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
睡覺關掉手機肯定是個好習慣,優(yōu)點多多,比如防輻射、防騷擾、能讓自己安靜地躺在床上“吾日三省吾身”。和吃健康食品對身體好一樣,大家都知道,可又有多少人會認真執(zhí)行呢?
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盡管沒有高下之分,滿可以不在乎這樣的小事。但是當你坐在朋友的沙發(fā)上抖腿,朋友趴在地板上撿你從身上抖下來的頭發(fā)、衣服外套的瑣屑時,你會不會有那么一瞬間覺得自己進化得不夠好?
相比入睡前鄭重其事關掉手機的人們,那些一直拿著手機刷微博微信,直到入睡手機還抓在手里,敞開身體,管它有沒有輻射之箭嗖嗖嗖刺入大腦鉆進皮膚,有時整張臉就貼著手機入睡以至臉龐第二天印上深刻的長方形,是不是會覺得前者更有態(tài)度,更有自制力,更像干大事的?所有正確的好習慣都因其自律而顯出枯燥的一面,所以堅持枯燥而“政治”正確的人們,總是格外值得人尊敬。他們的定力,他們對生活牢固的信念,使他們在關機以后名符其實的獨處中,也能保持內心的泰然。
對于我這樣沒有睡前關機習慣的人,很可能只是因為不愿意墜入關機以后造成與世隔絕的惶恐中,就像被鎖在了電梯里,上天入地都無門。倒不是說喜歡半夜里電話打進來,也不一定是在專等某個特定人的問候,可是“暢通”給人心理的安慰,就好比有人對你保證電梯絕不會有出故障的可能,任何時候只要一按按鈕,就能走出去。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安心待在電梯里。
我們對“暢通”的需要,或許遠遠大過愿意承認的程度。深夜,手機響了,一看陌生的號碼,根本沒有接聽的興趣,不管是騙話費的,或真是多年前的老同學。若是親戚朋友有事要說,也很可能因為他們在這個點打進來而心生惱恨,毫無狀態(tài),三五兩句應付完。其實也知道,完全可以關機,把這一切影響心情的來電都關在手機外。但現(xiàn)代人有時就是這么奇怪,寧愿被打擾被煩惱,也不能忍受當有事發(fā)生時,自己被排除在外,甚至不是首先知道。更何況,萬一有重要的事呢?電影、電視劇的諸多橋段中,很多戲劇性的故事都發(fā)生在半夜,睡得迷迷糊糊,手機響,從被窩伸出手來,下意識地在床頭小桌上一通亂摸,朦朦朧朧一聲“喂”,靜止幾十秒,接下來立刻就會頭腦清醒,從床上彈起。
希望不錯過任何一個電話,即使你只是眼睜睜看著手機響,或者摁掉,至少知道電話是誰打來的。這應該是我們希望自己在面對生活與世界時能獲得一種卑微的參與感吧。睡前不關機,保持手機暢通,保證自己與世界的溝通渠道的有效性,就會讓自己得到這種及時的參與感。
但之所以說“卑微”,因為對絕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重點不在參與,而在這種參與的感覺。信息社會,處在各種各樣信息的裹挾中,很少有人能夠勇敢到完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來行進,堅持24小時開機,即堅持一種在場感,盡管這“在場”常常不過是自我感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