這些意見,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刪去了該規(guī)定。[12]15對此,有學者認為,《侵權責任法》擯棄其草案設立的因果關系規(guī)定制度,顯然是一種立法倒退。[13]90
《侵權責任法》對醫(yī)療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未作規(guī)定,在理論上,有學者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得出由患者對醫(y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證明責任的結論。[14]23也有學者認為,因《侵權責任法》對醫(yī)療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沒有給予新的規(guī)定,因此仍適用《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中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倒置的規(guī)定。[15]137實踐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不盡相同。例如,2010年7月起實施的《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yī)療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條規(guī)定,患者一方起訴醫(yī)療機構承擔侵權責任,醫(yī)療機構認為其醫(y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應提供相應證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yī)療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http://www.doc88.com/p-403540303848.html,訪問日期:2012年7月12日。顯然,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導意見仍然采取《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規(guī)定,即對醫(yī)療侵權因果關系實行證明責任倒置,由醫(yī)方承擔醫(y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2011年8月《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yī)療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9條第1款規(guī)定也有類似規(guī)定。*《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yī)療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http://wenku.baidu.com/view/96c26184e53a580216fcfee0.html,訪問日期:2012年7月12日。相反,2010年1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y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第8條規(guī)定,對于醫(yī)療產品損害以外的醫(y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患者一方認為醫(y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應當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y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http://www.doc88.com/p-11785608817.html,訪問日期:2012年7月12日。顯然,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指導意見關于醫(yī)療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問題的規(guī)定,不同于《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規(guī)定。
這個問題涉及到法律適用規(guī)則。在法律適用中,存在著上位法優(yōu)先于下位法的規(guī)則。按照這一規(guī)則,法律應當優(yōu)先于司法解釋。在我國《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在侵權法方面存在大量司法解釋。若《侵權責任法》中的相關規(guī)則與司法解釋不同,應當優(yōu)先適用《侵權責任法》;只有在《侵權責任法》中沒有規(guī)定,或者司法解釋中的規(guī)定與《侵權責任法》不相沖突時,才能適用司法解釋。[1]144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未規(guī)定醫(yī)療侵權因果關系的推定,與《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規(guī)定相比,顯然是不利于患者的,與各國減輕甚至免除患者對因果關系證明責任的做法相悖。不過既然刪去該規(guī)定的理由之一是因果關系證明規(guī)則可以由民事訴訟法的證據制度解決,那么《侵權責任法》生效后《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規(guī)定仍然可得到適用。
物件侵權責任,也稱物件損害責任,是指物件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其他主體對其管領的物件致人損害承擔的侵權責任。[4]331物件侵權責任中的“物件”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并不是所有的物都能成為物件損害責任中的物件。從比較法的視野來看,各國對直接致人損害的物之規(guī)定并不完全相同。[16]384
關于物件侵權證明責任倒置問題,主要是物件侵權責任中物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過錯是否實行證明責任倒置。當然,這一問題的前提條件是物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過錯屬于證明責任對象。從侵權責任歸責原則角度說,也就是物件侵權責任是否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在我國,由于在不同階段對物件侵權責任中的物件范圍認識不同,因而關于物件侵權證明責任倒置的規(guī)定也不盡相同。
《民法通則》第126條規(guī)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fā)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薄睹袷伦C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4)項規(guī)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fā)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可見,兩個司法解釋僅僅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二者均屬于證明責任倒置。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6條第1款規(guī)定:“下列情形,適用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guī)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1)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2)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3)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痹撍痉ń忉尡M管明確將物件侵權責任中的物件擴大到構筑物、堆放物、林木,但其均仍然適用證明責任倒置。
《侵權責任法》與之前有關規(guī)定相比,不僅明確增加的物件有建筑物不明拋墜物、妨礙通行物、地下設施,而且某些情形是否仍然適用證明責任倒置,也不甚明確。
(一)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的侵權證明責任倒置問題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86條之規(guī)定:“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后,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因其他責任人的原因,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其他責任人承擔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之前,我國對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侵權的情形中倒塌與脫落、墜落是規(guī)定在一個法律條文中;而《侵權責任法》將其分開,對倒塌情形的侵權責任單獨加以規(guī)定。
關于我國建筑物等設施倒塌侵權責任是否適用證明責任倒置,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建筑物等設施倒塌侵權責任為無過錯責任;[16]386,[17]9,[18]574第二種觀點認為,建筑物等設施侵權責任適用一般過錯責任;[4]336第三種觀點認為,建筑物等設施侵權責任為過錯推定責任。[1]652,[3]574,[6]234也就是說,只有第三種觀點承認對建筑物等設施倒塌侵權責任適用證明責任倒置。
筆者認為,對建筑物等設施倒塌侵權責任是否適用證明責任倒置,可以用法意解釋*法意解釋,又稱立法解釋,或沿革解釋,或歷史解釋,是指探求立法者或準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時所作價值判斷,及其所欲實現(xiàn)的目的,以推知立法者的意思。立法史及立法過程中的有關資料,如一切草案、審議記錄、立法理由等,均為法意解釋的主要依據。參見梁慧星:《論法律解釋方法》,載《比較法研究》1993年第1期,第50頁。的法律解釋方法加以解釋。從《侵權責任法》第86條的立法背景情況來看,該法律條文是2009年12月《侵權責任法(草案)》(四次審議稿)增加的,增加該條文的原因是,建筑物等設施倒塌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對此應當作出比建筑物等設施脫落、墜落更為嚴格的責任。[12]19而依《民法通則》第126條、《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4條第1款第(4)項和《侵權責任法》第85條,建筑物等設施脫落、墜落侵權責任為過錯推定責任,亦即適用證明責任倒置,比過錯推定責任更嚴格的責任只能是無過錯責任。因此,建筑物等設施倒塌侵權責任為無過錯責任,不存在適用證明責任倒置問題。
(二)建筑物不明拋墜物侵權證明責任倒置問題
《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贝思唇ㄖ锊幻鲯亯嬑锴謾嘭熑我?guī)定。
對于《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guī)定的建筑物不明拋墜物侵權責任的性質,同樣存在不同看法:過錯推定責任說;[10]8公平責任說;[5]525主要采用公平責任,例外情況下適用過錯推定責任。[1]673
筆者認為,既然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的是補償責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侵權責任,因而將其解釋為公平責任比較適宜。不過,從加害行為的證明責任角度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guī)定的是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自己沒有實施加害行為的證明責任,即自己不是侵權人的證明責任,屬于證明責任倒置。
(三)妨礙通行物侵權證明責任倒置問題
《侵權責任法》第89條規(guī)定:“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傾倒、遺撒妨礙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即妨礙通行物侵權責任規(guī)定。
關于妨害通行物侵權責任的性質,也存在不同觀點:無過錯責任說;[16]386過錯推定責任說;[3]593過錯責任說;依責任主體不同分別適用過錯推定責任或過錯責任說。[1]693-694
筆者認為,從文義解釋方法來看,《侵權責任法》第89條規(guī)定的妨礙通行物侵權責任屬于無過錯責任,亦即不存在適用證明責任倒置問題。
(四)地下設施侵權證明責任倒置問題
《侵權責任法》第91條第1款規(guī)定:“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為地下設施侵權責任規(guī)定。該規(guī)定來源于《民法通則》第125條?!睹穹ㄍ▌t》第125條規(guī)定:“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迸c《民法通則》第125條相比,《侵權責任法》第91條第1款在內容上并無本質不同。不過,對于《民法通則》第125條規(guī)定地下設施侵權責任,其在性質是否屬于物件侵權責任存在爭議,[19]585,[20]519而《侵權責任法》則明確地將其列入物件侵權責任。
從證明責任角度看,原來我國學者對《民法通則》第125條就存在爭議:無過錯責任說、[21]360,[22]472過錯責任說、[20]519過錯推定責任說。[23]463,[24]108《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并沒有消除該爭議。對《侵權責任法》第91條第1款所規(guī)定地下設施侵權責任的性質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有過錯責任說、[16]386無過錯責任說[17]9,[25]226和過錯推定責任說。[3]597,[4]347,[19]711只有在過錯推定責任下,才適用證明責任倒置。
《侵權責任法》第91條第2款規(guī)定:“窨井等地下設施造成他人損害,管理人不能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顯然,窨井等地下設施侵權責任為過錯推定責任。筆者認為,若地下設施侵權責任也為過錯推定責任,該法律條文就沒有必要分為兩款分別規(guī)定。因而,從體系解釋方法來看,地下設施侵權責任不應為過錯推定責任;且從第91條第1款的用語文義來看,也難以發(fā)現(xiàn)其為過錯責任。因此,地下設施侵權責任應為無過錯責任,只要地下設施造成他人損害且施工人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采取安全措施,施工人就應承擔侵權責任,而不考慮施工人是否有過錯。也就是說,對地下設施侵權責任不適用證明責任倒置。
以上,筆者就我國《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后證明責任倒置適用的幾種情形談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不當及錯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1]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程嘯.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周友軍.侵權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楊震.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8]唐德華.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條文釋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9]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0]李浩.舉證責任倒置:學理分析與問題研究[J].法商研究,2003(4).
[11]郭明瑞.《侵權責任法》關于醫(yī)療損害責任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社會公正[J].法學論壇,2010(2).
[1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侵權責任法立法背景與觀點全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3]常紀文.醫(yī)療損害糾紛處理的若干法律問題——兼論《侵權責任法》的不足及其發(fā)展[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2).
[14]廖煥國.論醫(yī)療過錯的認定——以醫(yī)療損害侵權責任的理解與適用為視點[J].政治與法律,2010(5).
[15]葉名怡.醫(yī)療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J].中外法學,2012(1).
[16]江平,費安玲.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7]梁慧星.中國侵權責任法解說[J].北方法學,2011(1).
[18]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19]佟柔.中國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20]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21]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2]房紹坤等.民商法原理(三)[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3]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4]楊立新.民法判解研究與適用(第三集)[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
[25]王成.侵權責任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饒娣清
Application of Reversed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in the Provision ofTortLaw
WANG Guo-zheng
(Faculty of Law,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The issue of this essay is whether the rules of reversed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are applicable in co-torts, medical torts and torts by obstacles. The burden on co-tortfeesor to prove single causal relationship is a kind of partial defense or excuse.In addition, reversed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is not applicable in co-torts. In medical torts, section 58 ofTortLawdoes not generally allocate the burden on the medical service provides. AfterTortLawbecame effective, section 4 ofRuleofCivilEvidencestill applies in medical disputes. Reversed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is not applicable in disputes of building collapses, obstacles to road and underground facilities. Keywords:reversed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RuleofCivilEvidence;TortLaw
2013-11-15
王國征(1965-),男,河南原陽縣人,法學博士,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3FFX029)與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侵權法中證明責任價值取向研究”(09BFXJ11)階段性成果。
DF72
A
1001-5981(2014)01-0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