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華
學生作文已日趨模式化,基于可操作性的原則,教師平日主要訓練學生寫議論文。通常的模式是首段亮出觀點,中間擺上幾個爛熟于心的論據(jù),結尾重申觀點。這樣的文章,學生怕寫,老師怕讀。而常規(guī)的作文教學就是帶領學生審題,然后賞讀范文。等到了考場,換了題目,學生又有審題之苦,倉促之間往往立意淺薄,論據(jù)不足。
我們能教給學生什么?是日復一日的強調(diào)模式,還是輸送感動中國之類的素材?從應試的角度看,寫作文固然需要掌握可模仿的清晰的框架,這也是老師最容易教授給學生的。為了內(nèi)容的充實,學生需要積累大量的素材,這個可以通過背誦來實現(xiàn)。有固定的框架和豐富的素材雖能建構有匠氣的作文,卻難出有才氣的作文。要寫好作文,最需要的是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模式也好素材也罷,都是皮毛,思想才是作文的靈魂,而會思考問題,有思維深度恰恰是最難培養(yǎng)的。
教學生寫好作文的前提是讓學生有問題意識,在占有材料的基礎上思考素材可用的角度,不盲目屈從他人對素材的分析和運用,要有自己的認知。平日要求學生做到深度積累,力求深度思考、深度寫作。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深度積累
積累素材,并非越多越好,不可大面積撒網(wǎng)。市場上有大量作文素材書,學生喜歡直接摘抄或背誦,一味求多,到了考場上反倒一個都想不起,或者不知道如何結合論點運用。正因為摘抄時對素材只是一知半解,并未抓住這個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精髓,不知道適用于哪些話題。寫作時才搜腸刮肚,為如何擺論據(jù)耗費了時間,最后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有貼標簽的嫌疑。
有效積累素材的原則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無我有,當大家還在寫感動中國榜樣人物時,可以寫寫當下熱門政治人物。以摘錄曼德拉事跡為例,要教會學生摘錄他的主要生平事跡,他為南非黑人追求平等自由忍受了二十七年的牢獄生活,他在獄中思考創(chuàng)作,在獄中學會堅忍、寬容等等。學生要多次摘抄,大量占有曼德拉各方面材料,還要了解他人對曼德拉的評價,最后要有自己的認知并形成文字批注。只有對曼德拉各方面事例爛熟于心,作文時才能結合題目觀點信手拈來。
當大家都因韓國第一個女總統(tǒng)樸槿惠的上臺而關注她時,我們不應該只滿足于摘錄她的生平事跡,簡單引用他人定論??梢愿鶕?jù)她少年、青年和中年的不同境遇,去思考人生的多樣性。她的少年幸福圓滿,是粉紅色的;青年歷經(jīng)喪親之痛,是黑色的;中年堅忍自勵,是紫色的。從色彩的角度描述樸槿惠,以顯人有我精。再如梁思成,可以從他對奈良建筑的保護,對林徽因的包容,寫他是沉靜而有大愛的,愛建筑超越國界,愛妻子不去束縛。
二、深度思考
深度積累就要求做到深度思考。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讓作文更具現(xiàn)實性。針對時事要去深度思考,不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不可人云亦云。筆者要求學生每天課前做演說,每天課前安排一位學生發(fā)言,展示當下熱點事件,提供多方觀點,綜合他人思考再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此學會多角度辯證地看問題。作文要寫深刻,得學一點辯證法。
以韓磊摔嬰案為例,不要僅隨大流指責他兇殘,要試著結合他個人經(jīng)歷來解釋這個事件。由于他從小到大多次犯罪,長期生活在監(jiān)獄,可追問監(jiān)獄這樣的環(huán)境是否起到思想改造的作用,周圍的同伴對他有沒有惡的影響?韓磊的冷血是人性本惡的暴戾人格作祟還是長期缺乏善的感染所致?
對于以上問題要讓學生學會站在更客觀的立場,多方占有材料,多質(zhì)疑,多分析,只有這樣他們看問題可能會少一些偏激,多一份深度。
三、深度寫作
深度積累和深度思考都為了實現(xiàn)深度寫作??紙鲎魑南薅}目,限定時間,僅僅訓練考場作文,學生難有發(fā)揮的空間。為了我手寫我口,可為學生提供隨筆這個平臺,常寫隨筆可以獨抒性靈。
例如有學生寫關于行乞者的專題,寫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寫自己施舍時的心態(tài),寫同情的價值,寫慈善不分大小。有學生寫三國人物系列,寫男性有的智慧、有的殘忍、有的仁義;寫女性有的彪悍、有的美麗、有的哀愁。有學生寫軍事系列,寫二戰(zhàn)優(yōu)秀將領,寫我國海軍的建制,寫我國空軍的戰(zhàn)斗力。有學生寫英雄系列,如項羽、格瓦拉、曼德拉。有學生寫不文明現(xiàn)象,寫中國式過馬路,寫亂扔垃圾,寫插隊,寫在景區(qū)亂留言……鼓勵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熱點,形成隨筆系列,去深度抒發(fā)對一類人物事的感想。
“沒有在深夜里痛哭過的靈魂不足以談人生?!蓖瑯樱瑳]有深度積累、思考,寫作者不足以寫出佳作。思想是作文的靈魂,也是文學最動人心的東西。“文如其人”,先要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而后才能寫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師在平日的作文教學時應將思想的啟迪作為訓練重點。設計專題,每個階段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享受思維的快樂,那么,寫作不再是苦事,而是展示思考成果的樂事。
[作者通聯(lián):武漢市武昌區(qū)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