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寶
在中學教育階段,應致力于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在教學中,我力求把學法的指導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下面我談談我的一些經(jīng)驗和做法。
一、教給學生讀不同類型文章的方法
從文章體裁來看,有詩歌、散文、小說、戲曲、新聞、社評等。中學語文課文一般是一個單元一種體裁,對于每一個單元,我們都應該預先下足工夫花時間帶著學生學習一、兩篇精講課,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掌握同一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然后再輔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自學其他篇章。
如中學語文課文中的敘述性散文的教學,根據(jù)單元目標,要求了解作家寫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詞,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了解散文的特點。一般來說,閱讀這類散文,首先是抓住文中的敘事線索,然后體會作者在敘事中所蘊涵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就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來學習,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回憶學習的全過程,總結學習方法。如教學《背影》這課,我先讓學生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以“背影”為線索組織材料,開篇設疑,點出“背影”;回憶往事,引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惜別尋父,難忘“背影”。然后讓學生理解重點文段———“背影”的描寫:肖像(神態(tài)、衣著、步履);動作(探、穿、攀、縮、傾、抱、放、爬、撲)。以及父親樸實的話語,聯(lián)系全文,感悟作品中所蘊涵的父子深情。在此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說說如何讀懂關于記敘性的散文。
在教學本單元的其他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背影》一課抓思路找線索,品讀重點文段體會作者情感的學習方法;再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自學,這樣既鞏固了記敘性散文的學習方法,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對于詩歌的教學,我要求學生首先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通過輔助資料和詩歌的閱讀材料來理解詩歌的構思,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最后,品味鑒賞詩歌的語言,探究詩歌的技巧。而小說和戲劇主題的把握,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刻畫來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于每一單元類型的文章,我都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二、嚴格要求,培養(yǎng)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方法。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除了嚴格要求學生做到預習、復習和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外,還特別要求他們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要從一開始就嚴抓。初接一個班,要全面了解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一系列的培養(yǎng)練習方案。
(一)教師要鼓勵,使學生敢于提問題
開始時,我們要鼓勵學生多問,放低要求,無論難或易、大或小、重點或非重點,學生能問就好。能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做了思考,有求知欲,學習具有主動性,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學生的提問,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針對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一起學習、討論、分析、爭辯、釋疑解難。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待弄清以后再補答。
(二)教師應作具體引導,使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除了能提出問題外,還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即有針對性。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在“準”和“巧”上下功夫。如學習一篇新文章,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審題入手,圍繞題目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圍繞作者的思路發(fā)問:文章寫了幾方面的內容?各寫了什么?按什么順序來寫?哪些詳寫哪些略寫?重點寫些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表達了怎樣一個中心思想?總之,教師應在準和巧上下功夫,引導學生將問題落實在理解課文內容、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上去。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逐漸喜歡提問,而且能逐漸圍繞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鉆研、積極探索的習慣。
三、突破思維的局限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學習語文的目的并不只在于讀懂了多少文章,掌握了多少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文本的學習,掌握一定的作文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得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在溫故的情況下讓學生知新、創(chuàng)新。
(一)續(xù)寫和擴寫故事的內容結局
對于一些節(jié)選的文章,如《日出》、《裝在套子里的人》等文章,在學生學完課文內容,并了解了文章的中心和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來續(xù)寫故事的結局。如《背影》,可以讓學生擴寫其中的某一個鏡頭,詳細補寫出父親在店鋪里挑橘子和作者等待父親回來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合情合理的想象力。
(二)仿寫文章,學習寫法
如學生在學習了《背影》這類反映親情的文章后,讓學生學習作者通過生活細節(jié)及細微心理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手法,學習作者抓住主線安排文章結構來突出主題的方法來作一篇表現(xiàn)父愛或母愛等親情的文章。讓學生在學習了《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之后,體會其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然后自己仿寫一篇類似的寫景散文。
(三)寫議論文,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由此及彼、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分析方法。如由上課遲到的問題聯(lián)想到人的自律性和誠信問題,由抄襲作文聯(lián)想到道德品質問題等。讓學生學會“小題大作”,小中見大的作文方法。
總之,作為語文教學,我們要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我們不但要授學生以“魚”,還要授學生以“漁”,讓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并能自主的進行學習。要把學法的引導貫穿整個語文教學全過程。
★作者單位:廣東河源市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