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光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情境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已廣為教師所熟知,實踐證明,結合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以“境”為橋梁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地理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常見策略,以期進一步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情境;地理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077-02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痹诔踔械乩斫虒W中,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將知識融入情境、融入生活,讓知識顯示出活力與美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消化、吸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積極思維
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問題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從教學內容著手,通過設問、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演示等手段設置的教學環(huán)境。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讓學生在學習中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講“珠江三角洲”一節(jié)時,一上課先播放MV《春天的故事》片段。然后問學生同學們知道歌曲中的老人是誰嗎?學生回答后,老師接著問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歌曲中唱到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笑著說他畫了一個圈。老師順勢引導鄧小平畫的這個圈是一個神奇的圈,他的這個圈使深圳、珠海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時至今日經濟仍領先全國,那么鄧小平為什么把圈畫在了南海邊而沒有畫在渤海邊的東營呢?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這時再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在閱讀教材‘改革開放的前沿的基礎上,討論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fā)展具有哪些優(yōu)勢?!庇捎趯W生的興奮點被調動,自學情緒高漲,討論參與積極,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真正實現(xiàn)和諧高效。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思維過程就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踐證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教師通過課件演示、趣味故事、創(chuàng)設矛盾等方式設置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為問題的解決形成一個合適的思維意向,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收到很好的教學效益。
二、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增強感性認識
初中學生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偏弱,對知識的獲取仍偏重形象思維。地理學科本身空間性強,部分內容較為抽象,為了使學生對地理事物產生感性認識,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向學生提供生動、鮮明、可以直接感知的具體事物來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講“地形圖的判讀”時,等高線地形圖的教學是難點,理論性很強,較為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以用細鐵絲制作圓錐形立體的等高線模型,平放在桌面上,讓學生體驗平面轉化為立體的過程,從而明白等高線的繪制過程。對于“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山體部位”的判讀,可以采用展示等高線模型和多媒體演示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觀察與交流體會中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輕松突破難點。
地理直觀教具主要有各類地圖和教學模型,而目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于傳統(tǒng)教學中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形成過程等,通過情景再現(xiàn)或創(chuàng)設情境,動畫演示等方法都能予以很好地解決。新版的教科書一般都配有教學素材光盤,網絡上也有大量的課件和動畫,為直觀情境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可以充分利用,以引導學生迅速投入探究知識奧秘的學習中去。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興趣
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學生只有把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從中體驗到知識的價值和樂趣。為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要善于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挖掘學習情境資源。如講《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節(jié)時,展示不同季節(jié)的校園照片,讓同學們分析造成景觀差異的主要原因;提供東營市氣溫資料,讓學生繪制東營氣溫年變化曲線圖,體會氣溫的年變化規(guī)律;展示國慶期間某同學在泰山之巔穿棉衣觀日出的照片,理解地形對氣溫的影響。再如將《地圖的閱讀》時,給學生出示三要素不全的東營市“萬象游樂園”游覽圖,讓學生找出某游覽景點的位置,讓學生在尋找、完善中掌握地圖三要素。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設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受到所學地理知識能夠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喚醒求知的欲望。
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結合新聞時事熱點,結合家鄉(xiāng)地理事物,結合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感受地理與現(xiàn)實的密切關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加強感知,突出體驗,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部動機,為學生建構新知識鋪路搭橋。
四、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加深知識理解
初中生具有愛玩、好動、注意力穩(wěn)定性差的特點,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和探究意識,學以致用,在愉快的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地理學習注入新的活力。如在講“地球和地球儀”一課時,讓學生準備好乒乓球、鐵絲、彩色筆、膠紙、橡皮泥等,自己制作小地球儀,并在上面畫出經緯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就可以輕松掌握地軸、南北極、經線和緯線等概念,效果遠勝于老師苦口婆心的講述;在講“南北方地區(qū)”時,開展“生活在南方好,還是北方好”的辯論賽,學生通過對本方論據(jù)的搜集和表述,能夠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南北方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識并加以運用。
地理課堂教學中如能緊扣教學內容,穿插生動有趣的故事、活動、見聞等,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他們在“做中學”,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寓教于樂在課堂內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地理學習興趣,達到課堂教學的一個高潮。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合理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三維學習目標的達成,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創(chuàng)設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年齡特征,基于生活、融入情感,不斷地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力求實現(xiàn)以境激情,不斷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梁世寧.新課標下地理情景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