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周期律”給我們上了什么課
農副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總讓農民陷入無盡的困惑,漲不見收益,跌卻賠錢不少。市場或供不應求,或蕭條冷落,成為了經常暴發(fā)的“周期病”。前些年的“菜周期”、去年的“禽周期”、今年的“豬周期”,每次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都使許多勢單力薄的種養(yǎng)戶損失慘重,市場因這個無情魔咒而陰晴不定,對于大部分精力只用于田間生產的普通農戶來說,實在難以把握。而我們在屢次怨天尤人之后,是否也應該從農產品的“周期律”中吸取一些經驗和教訓呢?
農副產品總被陷入市場“周期律”,一個最大的誘因就是生產思路狹隘:“去年啥漲今年種啥”、“別人養(yǎng)啥我養(yǎng)啥”,盲目跟從,往往造成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發(fā)展什么品種、安排哪些項目,均缺乏必要的事前分析、總結,市場調查不足、自身因素不明,這種情形下的生產引發(fā)的先天“缺陷”勢必會造成結局“病痛”。而隨著市場規(guī)律的發(fā)展與變化,農民長期慣有的只顧低頭田間生產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實,現代的農民既要會種會養(yǎng),也要會博弈市場,學會給飽含辛勤汗水的農產品再插上睿智的翅膀,才能飛得起、飛得穩(wěn)。
農副產品頻陷周期性暴漲暴跌困局,也在于供求信息不對稱、產銷組織化程度低、產品結構不合理,每一環(huán)節(jié)上只要有疏漏,勢必會對農產品產生價格波動,損失的最終還是農戶。而勢單力薄的農戶要想完善整個農產品體系顯然不太現實,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不斷出臺相應政策,加快培育能引領地方產業(yè)的農產品龍頭企業(yè)和農民生產合作組織,讓農民通過“抱團”方式抵御市場風險,同時鼓勵訂單農業(yè)、基地生產,讓農田與市場、超市形成供應鏈,并不斷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拓展農產品深加工渠道,建立區(qū)域性的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發(fā)布決策信息,從而起到引導農產品趨于合理化布局,避免農副產品過剩暴跌和疲軟暴漲。
劉如福 河北省陽原縣東井集鎮(zhèn) 07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