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俠 潘慧 邵春芝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中心醫(yī)院感染科,山東青島266300
抗病毒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效果評價
魏俠 潘慧 邵春芝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中心醫(yī)院感染科,山東青島266300
目的分析評價抗病毒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對對照組患者主要采用甘利欣+促肝細胞生長素+還原型谷胱苷肽聯(lián)合治療,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治療,并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1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0.0%;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兩組HBV不同時間點DNA水平變化情況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HBVDNA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抗病毒藥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可行性及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效果
乙型肝炎病變主要是因為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應導致的,該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颊邫C體對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反應不同,相應地會出現(xiàn)不同的臨床類型與轉(zhuǎn)歸,因此臨床積極尋找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復制,且無耐藥性或者耐藥性較低的藥物至關重要[1]。恩替卡韋是臨床目前一種新型的核苷類抗病毒藥,其藥效佳,患者耐藥發(fā)生率低。近兩年來我院采取這種藥物治療80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80例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指南診斷標準[2],且均自愿參與本地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8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5.9±5.8)歲,平均病程(5.7±2.1)年;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8.6±6.2)歲,平均病程(6.0±1.3)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均采用甘利欣150 mg(生產(chǎn)廠家:江蘇正大天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90,規(guī)格:50mg*5支*10 mL),促肝細胞生長素120μg(生產(chǎn)廠家:威海賽洛金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003,規(guī)格:30ug:2mg),還原型谷胱苷肽100mL(生產(chǎn)廠家: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27,規(guī)格:0.6g)分別加入250 mL5%的葡萄糖溶液,靜注,1次/d。同時配合白蛋白、新鮮血漿療法,如果換做白蛋白低于30g/L,給予新鮮血漿200 mL,隔天1次;如果白蛋白低于25g/L,加用人血白蛋白10g,每周2次,每周查1次肝功能,血清白蛋白升至30g/L時停用新鮮血漿及白蛋白。然后給予觀察組口服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生產(chǎn)廠家: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37,規(guī)格:0.5mg*7s)治療,1次/d,每次0.5mg,8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
采集患者不同階段的靜脈血,分別檢測HBV DNA水平和ALT復常率。
1.4 療效評定
顯效:1個療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或者有明顯改善,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發(fā)生好轉(zhuǎn),PTA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病情無明顯好轉(zhuǎn)跡象,且個別患者病情惡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輸入Excel表格,并利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對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一的錄入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多樣本均數(shù)比較的方差分析及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的t檢驗,并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百分率表示。若P<0.05,則代表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從下表1可知: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1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0.0%;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兩組各有5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乏力、尿中出現(xiàn)白細胞等,經(jīng)治療均痊愈。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治療前后HBV DNA水平變化情況
兩組HBV不同時間點DNA水平變化情況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HBVDNA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開放治療階段,觀察組HBV DNA水平在治療第2周即出現(xiàn)顯著下降現(xiàn)象,之后保持平穩(wěn)下降,最終穩(wěn)定在<4 logl0IU/mL。
表2 兩組雙盲階段HBV DNA水平不同時間點變化情況[(s),log10IU/mLl]
表2 兩組雙盲階段HBV DNA水平不同時間點變化情況[(s),log10IU/mLl]
組別0周2周4周8周12周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P 9.15±0.86 9.09±1.52 0.243 0.809 6.73±1.16 8.81±0.38 12.049 0.000 6.29±1.39 8.90±0.10 13.243 0.00 5.47±0.55 8.90±0.22 13.944 0.00 5.10±1.64 9.01±0.53 16.042 0.00
2.3 治療期間ALT水平變化情況
治療期間觀察組ALT水平由治療前188.0IU/L下降到68.52IU/L,ALT均數(shù)在12周左右即達正常水平,而對照組由治療前的182.40IU/L下降到79.40 IU/L。家庭視訪期間,對照組患者ALT平均為55.50± 1.2 IU/L,觀察組ALT均數(shù)持續(xù)維持在(40.1±1.0)U/L,觀察組下降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t=58.20,P=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慢性乙型肝炎又稱“乙肝”,主要指乙肝病毒檢測顯示陽性,病程超過0.5年,臨床表現(xiàn)為明顯慢性肝炎跡象的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以肝臟炎性病變?yōu)橹鞯募膊?,對人體的危害較大,會損傷患者多個器官。乙肝患者臨床癥狀為:乏力惡心、畏食、肝部位疼痛等。病情嚴重患者伴隨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功能連續(xù)性異常等。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1~6個月[3]。我國乙肝這種疾病存在較高發(fā)病率的原因有:①家族性傳播,主要包括母嬰垂直傳播、父嬰垂直傳播兩種,以前者居多。若母親為乙肝E抗原陽性,其所生子女沒有注射乙肝疫苗,則可能是乙肝病毒攜帶人員。通過研究動物與人體可知,乙肝病毒主要由生殖細胞傳播,當前乙肝以家庭聚集為主要特點[4]。②嬰幼兒時期感染病毒,患者感染乙肝的年齡和該病有緊密聯(lián)系。通常而言,胎兒與新生兒若感染上乙肝病毒,則有90%~95%的患者會逐漸發(fā)展成慢性病毒攜帶人員;兒童感染乙肝病毒,則有20%~30%的概率;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則僅有3%~6%的概率變成乙肝病毒攜帶者[5]。③現(xiàn)代人們較缺乏預防乙肝的意識,乙肝疫苗作為阻斷乙肝垂直傳播的有效措施,因受到經(jīng)濟條件、乙肝預防意識的限制,導致乙肝疫苗接種工作開展不順利,很難實現(xiàn)有效預防乙肝疾病,導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呈現(xiàn)逐漸增多的發(fā)展趨勢。臨床治療可以利用核苷酸類似物和干擾素等進行治療,但實踐發(fā)現(xiàn),各種藥物都只能對乙肝病毒的復制產(chǎn)生抑制,卻很難徹底消滅乙肝病毒[6]。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耐藥性,獲得臨床較為持久的血清學、病毒學、生化學以及組織學應答,和具體應用的治療方法之間關系密切??共《舅幬锒魈婵f屬于口服型環(huán)基鳥嘌呤核苷類似物,它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功效,是目前所有核苷類藥物中抗病毒效果最佳、見效最快的藥物,其對于HBV-DNA復制的起源、逆轉(zhuǎn)及DNA正鏈合成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該藥物作用原理為:通過控制聚合酶、HBV的DNA反轉(zhuǎn)病酶等,進一步控制基因RNA逆轉(zhuǎn)病復制HBV的DNA負鏈,達到抑制正鏈合成的效果。恩替卡韋進入人體肝細胞之后,磷酸化過程非常有效,在磷酸化作用下分解為三磷酸恩替卡韋和二磷酸,高濃度的三磷酸恩替卡韋在細胞內(nèi)的集聚,當細胞外濃度僅為0.2 nmol/L時,細胞內(nèi)三磷酸恩替卡韋已能達到7 nmol/L。其中,三磷酸恩替卡韋會在肝細胞內(nèi)對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形式產(chǎn)生較強的抑制作用,并和HBV多聚酶天然底物三磷酸鳥嘌呤核苷發(fā)生競爭。恩替卡韋三磷酸鹽還可以抑制HBV DNA復制的全部步驟:對病毒多聚酶前基因組RNA逆轉(zhuǎn)錄負鏈的形成和HBV多聚酶的啟動,以及HBV DNA正鏈的合成等產(chǎn)生抑制,因此具有較高的耐藥基因屏障特性。劉輝[7]等學者通過對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給予抗病毒抗纖維化藥物治療后發(fā)現(xiàn),除ALB指標水平上升外,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標及HA、PCIII、LN等肝纖維化指標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其研究認為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抗肝纖維化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肝功能,延緩肝纖維化進展。而本研究最終結果顯示,治療期間,兩組HBV不同時間點DNA水平變化情況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HBV DNA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開放治療階段,觀察組HBV,DNA水平在治療第2周即出現(xiàn)顯著下降現(xiàn)象,之后保持平穩(wěn)下降,最終穩(wěn)定在<4 logl0IU/mL。治療期間觀察組ALT水平顯著下降,ALT均數(shù)在12周左右即達正常水平。且治療期間兩組各有5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乏力、尿中出現(xiàn)白細胞等,經(jīng)治療均痊愈,耐受性良好。治療效果方面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5.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8]相符。即提示恩替卡韋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中應用,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肝臟免疫損傷,提高其肝功能恢復速度,進而改善肝組織學,而且可以獲得臨床療效確切,且安全性較高。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受到樣本數(shù)量的限制,本研究的結果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要擴大樣本數(shù)量予以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具有較高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廣。
[1]張衛(wèi),黃旭明,陳瑩.抗病毒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評價分析與政策建議[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0(1):83-89.
[2]張龍成.阿德福韋酯及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3(36):82,84.
[3]余燕青,周權,馮德云.扶正化瘀膠囊聯(lián)合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藥房,2011(36):3382-3386.
[4]孟改珍.慢性乙型肝炎心理特點及中醫(yī)整體護理方案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3):69-70.
[5]楊翠.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中應用恩替卡韋治療的臨床效果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4(12):117-118.
[6]馬愛玲.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與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4):206-207.
[7]劉輝.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抗肝纖維化治療的臨床療效[J].中外醫(yī)療,2014(12):127-128.
[8]陳泰來.抗病毒藥物聯(lián)合免疫調(diào)節(jié)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8):118-119.
R512.62
A
1672-5654(2014)11(a)-0119-02
2014-08-28)
魏俠(1975-),男,漢族,山東膠州九龍辦事處鄭家小莊,本科,初級職稱,研究方向: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