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花炮文化的淵源是湖湘文化?!拔┏胁?,于斯為盛”,湖湘文化是楚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岳麓山下走出,伴隨著滔滔湘江奔騰不息。
湖南是楚文化的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離騷》流傳千古;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世外桃源百世相傳。自古以來,山靈水秀的湖南英才輩出,仁人志士不勝枚舉。湖湘文化更似一江春水,滾滾東流,異彩綻放。
瀏陽花炮便是在湖湘文化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長的一朵奇葩!以獨特的風(fēng)采,呈現(xiàn)出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
五千年智慧的積淀創(chuàng)造出如史詩般精彩、艷陽般的燦爛,瀏陽花炮給我國古老民俗文化注入了深沉厚重的內(nèi)涵,給世界文化增添了奪目的一筆。
早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書》中就有“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為吉”的記載。
西漢時文學(xué)家東方朔在《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里,也記述有“爆竹驅(qū)山魈(傳說中山里的鬼怪)”的故事?!拔鞣缴钌街杏腥搜?,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在深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竹爆裂聲)而出,臊(山魈)皆驚憚……”
到南北朝梁時,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節(jié)),……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的記載。
到了唐宋年間,有關(guān)爆竹的記載就更多了。唐詩人劉禹錫在他的《畬田行》詩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的詩句。薛逢有《元日樓前觀仗》二首之作,耒鵠的《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就聚爆竿灰”之語。
由此可見,花炮起源的最初動因,是為了驅(qū)邪逐鬼。只有將邪惡和鬼魅驅(qū)走,人們才能得到以平安地生活。這里無疑寄托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宋代詩人王安石、蘇東坡在他們的詩文中,也記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爆竹驚鄰鬼,驅(qū)儺逐小兒”的詩句。在南宋梁克家撰寫福州地方志《三山記》(也叫《長樂記》)里,記有“州人除夕以竹著火,燒爆于庭中,兒童當(dāng)街燒爆相望,戲呼大旦,謂之燒火爆”。在該志中,還記有宋宰相張浚和史學(xué)家鄭樵閑談中的趣事,“張丞相浚為帥日,除夕,浦人鄭樵客郡中(指福州)與觀火爆,丞相命賦詩,給竿字為韻”。樵即日占云:“駒隙光陰歲已殘,千門爆竹競團(tuán)圓。燒成焰焰丹砂塊,碎盡瑯瑯碧玉竿。喚轉(zhuǎn)韶光新景燠,碎除惡魈舊吐寒。主人從此占佳瑞,再入為霖灑旱干?!边@里我們不難看出,花炮不僅可以驅(qū)邪,還可以娛樂,張丞相與人們在除夕夜觀爆竹,賦詩的描寫就是佐證。
這些記載,都充分說明,采用竹子燃燒發(fā)出爆炸響聲的“爆竹”,起源于春秋。后來,隨著火藥的發(fā)明和普及,造紙業(yè)的發(fā)展,爆竹匠人用紙卷成筒,裝上火藥、導(dǎo)線、將兩頭扎緊,點燃后發(fā)出響聲和火花的爆竹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與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特別是煙火的問世,不僅被人們用于除夕喜慶,以避山臊惡鬼,而且被帝王皇宮用來消遣、玩樂和軍事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