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廷峰
1月11日,著名書法家王冬齡在世界四大頂級藝術殿堂之一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氣呵成書寫下巨幅中國狂草書法“道法自然”四字。這是繼著名作曲家譚盾攜中國昆曲《牡丹亭》登場大都會博物館后,中國水墨首次大規(guī)模亮相國際舞臺。
然而當這一消息傳回國內,輿論卻與之前對譚盾一致褒獎不同,圈內圈外齊聲指責王冬齡的表演實為嘩眾取寵地迎合歐美的獵奇心理,類同于老北京天橋下的“中國式雜?!薄R粫r間,各種口誅筆伐蜂擁而至,痛斥王冬齡將國人的臉面丟到了大洋彼岸。
與王冬齡的書法表演頗受外國人追捧相比,國人大潑臟水,以“中國式雜耍”詆毀之,委實令人驚詫。
分析這些言論和動機發(fā)現(xiàn),有些人實際上是“酸葡萄心理”,自己沒有能力成為既得利益的受惠者,所以“羨慕嫉妒恨”。很多人不苦練本領奮起趕超,往往簡單粗暴地劃分敵我,進行毫無意義的“階級斗爭”,雖然不能達到“損人利己”的現(xiàn)實受益,但是可以讓對方惡心、不舒服。
而有些批評者對于新生事物持有潛意識的抵觸,一旦發(fā)現(xiàn)這類出離了傳統(tǒng)保守低調的價值規(guī)范之“惡行”,不論是非,不講緣由,通通杖殺。
但說起“雜?!?,其實是批評者對王冬齡技能水平的變相認可。且不論自古以來,只有技高一籌的人才能經(jīng)得起觀眾的真心認可,也只有本領過硬的人才敢以雜耍作為生計。較之體制內吃皇糧的同行,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與精力投入創(chuàng)作,以滿足觀眾不斷升級的審美要求,只有不斷地精進技能,才能讓觀眾心甘情愿為此買單。被鄙視的“江湖雜?!睂嶋H上更顯本事和生命力。
王冬齡本非野路子出身,其師學淵源,傳統(tǒng)書法功底正統(tǒng)深厚。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書法大家林散之、陸維釗、沙孟海的得意弟子,王冬齡是嚴格恪守傳統(tǒng)書法訓練走到今天的。
但單純重復筆墨游戲的書寫,是王冬齡所不愿面對的未來。他意識到,必須在拾古人牙慧之外,對中國書法進行一場顛覆性的當代意識轉換,這就是后來其創(chuàng)作傾向逐漸偏離傳統(tǒng)書法的重要原因。王冬齡的創(chuàng)作,是中國當代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聯(lián)姻體。
一直以來,中國水墨作為民族文化之精髓,在世界級藝術大展和博覽會一度缺席。如今,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和中外文化的頻繁交流,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視線開始關注中國水墨藝術,王冬齡作為中國當代水墨的先鋒代表,其水墨作品《守白》作為本次大展的海報,其書法表演大受外籍友人褒揚,這至少說明王冬齡對于中國書法藝術的大膽嘗試是有價值的。
誠然,任何新生事物的萌芽伊始,都會遭受質疑與拷問,但是作為同胞,這種質疑與拷問理應立根于專業(yè)的學術基礎,對討論對象的未來發(fā)展具有建設性的糾正或引導意義,而不是一味地眾口鑠金、中傷仇視。
王冬齡將這樣的中國“雜?!睅нM紐約大都會,用書寫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形式力度,從大洋彼岸為國內送來了一股暖風,本已彰顯出中國文化人的強大自信,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次勝利。
“雜?!辈粊G臉,丟臉的是我們沒有能力玩“雜?!?,反來唾罵“雜?!眮G咱的臉。中國向來不乏高手,但別把他們扼殺在人言可畏的風聲中。
(作者系太和空間董事長、《藝術收藏》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