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萍
摘要:闡述了與中職學生流失密切相關的學生不良表現(xiàn),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即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機,并對同一性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對策進行了探討,以期降低中職學生的輟學率。
關鍵詞:自我同一性危機;中職學生;流失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050-03
近年來,職業(yè)教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職校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一直制約著職校的發(fā)展?!逗幽先請蟆饭嫉臄?shù)據顯示,2008年鄭州市中職學校學生的流失率為10%至20%,吉林省某職校2007~2009年學生流失率為22.34%,安徽某職校2006~2009年學生輟學率為31.6%,有些學校學生流失率在二年級就達到50%。如此高的流失率勢必會影響職校的發(fā)展,造成國家投入和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中職生的不良表現(xiàn)
儀容儀表方面 中職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對于他們認為“新奇”和“時髦”的事物容易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因此,看似簡單的儀容儀表規(guī)范對于中職生來說很難遵守而選擇輟學。
遲到、早退、曠課、逃學 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教師上課的內容理論化或太枯燥,導致學生曠課,也有個別學生懶惰等不良習慣方面的原因。
暴力傾向 這與中職生特殊的年齡段有關,且主要以男生為主。這時期的男生處于叛逆期,精力旺盛,閱歷淺,不成熟,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最終面臨處分而輟學。
迷戀網吧 中職生迷戀上網,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強,網上豐富的信息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現(xiàn)實中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如有些學生通過打游戲滿足“我是強者”的需求。對于青少年而言,迷戀上網不僅荒廢學業(yè),更重要的是將網絡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相混淆,如有的人會因為在網絡游戲中失利而遷怒現(xiàn)實中的人。
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學習目標不明確 很多中職生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yè)并沒有明確的認識,所報專業(yè)不是家長所選就是跟風,學習后發(fā)現(xiàn)并不感興趣。加之有的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
人際關系問題 不能妥善地處理與老師、同學的關系是中職生面臨的又一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有些同學性格內向,沉默,孤僻,很難融入班集體;耐挫力差,老師的一次批評、同學間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誤解,都有可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而致輟學;當面臨人際關系問題時,不知如何是好,不能妥善地化解矛盾。
中職生自我同一性危機
中職生種種不良表現(xiàn)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理論。他認為,人的一生可以分為既連續(xù)又各不相同的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是以不變的序列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發(fā)展任務;每個階段都帶有普遍的心理社會危機。他在描述各個階段的發(fā)展時,強調自我在人格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自我功能發(fā)展得好與不好,發(fā)展任務完成得成功與否,會使人格品質出現(xiàn)成功與不成功兩種極端差別,即積極的或消極的人格品質。個體的發(fā)展是連續(xù)一生的漸進發(fā)展過程,先前的各階段發(fā)展得好與不好會影響以后的發(fā)展階段。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既承認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強調文化、社會因素在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他認為,人的心理危機是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不相適應乃至失調所致,要克服心理社會危機,必須依賴心理社會經驗,歸根到底,社會環(huán)境決定心理危機能否得到積極解決。
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論,中職生大都處于八階段中的青春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心理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tǒng)一的人格框架,是關于個體是誰、個體的價值和個體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種穩(wěn)定的意識,簡言之就是解決“我是誰”的問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的辯證統(tǒng)一。自我概念即“我是什么樣的人”,自我評價是指“我這個人怎么樣”,自我理想是指“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個體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達到自我認識的整合統(tǒng)一。自我接納是對自我積極肯定的心理傾向,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平常心面對自我現(xiàn)實,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確定自己的理想目標。自我排斥是對自我消極否定的心理傾向,即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己的心理傾向。自我排斥和自我接納一樣,是自我意識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過程,是個體形成良好心理品質所必需的心理過程。青春期自我的發(fā)展經過自我分化,再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等過程之后,自我的發(fā)展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達到整合統(tǒng)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對于中職生而言,在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xiàn)種種的困惑、迷茫,如“別人是否喜歡我”、“如何與他人相處”、“我將來要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學生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馬西亞沿用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觀點,從探索和承諾兩個變量的組合提出了4種同一性狀態(tài):即同一性擴散、同一性早閉、同一性延緩和同一性獲得。司欣芳等的實證研究表明,中職生在意識早閉和總體早閉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普高生,表明他們選擇中職學校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而是來自于父母權威的認同,他們同一性的形成過程因過早中斷而固化;其次,中職生具有更多的負面自我認知,家庭自我得分顯著地低于普高生,消極的自我概念與意識擴散、人際擴散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而積極的自我概念則與意識獲得、人際獲得和總體獲得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關,說明積極的自我概念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獲得。
研究表明,同一性獲得和形成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自我同一性形成意味著確立清晰的、穩(wěn)定的、強大的、社會認可的自我形象,是青少年較好地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重要前提。反之,消極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混亂則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青少年種種心理問題甚至是犯罪密切相關。艾里克森就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我國學者初炳東認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機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的退縮,人際關系的疏遠,使自己孤立于同伴、家庭之外;沉浸在特定群體中,在群體中喪失自己的同一性;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無所事事;消極的同一性會使青少年形成反社會意識,嚴重者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有學者認為,同一性危機中的青少年不能理解自己;對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對外部的世界存在敵意;不愿意改變自身去適應環(huán)境,使個人與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矛盾;不能整合,從而不能建立因時間、環(huán)境或角色而變化的一致的人格,因而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極有可能出現(xiàn)逃避社會或反社會的行為。國外學者認為,同一性擴散的青少年常常無法發(fā)現(xiàn)自我,一直使自己處于一種散漫的無所依附的狀態(tài),有的甚至會出現(xiàn)同一性擴散癥候群。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小此木啟語指出,同一性擴散癥候群有以下特點:同一性意識過剩,陷入時刻偏執(zhí)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該怎么做”的憂慮中而不能自拔,處于高度焦慮之中;選擇的回避和麻木狀態(tài);無法保持適宜的人際距離,或拒絕與他人來往,或被他人孤立;時間前景的擴散,不相信機遇、不期待對將來的展望,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tài);勤奮感崩潰,或無法集中于工作和學習,或瘋狂地專注于單一的工作;否定的同一性選擇,參加非社會所承認的集團,接受被社會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上述與中職生“暴力傾向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不良表現(xiàn)是相吻合的,說明中職生這一時期的心理任務并沒有完成,自我同一性沒有建立,導致角色混亂,出現(xiàn)同一性危機,不能明確自己在學校的定位和目標,對職校生活不相適應,最終選擇輟學。
對策
如何幫助中職生健康地成長,度過這一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順利地完成學業(yè)呢?首先,我們要了解是什么導致中職生出現(xiàn)自我同一性危機。通過走訪調查,結合相關心理咨詢案例,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職生缺少關愛和引導。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中職生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或是父母離異,或是兄弟姐妹較多,他們沒有從父母那兒得到很多的關愛,在遇到困難時,父母沒有教他們如何處理;入學后,由于文化課成績差,教師對他們又冷漠對待。因此,筆者認為,中職生最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關心和愛護,這個責任很大一部分落到班主任的肩上。但是,現(xiàn)實情況并不能盡如人意。為了改變現(xiàn)狀,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和意見。
提高班主任素質 職校教師隊伍的構成相對而言比較復雜,因此,教師的素質也參差不齊。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素質相對來說高一些,責任感、責任心強一些,而來自企業(yè)或社會的教師,當然他們的實踐技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為人師表、師德師風方面還需要繼續(xù)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一些新任班主任工作熱情很高,但缺乏學生管理經驗。針對這一點,學校要提供相關的培訓,多舉辦一些經驗交流會,如新老班主任結對子活動,幫助新任班主任快速適應職校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
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 職校班主任的工作是復雜的、繁瑣的,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但很多班主任將工作重心放到檢查衛(wèi)生和校規(guī)校紀上,只做面子上的事,沒有給學生足夠的關心和指引,與家長的聯(lián)系不夠密切和頻繁,當學生有問題時,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當然,這不完全是班主任的個人問題,而是與班主任考核制度密切相關。因此,學校管理層在制定制度時要權衡各項考核指標的重要程度,使考核更全面、更科學、更合理。
控制班級人數(shù) 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班級人數(shù)過多也導致班主任顧此失彼。據筆者調查了解,有些中職學校的班級人數(shù)多達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這種放羊式的管理自然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心理狀態(tài),使本可以避免的流失成為了現(xiàn)實。以海南某職校2011級學生為例,以班級人數(shù)35人為界限,對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的班級平均流失率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35人以上(不含35人)的班級平均流失率為25.2%,35人以下的班級平均流失率為13.73%。人數(shù)在35人以下的班級流失率顯著低于人數(shù)在35人以上的班級流失率(t=2.517*,p<.05)。由此可知,班級人數(shù)控制在35人以下,可有效地控制流失率。
只要中職生感到自己是被關心、被愛護,在他們遇到問題時,有人會及時地幫助他們、指引他們,他們會慢慢地朝好的方向發(fā)展,自我同一性會逐漸形成和確立,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會更加地清晰和明確。那么,違規(guī)違紀、逃學、懶散的習慣也必然會大大改變,輟學率也會顯著下降。但是,這個過程是相對漫長的,需要班主任極大的耐心、包容心和愛心。筆者堅信,有愛的教育足以感化一個人、改變一個人。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宏高.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流失狀況及去向的調查[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8(1).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代國榮.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如何做好保生控流工作[J].中等職業(yè)教育,2009(8).
[5]柯楊.中職生流失率超過10%[N].河南日報,2008-11-06.
[6]孫玉杰.中職生流失的原因及對策[J].機械職業(yè)教育,2010(11).
[7]趙鋒.中職學校學生流失的原因分析與應對措施[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0(6).
[8]初炳東.自我同一性與青少年犯罪預防[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6).
[9]司欣芳,劉姝麗,等.職業(yè)中專生自我同一性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3).
[10]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謝傳送,李曉駟,蔡翥.農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4).
[12]侯巖峰.論中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危機干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4).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