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劍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鄭、韓文化的不同首先體現(xiàn)在隨葬仿銅陶禮器的差異上,因此本文首先對仿銅陶禮器作一類型學分析。鄭州地區(qū)出土的仿銅陶禮器主要有鄭州加氣混凝土廠[1]、鄭州南陽路[2]、新鄭趙莊[3]、新鄭鐵嶺[4]等地。種類主要有鼎、罍、豆、蓋豆、壺、舟、盤、匜。
鼎 分兩型。A型,子口承蓋,方唇,扁圓腹,折耳,圜底,下接三細長獸蹄狀足。(圖1:1)B型,斂口,方唇,深腹,圜底,粗蹄足。 (圖2:7)
圖1 鄭國仿銅陶禮器組合
罍 平折沿,方唇,束頸,圓腹,肩部飾四個或兩個回首狀的獸形大附耳,平底,三獸形足。(圖1:2)
舟 平面呈橢圓形,口微斂,折腹,圜底,兩獸首耳,下接三小足。(圖1:3)
盤 分兩型。A型,敞口,折沿,口沿立兩方形折耳,折腹,圜底,三矮足。 (圖1:5)B 型,敞口,圜底,折耳外撇,無足。 (圖2:11)
匜 分兩型。A型,平面近橢圓形,流較長,流和尾鋬飾獸首,三矮足。(圖1:6)B型,扁圓形,敞口,平底,短流。 (圖2:12)
豆 分兩型。A型,敞口,圓唇,淺折腹,弧底,豆柄較粗短。 (圖1:4)B 型,敞口,方唇,淺盤,柄細高。 (圖2:10)蓋豆 子口承蓋,深腹,柄粗矮。(圖2:8)壺 侈口,方唇,束頸,圈足。 (圖2:9)
圖2 韓國仿銅陶禮器組合
鄭韓故城歷年所出土的仿銅陶禮器的可分為兩組(圖1):Ⅰ組組合為 A 型鼎,罍,舟,A、B型盤,A型匜。Ⅱ組組合為B型鼎,蓋豆,淺盤豆,壺,C型盤,B型匜。有的加高足小壺。Ⅰ組與Ⅱ組無論在器物組合上還是器物形制、器形作風上差異都較大,兩者應屬于不同的文化屬性。Ⅰ組完整組合為鼎、罍、敦、舟、盤、匜,多數(shù)墓少一兩件器類,是明顯的仿銅陶禮器組合,而且是仿鄭國青銅器的組合,這種組合在新鄭地區(qū)比較常見,其形制完全可以從新鄭李家樓大墓、新鄭李家村銅器墓中找到其淵源。如鄭州市化工部地質(zhì)勘探總院陶鼎[5](圖1)的雙耳外折就明顯的仿鄭公大墓的青銅折耳鼎[6],其他地區(qū)不見這種陶折耳鼎。A型陶罍的形制更是Ⅰ組所獨有,其形制也是仿鄭公大墓的青銅罍[7],但與青銅罍不同的是陶罍下有三足,如新鄭鐵嶺M252:5(圖2)。三足兩獸耳的陶舟(圖3)也較有特點,不見于其它地區(qū)。這些仿銅陶禮器制作復雜精美,特別是雙獸耳或四獸耳三足罍制作及其講究,成為Ⅰ組墓葬中頗具藝術(shù)性的陶器佳作。如此復雜精美的陶禮器當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擁有,但又不夠資格使用青銅器隨葬,那么隨葬Ⅰ組仿銅陶禮器的墓葬當是鄭國低級貴族墓葬。Ⅰ組仿銅陶禮器無論器物形制還是組合在東周列國的墓葬中都獨樹一幟,是最能反映鄭文化特點的器物和組合。興宏花園與熱電墓地[8]出土日用陶器較多,能反映出鄭文化的特點,特別是鬲和豆。如該墓地的M30:1豆盤上部內(nèi)弧,盤壁中部突起似肩,此種陶豆是興宏花園與熱電墓地陶豆的主要形態(tài),這種陶豆的時代為春秋至戰(zhàn)國早期。興宏花園與熱電墓地M51:2BbⅢ式陶鬲是該地出土較多的一種,而B式陶鬲是興宏花園與熱電墓地春秋早期墓葬中新出的一種不同于A型陶鬲的新形態(tài),這當是春秋早期遷都新鄭的鄭國文化遺物。興宏花園與熱電墓地出土的遺物大多為日用陶器,該墓地從日用陶器方面反映了鄭文化的特點,而鄭州市南陽路家世界購物廣場戰(zhàn)國墓大多出仿銅陶禮器,正好彌補興宏花園與熱電基地的不足,從仿銅陶禮器方面揭示了鄭文化的內(nèi)涵。兩者互補可以全面反映鄭國以下層貴族和平民為主的下層社會的文化內(nèi)涵。Ⅱ組墓葬的鼎、豆、壺、盤、匜組合是戰(zhàn)國時期的通行組合,但仔細觀察Ⅱ組的器形可以看出Ⅱ組墓葬的文化同Ⅰ組相比差異還是很大的。首先Ⅱ組的器形大多體型碩大,多施暗紋。如鄭州南陽路M15:1 鼎(圖4),器形較大,腹較深,一對附耳,蓋飾三個半圓形實鈕,同輝縣琉璃閣M243:6[9]、邯鄲百家村M21[10]萬榮HM:29[11]相似。蓋豆如新鄭鐵嶺 M6:2(圖4),深腹,矮粗柄,同長治分水嶺 M40:9[12]、萬榮 HM:26[11]、邯鄲百家村 M3:4[10]相似。 多有高足小壺和淺盤豆。這種淺盤豆和新鄭原有的深腹短柄豆不是一種類型,兩者應沒有演變關(guān)系,這可以從新鄭興宏花園與熱電墓地中可以看出,興宏花園與熱電墓地把這種淺盤高柄豆列為C型,數(shù)量較少,同A、B型形態(tài)差別較大。鄭州南陽路 M15:4(圖4)為淺盤、高柄,豆盤施滿暗紋,同長治分水嶺M40:14[12]的淺盤高柄豆作風相同;高足小壺更是盛行三晉地區(qū),如山西萬榮HM26:8[11]、輝縣褚邱 M17:6[9]、邯鄲東董村 M13:2[10]等,這些都同鄭州南陽路M15:7(圖4)為代表的高足小壺作風一致。Ⅱ組墓葬多帶有壁龕。由此可見暗紋發(fā)達,多高足小壺和淺盤豆是三晉地區(qū)的文化特點,而B組墓葬又多設壁龕,這在新鄭地區(qū)的韓墓中多見,Ⅱ組文化當是韓人墓葬,但Ⅱ組有的墓葬在棺下隨葬一陶釜,棺下壓陶釜是新鄭地區(qū)鄭人的喪俗(見下文)。由此我們可以推斷,Ⅱ組墓葬的文化屬性當是受鄭文化影響的韓文化。
圖3
圖4
圖5
圖6
鄭州地區(qū)的墓地出土的空心磚墓較多,絕大部分隨葬品簡單或無隨葬品,這批空心磚墓皆為兩壁各鋪四塊磚,兩端各鋪兩塊磚,墓地鋪六塊七塊磚。空心磚四壁向內(nèi)的一面有米字紋花紋。其中河南省郵電器材公司戰(zhàn)國墓[5]M11、M12兩座空心磚墓的花紋比較特別,其空心磚為畫像磚,帶有虎紋、葉脈狀柿蒂紋、樹紋、三頁紋等。這兩座畫像磚墓的發(fā)現(xiàn)說明畫像磚在戰(zhàn)國晚期甚至在戰(zhàn)國中期即已在戰(zhàn)國時期的韓國出現(xiàn)。目前,鄭州地區(qū)是發(fā)現(xiàn)空心磚墓最早的地區(qū),歷年發(fā)掘的空心磚墓有鄭州洼劉遺址鍋爐廠[13]發(fā)現(xiàn)61座空心磚墓1座為全磚槨,1座槨頂蓋為木板;河南郵電器材公司有空心磚墓6座,頂為木板;鄭州二里崗[14]有空心磚墓26座,其中22座槨頂為木板,4座為磚蓋;崗杜[15]墓地清理10座空心磚墓,墓頂為木板;登封陽城西北肖家溝[16]的一座磚室墓為全磚槨;新鄭李馬墓地[17]、周莊墓地[18]皆發(fā)現(xiàn)有空心磚墓;許崗韓王陵[19]南側(cè)也發(fā)現(xiàn)5、6座空心磚墓?!皬陌l(fā)現(xiàn)情況上,空心磚槨墓基本上可以確定是戰(zhàn)國晚期韓國人所創(chuàng)。并且在戰(zhàn)國晚期時,只流行于韓境內(nèi)?!彩强招拇u砌槨之墓,隨葬品皆比較貧乏。可見空心磚墓和洛陽地區(qū)土洞墓一樣起源于下層庶民用磚或土洞代替木槨的嘗試。”[13]但要制造這些空心磚墓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顯然墓主要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不是一無所有的貧民所能辦到的,所以戰(zhàn)國晚期韓國境內(nèi)的空心磚墓墓主應為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平民。
在對鄭韓故城及其附近地區(qū)的歷年發(fā)掘中,三足陶罍是一種比較獨特的陶器,其器腹皆有四爬獸耳或兩爬獸耳兩小方鈕,下接三獸蹄形足或柱足。其形態(tài)當直接源于新鄭彝器的青銅罍,但比青銅罍多三個足。而新鄭彝器的年代雖然眾說紛談[20],但大體定在春秋中晚期之際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三足陶罍的年代上限不會超過春秋中期偏晚,到戰(zhàn)國早期已發(fā)現(xiàn)不多,戰(zhàn)國早中期之際已消失不見。而公元前375年韓滅鄭,正是戰(zhàn)國早中期之際,恰巧陶罍也消失在戰(zhàn)國中期,所以陶罍應為鄭國所特有的器物。流行年代范圍為春秋中晚期之際至戰(zhàn)國早期。
三足陶罍是新鄭地區(qū)仿銅陶禮器的一種,多見于下層貴族墓中,少數(shù)見于平民中較富裕者。在歷年所發(fā)掘的陶罍中有不少陶罍上有器蓋,蓋上有五或七個圓孔(圖七),如禹縣白沙M153:1[21],新禹公路M2:7[22]。蓋上的五個圓孔的用途較少探討,但新禹公路M2內(nèi)還出土了9件陶鏟形器(圖八),禹縣白沙M130[21]出土了兩件陶鳥,筆者認為,這些陶鏟形器和陶鳥應是插在陶罍器蓋圓孔上的裝飾物。這點同李家村的彩繪蓮花瓣陶豆[23]非常相似。李家村出土的彩繪蓮花瓣陶豆(圖九)口沿上有小圓孔十五個,分布在口沿面一周,小圓孔上有弧面形狀的蓮花瓣。那么這些陶鏟形器和陶鳥應該就是陶罍的裝飾品。插入陶鳥和鏟形器的陶罍的頂部形態(tài)很像蓮鶴方壺的作風。蓮鶴方壺的壺冠呈雙層展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的鳥,腹壁兩側(cè)飾回首龍形耳,圈足下有兩個側(cè)首吐舌的卷尾獸,融清新活潑與凝重神秘為一體。李家村出土的彩繪蓮花瓣陶豆顯然是對蓮鶴方壺風格的繼承,而插入陶鳥和陶鏟形器的罍蓋與蓮鶴方壺的蓋鼎非常相似,A型陶罍的器身也有獸形耳和獸形足,只是比起蓮鶴方壺而言較為簡單。由于下層貴族和平民既無資格又無財力享用青銅壺,所以他們就想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即在陶罍上極盡裝飾之能事。由此可見在當時整個鄭國從上層貴族到下層貴族乃至平民都盛行這種裝飾,郭沫若先生曾稱蓮鶴方壺為春秋時代之精神象征[24]。但蓮鶴方壺只能代表上層社會的精神風貌,而要反映下層社會的精神風貌,那么三足陶罍就是對這一象征的最好詮釋。
圖7
圖8
圖9
在歷年對鄭韓故城及其附近墓葬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許多墓葬都有腰坑,其形式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A型典型的腰坑,即人骨下挖一坑;一種為B型,人骨底下不挖腰坑,而是把器物直接放在骨架下。A型腰坑可分為Aa和Ab兩小型。Aa型為在腰坑里放置動物骨骼,一般為狗的骨骼;Ab型為在腰坑內(nèi)置日用陶器。Aa型包括鄭州紡織機械廠 M8、M43[25],新鄭蔡莊墓地[26],登封告城春秋墓 M1、M2[27], 新鄭興宏花園[8]M6、M7、M11、M17、M27、M41、M42、M50、M100,熱電 M42[8],烈江坡墓地[28],鐵嶺 M285[29],河李村 M12、M13、M16[30]。 Ab 型包括鄭州紡織機械廠[25]M30、M8、M32,鄭州四方匯澤M72[31],新鄭西亞斯 M165[32];B型包括新鄭趙莊[33]M58、M24,禹縣(今禹州)白沙[34]M121、M148、M149,新鄭李馬墓地[17],新鄭西亞斯[32]M16、M32、M69、M94、M123。 具體見表1。
表1
Aa類腰坑大部分都埋葬一狗骨架,腰坑內(nèi)殉狗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tǒng)習俗。腰坑是我國古代先秦時期墓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腰坑是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商周時期是其鼎盛期,春秋時期已漸趨沒落。東周時期鄭韓故城地區(qū)是腰坑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從春秋中期開始,一些要坑內(nèi)不再殉狗,而是放置陶器,即本文的Ab型,有的甚至連坑都沒有,直接在棺下放置陶器,這應是腰坑演變的最后一個階段,即B型。腰坑下放置器物而非殉人首先發(fā)現(xiàn)于南方楚地。最早當屬三峽地區(qū)云陽李家壩遺址的商代墓葬[35],墓葬的腰坑中放置日常生活用品、石制生產(chǎn)工具;湖北黃陂魯臺山西周一座墓葬[36]底部正中偏北一長方形腰坑內(nèi)埋一玉戈,湖南湘鄉(xiāng)一東周早期墓65XM1[37]的圓形腰坑內(nèi)放一陶罐,郴州一春秋墓葬[38]的近圓形腰坑內(nèi)有陶罐1件,資興舊市戰(zhàn)國早期三座墓[39]的要坑內(nèi)分別出土硬陶杯、紡輪各1件,硬陶盂1件。新鄭地區(qū)的腰坑下埋葬陶器的習俗在春秋中期以前沒有發(fā)現(xiàn),當時從楚地傳來,但又并沒有完全照搬楚地的原樣,在腰坑的隨葬品方面仍保持著鄭國傳統(tǒng)的器物及其組合。最后鄭人連坑也省略不挖,直接在棺下放置陶器。戰(zhàn)國中期韓滅鄭后仍然有少許墓葬直接在棺下放置陶器,但在韓人的長治分水嶺墓地中并未發(fā)現(xiàn)此類墓葬,因而該類型的墓葬形式應為鄭人的喪俗。
通過鄭韓電器廠墓地的發(fā)掘,我們認識到鄭韓文化的一些特點。首先在仿銅陶禮器上,鄭文化的陶禮器組合為鼎、敦、罍、舟、盤、匜;韓文化的組合為鼎、蓋豆、壺、盤、匜,有時加上淺盤高柄豆和高足小壺。韓文化的陶禮器器形多敦實厚重,多施暗紋。墓葬結(jié)構(gòu)上,韓墓多帶有壁龕;戰(zhàn)國晚期韓墓興起了一種新的形式,即空心磚墓。鄭墓多在棺下直接放大陶鬲或陶釜一件,韓代鄭后,有的韓墓沿襲了鄭人的這一葬俗。陶罍為鄭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獨特的形態(tài)特別是蓋孔上插的陶樹葉和陶鳥代表了鄭國下層社會的精神風貌。
[1]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加氣混凝土廠東周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1,(4).
[2]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南陽路家世界購物廣場戰(zhàn)國墓葬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6,(2).
[3]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新鄭市趙莊東周墓葬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2011,(3).
[4]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南水北調(diào)新鄭鐵嶺墓地發(fā)掘簡報[J].文物春秋,2008,(5).
[5]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兩處戰(zhàn)國墓發(fā)掘報告[J].中原文物,1997,(3).
[6] 河南博物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鄭公大墓青銅器[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70
[7] 河南博物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鄭公大墓青銅器[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150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鄭韓故城興宏花園與熱電廠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9]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輝縣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1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邯鄲百家村戰(zhàn)國墓[J].考古,1962,(12).
[11] 楊富斗.山西萬榮縣廟前村的戰(zhàn)國墓[J].文物,1958,(12).
[12]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長治分水嶺戰(zhàn)國墓第二次發(fā)掘[J].考古,1964,(3).
[13] 胡進駐.東周鄭韓墓葬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3.
[1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鄭州二里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15] 河南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崗杜附近古墓葬發(fā)掘簡報[J].文物參考資料,1955,(10).
[1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肖家溝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0,(4).
[1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縣李馬東周及漢代墓地[J].中國考古學年鑒,1992.
[1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縣周莊東周、西漢及宋代墓地[J].中國考古學年鑒,1992.
[1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工作站.新鄭縣辛店許崗東周墓調(diào)查簡報[J].中原文物,1987,(4).
[20] 關(guān)于李家樓鄭公大墓的年代眾說紛談,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王國維認為在“魯成公十六年鄢陵戰(zhàn)役后,乃成公以下之墳穴也?!濒敵晒晔枪?75年?!队^堂集林》卷一八。(2)郭沫若認為人在魯莊公元年。為公元前666年?!兑笾芮嚆~器銘文研究》下,人民出版社,1954.(3)郭寶鈞認為“李家樓大墓最可能為卒于公元前571年的鄭成公或卒于公元前566年的鄭僖公,即在春秋中晚期之際?!薄渡讨茔~器群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21]陳公柔.河南禹縣白沙的戰(zhàn)國墓葬[J].考古學報,1954,(7).
[22] 趙清,王文華,劉松根.河南新鄭新禹公路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4,(5).
[2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工作站.河南新鄭縣李家村發(fā)現(xiàn)春秋墓[J].考古,1983,(8).
[24] 河南博物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鄭公大墓青銅器[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25]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紡織機械廠戰(zhàn)墓葬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1997,(3).
[2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工作站.新鄭縣蔡莊東周墓葬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1987,(4).
[27]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9,(9).
[2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縣新建南路兩周及漢代墓葬[J].中國考古學年鑒,1989.
[29]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南水北調(diào)新鄭鐵嶺墓地發(fā)掘簡報[J].文物春秋,2008,(5).
[30]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工作站.新鄭縣河李村東周墓葬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1987,(4).
[31]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四方匯澤清華·紫光園小區(qū)東周墓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2012,(2).
[3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新鄭西亞斯東周墓地[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33]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新鄭市趙莊東周墓葬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2011,(3).
[34] 陳公柔.河南禹縣白沙的戰(zhàn)國墓葬[J].考古學報,1954,(7).
[35]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云陽李家壩遺址發(fā)掘報告[A].重慶庫區(qū)考古報告集·1997卷[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6] 黃陂縣文化館等.湖北黃陂魯臺山西周遺址與墓葬[J].江漢考古,1982,(2).
[37]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韶山灌區(qū)湘鄉(xiāng)東周墓清理簡報[J].文物,1977,(3).
[38] 郴州地區(qū)文物工作隊.湖南郴州東周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0,(10).
[39]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資興舊市戰(zhàn)國墓[J].考古學報,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