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媛,遼寧醫(yī)學院外語教研部講師
電影《2012》劇照
意識形態(tài)(Ideology)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該詞最早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哲學家德崔希伯爵于1796年在《意識形態(tài)概論》中首次提出并使用的,本意是指觀念學說和關于人的心靈、意識的生命科學,被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而馬克思主義定義下的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意識形態(tài)具有明顯的階級性,每個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都是占社會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它通過各種形式集中反映該社會的經濟基礎,表現(xiàn)該社會的思想特征。
作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美國現(xiàn)代工業(yè)高速發(fā)展,影像信息高度繁榮,其一直在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媒介的傳播方式,不斷地把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給社會個體,使個體在不自覺中被動接受一系列約定的價值標準。
好萊塢,作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產出了數(shù)目眾多的高品質優(yōu)秀電影。在這些電影宏大的劇情敘事當中,無一例外,都多維度的輸入了美國文化中所包含的具體意識形態(tài)形式,比如說角色呈現(xiàn)出來的人物性格、行為模式、正負面特質、以及隱藏在角色背后的導演的道德立場等。在2009年上映的《2012》這部好萊塢重量級大片中,時不時會顯露出故事中隱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而這些意識形態(tài)恰恰反映出當時美國式思維在大眾文化中的灌輸。
《2012》由羅蘭·艾默里奇導演,主要講述了由約翰·庫薩克扮演的男主角杰克遜偶然間從一個瘋老頭那里聽說地球將要毀滅的消息,為了拯救家人,他帶領大家驅車前往正面臨火山爆發(fā)的懷俄明州黃石公園尋找可以逃亡的地圖,在陷入巨大的地裂后爬出來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一路上親眼目睹樓房、橋梁倒塌,火災、爆炸使得整個城市被吞滅的慘景,經歷了飛機原本要在中國南海迫降最后卻在西藏降落的戲劇性轉變,終于在一位好心的中國方舟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全家進入了各國政府秘密建造的方舟。然而,方舟遭受各方重創(chuàng),多處受損嚴重,在最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在兒子的幫助下,成功解除方舟尾部的機械故障,使得方舟順利開動,不僅挽救了全家人的性命,也拯救了整個方舟的人。影片中男主角一路披荊斬棘,從毀滅幾十億人的災難中逃脫出來,最后成為拯救整艘“諾亞方舟”的超級英雄。在此,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美國意識形態(tài)的輸出。
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美國向來自詡是全世界最民主的國家,無論種族、膚色、宗教信仰如何,人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各種權利。而《2012》這部影片中也再次宣揚了美國民主的救世作用,這在羅蘭·艾默里奇之前導演的其它災難片中也有所體現(xiàn),不過與以往的災難片中的單一元素不同,這部片子幾乎把災難片的所有元素集于一身——地震、火山、洪水、海嘯、地球磁場的倒轉以及城市的毀滅。當人類遭遇如此大的災難的時候,任何差異——種族、宗教信仰、社會階級等都化為烏有,人類又回歸到最初的原始共同體,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正如影片中呈現(xiàn)的那樣,美國總統(tǒng)在災難來臨的時刻,沒有率先獨自逃離,而是選擇堅強的留下,與自己的人民呆在一起直到最后時刻,這種具有最高權力的領袖與普通民眾同生共死的氣魄就是一種典型的民主象征。在銀幕中,導演刻意把總統(tǒng)打造成一個領導、挽救世界的英雄形象;而在洪水襲來的最后時刻,已經制造完成的方舟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從世界各地聞訊涌來的受災人群,誰去誰留已然成為挑戰(zhàn)整個人類的道德抉擇。方舟上,在黑人科學家瑞得里安博士這段“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人類的文明就在于互相幫助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們今天放棄他們,那么即使我們生存下來,我們怎么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又怎么去面對他們的孩子?”慷慨激昂的演說下,那些掌握著方舟外幾萬人命運的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擇,一致同意打開方舟大門,使得大多數(shù)普通人得以存活下來。這個場景既可以看成是美國的民主觀念最終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肯定,也可以看作在危機面前的美國人成功地捍衛(wèi)了自己的道德中心地位。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種族問題非常復雜。黑人及亞裔人種在美國受白人歧視、壓迫的例子屢見不鮮。而在該影片中,導演把印度科學家、男主角杰克遜、俄羅斯富商尤里、中國方舟工作人員等各種族人物的代表設計得非常得體,沒有歧視,沒有恩怨,大家目標一致,共同戰(zhàn)勝難關,試圖通過全人類的災難故事把這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調和的矛盾浪漫化,力圖給大家呈現(xiàn)出一種全人類各種族人民團結和睦的和諧景象,但這種避重就輕、貌合神離的手段還是很難讓觀眾們產生共鳴。
美國絕大多數(shù)人信奉基督教,在《2012》整部片子中,充滿了基督教關于末日預言的體現(xiàn)。這場災難是基督的降臨,人類的審判日,當大地震發(fā)生時,虔誠的教徒在神圣的教堂中祈禱寬恕,地震的裂縫已經沖上了墻壁,竄上了有壁畫的天花板,古老的教堂轟然倒塌。當然人們不會束手就擒,他們造出了諾亞方舟——古老神話中載著人類和動物逃離危難的大船。上述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對上帝的虔誠在影片中得到了頌揚,甚至美國總統(tǒng)在死亡面前展現(xiàn)出來的非凡的勇氣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都閃耀著信仰的光輝。
《2012》讓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生命和人類文明的脆弱,那么健美的身軀,那么精美的建筑,那么溫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都顯得如此無力,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覺的刺激,還有人性的思考——面對死亡時,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變化。
總的來說,電影《2012》是成功的,無論是影片的劇情發(fā)展,人物的情感波動,還是宏大的不可思議的場面特效都達到了非常優(yōu)秀的地步。在這短短的l 58分鐘里,導演逼真地展現(xiàn)給觀眾一個真實世界走向毀滅的全過程。
但像以往其它好萊塢出產的影片一樣,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美國意識形態(tài),這些美式的觀念、文化、思維和行為模式不經意間就滲透給觀看電影的觀眾,這點一定要引起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