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松,萬志軍,張 源,朱成坦
(中國礦業(yè)大學礦業(yè)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新安煤礦1207工作面回采巷道埋深在720~1 100m之間,位于安口~新窯向斜的軸部附近,小構造相對較發(fā)育,頂底板主要由泥巖、砂質泥巖組成,抗壓強度極低,直接頂厚度不穩(wěn)定,有“草帽滑”現(xiàn)象,裂隙發(fā)育,破碎易冒(表1)。
表1 1207工作面回采巷道煤層與頂底板巖層力學參數
1206掘進工作面巷道圍巖頂底板最大變形量1250mm;兩幫最大變形量850mm。1207工作面回采巷道埋深更大,應該有更大變形量,推測1207掘進工作面巷道頂底板最大變形量在1500mm以上,兩幫最大變形量1000mm以上。
巖性極軟弱:通過對新安煤礦回采巷道頂底板巖石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及力學參數測定得知:巖石中含有較多的高嶺石、伊利石、石英,有部分菱鐵礦,及少量長石、方解石、白云石、伊蒙混層等礦物,圍巖泥化、砂化現(xiàn)象非常嚴重。
圍巖應力水平高。①巷道埋深大:新安煤礦1207工作面回采巷道埋深900m左右,巷道上覆巖層的靜水壓力約為23.5MPa。隨著開采深度增加,應力的增大,軟巖大變形特征將愈加明顯。②構造應力大新安煤礦1207工作面回采巷道位于安口—新窯向斜軸部附近,存在較大的構造應力,且巷道與主要構造應力夾角為40°左右。根據水平應力理論當巷道軸向與構造應力的夾角小于25°30°時,對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影響較??;夾角大于25°30°時,對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影響較大。
根據已有的工程實踐,結合1207工作面具體地質條件,提出四種支護方案。四種方案護表構件均為:鋼帶采用直徑12mm,Q235-AF(A3)型圓鋼焊制,規(guī)格為長4.16m、3.36m、2.56m。
方案一錨桿支護。①巷道斷面:斷面為拱形,凈斷面尺寸:寬×高=5.0m×3.0m,巷道沿煤層底板掘進。②頂幫支護:巷道頂板:選用9根Φ22×2500mm的左旋高性能螺紋鋼錨桿(可實現(xiàn)連續(xù)一體化安裝)。頂板錨桿間距為800mm,垂直頂板布置,如圖1所示。兩幫:各選用2根Φ22×2200mm的普通螺紋鋼錨桿。幫錨桿間距如圖1所示,幫中部1根錨桿垂直煤幫布置,底角錨桿布置角度為30°。③錨固方式:錨桿采用端部錨固方式。④錨桿排距:初步確定錨桿排距為800mm。菱形網:菱形金屬網不僅可以維護錨桿之間的圍巖,防止破碎巖塊垮落,而且它緊貼在巷道表面,能夠提供一定的支護力,將錨桿之間巖層的載荷傳遞給錨桿,形成整體支護系統(tǒng),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巷道表面巖層的受力狀況。10#鐵絲編織,規(guī)格為寬×長=1000mm×6000mm和寬×長=1000mm×3000mm兩種。木托板:長×寬×厚=400mm×200mm×50mm的新木料,必須使用優(yōu)質濕柳木加工而成。金屬網:Φ6.5mm、規(guī)格為長×寬=2000mm×900mm。
方案二錨桿錨索聯(lián)合支護。①頂幫支護:巷道頂板:選用9根Φ18.9×4000mm的單根鋼絞線預應力錨索。頂板錨索間距為800mm,如圖2所示。兩幫:各選用2根Φ22×2200mm的普通螺紋鋼錨桿。幫錨桿間距如圖2所示,幫中部1根錨桿垂直煤幫布置,底角錨桿布置角度為30°。②錨固方式:錨桿(索)采用端部錨固方式。③錨桿(索)排距:初步確定錨桿(索)排距為800mm。
圖1 方案一錨桿支護方案示意圖
圖2 方案二短錨索支護方案示意圖
方案三錨桿錨索聯(lián)合支護。①頂幫支護。巷道頂板:選用6根Φ22×2500mm的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可實現(xiàn)連續(xù)一體化安裝)和3根Φ18.9×8000mm的單根鋼絞線預應力錨索。頂板錨桿間距為800mm,錨桿垂直頂板布置,錨索間距1600mm,布置方式如圖3所示。兩幫:各選用2根Φ22×2200mm的普通螺紋鋼錨桿。幫錨桿間距如圖3所示,幫中部1根錨桿垂直煤幫布置,底角錨桿布置角度為30°。②錨固方式錨桿(索)均采用端部錨固方式。③錨桿(索)排距:初步確定錨桿排距為800mm,錨索排距為1600mm。
圖3 方案三錨桿錨索聯(lián)合支護方案示意
方案四長短錨索聯(lián)合支護:①頂幫支護。巷道頂板:選用6根Φ18.9×4000mm的根鋼絞線預應力錨索(可實現(xiàn)連續(xù)一體化安裝)和3根Φ18.9×8000mm的單根鋼絞線預應力錨索,錨索布置中采用“兩短一長”的布置方案,即打兩排短錨索,再打一排長錨索,在長錨索中間貫穿布置短錨索。頂板短錨索間距為800mm,垂直頂板布置,長錨索間距1600mm,布置方式如圖4所示。兩幫:各選用1根Φ18.9×4000mm的根鋼絞線預應力錨索和1根Φ22×2200mm的普通螺紋鋼錨桿,幫中部1根錨索垂直煤幫布置,底角錨桿布置角度為30°,如圖4所示。②錨固方式:錨索均采用端部錨固方式。③錨索排距:初步確定短錨索排距為800mm,長錨索排距為1600mm。
圖4 方案四長短錨索聯(lián)合支護示意圖
選取巷道走向中軸線為研究對象,建立三維力學模型。
模型尺寸為100m×100m×61m。
邊界條件:模型X、Y方向速度固定,Z方向速度自由,模型底部位移固定,頂部受均被載荷,為自由邊界,模型兩側各留40m以消除邊界效應。
破壞準則:摩爾庫倫屈服準則。
根據前述提出的四種支護方案,模擬不同支護條件下巷道變形情況,用以選擇合理的支護方式。
四種支護方式得到的巷道變形結果如圖5~12所示。
1)通過圖5、圖6可知,方案一產生的巷道最大頂底板移近量為2530mm,兩幫移近量為950mm,巷道變形較為劇烈,基本無法使用。表明單純的錨桿支護完全不能滿足要求。
2)通過圖7、圖8可知,方案二產生的巷道最大頂底板移近量為1625.8mm,兩幫移近量為526mm,巷道變形較方案一有所改善,但仍舊較為劇烈。由于方案二中錨固范圍較方案一大,因此對圍巖加固作用較方案一明顯,對巷道變形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該作用尚不滿足生產要求。
圖5 錨桿支護垂向位移場圖
圖6 錨桿支護水平位移場
圖7 短錨索支護垂向位移場圖
圖8 短錨索支護水平位移場
圖9 錨桿錨索聯(lián)合支護垂向位移場圖
圖10 錨桿錨索聯(lián)合支護水平位移場
圖11 長短錨索聯(lián)合支護垂向位移場圖
3)通過圖9、圖10可知,采用方案三巷道產生的最大頂底板移近量為838mm,兩幫移近量為247mm。方案三與方案一相比頂板下沉有明顯改善,兩幫移近量也相對減小,說明8m長錨索發(fā)揮了顯著的懸吊作用,將巷道直接頂懸吊在老頂上,減小了巷道兩幫所受的頂板載荷。結果表明長錨索一方面發(fā)揮懸吊作用,對兩幫受力有一定改善;另一方面將直接頂與老頂巖層組成組合梁,增大了整體的抗變形能力,使頂板下沉顯著減小。
圖12 長短錨索聯(lián)合支護水平位移場
方案三與方案二相比兩幫移近量有所增加。原因在于方案三兩幫采用2500mm長的錨桿支護,比方案二中采用的4000mm錨索錨固范圍小,且錨桿由于較短無法將直接頂懸吊在基本頂上,所以變形相應增大,表明4000mm的錨索對圍巖控制效果比錨桿更為明顯。
4)通過圖11、圖12可知,采用方案四巷道產生的最大頂底板移近量為453mm,兩幫移近量為127mm,巷道變形得到明顯改善,表明采用4000mm錨索和8000mm長錨索聯(lián)合支護大大增加了錨固區(qū)范圍,錨索懸吊作用明顯,極大改善了錨固區(qū)范圍內圍巖受力狀態(tài),有效控制了圍巖變形,滿足安全生產的要求。
因此,最終確定選擇方案四。
根據1207工作面回采巷道鉆孔的布置及實測結果,對觀測結果進行分析。
圖13給出了距孔口不同的距離的頂板變化情況:在距離孔口最近處,直接頂雖是砂質泥巖,易破碎,下方有金屬菱形網支撐,在30cm處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破碎,隨著孔距的加深,頂板破壞較為明顯,直接頂的厚度約為120cm,在80cm和130cm處均出現(xiàn)了明顯的裂隙,在此處出現(xiàn)了離層,老頂為中粒砂巖,在150cm和193cm處也出現(xiàn)了明顯的裂隙,由于1207工作面回采巷道處于向斜構造帶中,且鉆孔附近有小型斷層,導致了老頂的底部裂隙的出現(xiàn)。在鉆孔深度為251cm以上時,未出現(xiàn)任何裂隙,說明此支護方案起到了較好的支護效果。
圖14中所示的鉆孔變化情況與圖5的變化情況基本相同。
圖13 1207軌道巷掘進50m處頂板鉆孔探測圖
圖14 1207軌道巷掘進100m處頂板鉆孔探測圖
1)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四種巷道支護方案,通過數值模擬方法,對各種支護方案的支護效果作出預計。
2)采用數值模擬計算方法,對四種巷道支護方案進行模擬,根據模擬結果對比分析,方案四的頂底板、左右兩幫的變形量最小,確定為最佳的巷道支護方案。
3)通過對回采巷道頂板鉆孔的實測,觀測巷道頂板直接頂及老頂的裂隙情況,根據觀測結果,說明全斷面長短錨索“兩短一長”耦合支護技術有效地控制了頂板的離層及老頂的破壞,此種支護方案下可以有效地控制頂板的穩(wěn)定。
[1] 何滿潮.深部開采工程巖石力學的現(xiàn)狀及其展望[C].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編.第八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A].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88-94.
[2] 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
[3] 何滿潮,景海河,孫曉明.軟巖工程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4] 李新元,陳培華,王吳宜.極松軟頂板工作面礦山壓力活動規(guī)律[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2004(4):4-7.
[5] 劉渝,李劍鋒,鞏利斌.深部復合極軟巖綜采面礦壓顯現(xiàn)特征[J].煤炭技術,2012(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