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會選
舟曲水文站水文特性分析
臺會選
(甘肅省隴南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甘肅成縣 742500)
舟曲水文站是白龍江中游的重要控制站,是國家級水文站。水文是水利工作的基礎,防汛抗旱耳目,其效益發(fā)揮在水利水電建設、交通、環(huán)境保護、工農業(yè)生產、防汛抗旱、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等方面,是一項服務于整個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事業(yè)。長期收集舟曲水文站斷面以上河段基本水文基本特征資料,通過分析掌握舟曲水文站以上水文要素變化過程及規(guī)律,為防汛減災提供依據,為科學開發(fā)、利用、保護白龍江水利、水能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舟曲水文站 水文特性 分析
舟曲水文站位于甘肅省舟曲縣江盤鄉(xiāng),地處東經104o22′北緯33o47′,設立于1993年5月,距河口距離318km,斷面以上控制面積8955km2,是長江二級支流白龍江上游下段的重要控制站。白龍江是長江的二級支流,發(fā)源于岷山西段的甘肅省碌曲縣郎木寺以西廓爾莽梁北麓。源地海拔4072m,河流全長535km,流域總面積32810km2,西北東南流向。流經甘、川兩省的碌曲、若爾蓋、迭部、舟曲、宕昌、武都、文縣、青川、廣元九縣市,于四川昭化舊城東北匯入嘉陵江。根據流域特征,河源至舟曲為上游段,舟曲至碧口為中游段,碧口以下為下游段。整個流域夾在迭山山系與岷山山系之間,俗稱隴南山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菱形,境內山巒重迭、溝壑縱橫,河谷下切甚深。山坡多在35°以上,有些超過75°,成為懸崖峭壁。河道曲折、川峽相間、水流湍急,水力資源極為豐富,是一個典型的高、中山峽谷區(qū),以“山大溝深”著稱。氣候在流域內分布很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濕潤氣候、暖溫帶濕潤、溫帶半濕潤氣候逐漸過渡到高寒濕潤氣候區(qū)。從谷地到高山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降水梯度大,中游少,上、下游多,尤其碧口以下雨量驟增,暴雨洪水頻繁。岷江是有名的局部暴雨地區(qū)。兩河口至臨江兩岸支溝山嶺光禿,是白龍江流域泥石溝最密集,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qū)域。其中支流北峪河是白龍江中游主要產沙區(qū),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其余地區(qū)植被良好。舟曲以上山地陰坡分布茂密森林,陽坡草類繁茂,是本省主要林區(qū)之一。武都以下多為灌木叢,也分布稀疏樹林。
白龍江較大洪水均由長歷時大面積暴雨形成,洪水過程肥胖,多為復式峰,峰高量大。一般先出現歷時較短、峰形尖瘦、洪量小、泥沙大的洪水過程,后形成歷時長、過程肥胖、峰高量大、泥沙少的洪峰過程。每年4月下旬至10月份為汛期,一般4月下旬5月初出現全年第一次洪水,主汛期為7~9月。
白龍江舟曲以上水質良好,舟曲以下水質較上游相對較差。主要支流有:達拉溝、多兒溝、岷江、拱壩河、北峪河、羊湯河、五庫河、大團魚河、白水江、讓水河等。
白龍江武都以上修建有許多小型水電站。下游建成于1975年的碧口大型水庫坐落在碧口鎮(zhèn)上游2km的峽谷之中,總庫容5.21億m3,壩高175m,碧口以下還建有寶珠寺大型水庫。
舟曲水文站是香椿溝水文站(設立于1954年)上遷立節(jié)(1967年1月上遷立節(jié)),因整體山體滑坡于1992年下遷44km在舟曲設立(與立節(jié)平行觀測至1994年底)舟曲水文站的。舟曲實測最大流量498m3/s,立節(jié)站實測最大流量696m3/s,多年平均徑流量(立節(jié))23.91億m3。多年平均年輸沙量1.39×106t(立節(jié)站),實測最大含沙量156㎏/m3(立節(jié)站)。
白龍江流域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地形起伏較大。上游山高林密、寒冷少雨,年平均氣溫約12℃,年平均降水量約600mm,夏季多短暫的局地陣雨;中游北側為岷山所擋,南側有摩天嶺屏障,因高山阻擋,水汽不易進入,當青藏高原低渦移入本區(qū)時,氣流下沉升溫,降水水汽條件和動力條件都較差,成為本流域的相對少雨區(qū),年平均氣溫約15℃,年平均降水量約500mm左右;下游地區(qū)處在四川盆地邊緣,山口均向東南張開,每年夏季,孟加拉灣暖濕氣流穿過橫斷山,進入盆地,形成降雨。7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以及9月東移南退,西風帶形成烏拉爾阻塞高壓或巴湖低壓,冷暖氣流交綏,常出現持續(xù)暴雨。下游溫濕多雨,暴雨頻繁,強度較大,為本流域的主要產洪區(qū)。年平均氣溫約17℃,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左右。
舟曲縣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屬高山區(qū),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海拔較低的河川地帶,氣候溫和濕潤,高山地帶則較為寒冷。根據舟曲縣氣象站多年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12.7℃,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2℃(1998年6月29日),極端最低氣溫-10.2℃(1975年12月14日)。全年無霜期平均為223天,多年平均降水量434.0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1975.2mm,歷年最大積雪深度3.0cm,最大凍土深度24.0cm。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766.3h,多年平均濕度60%,多年平均風速2.1m/s、歷年最大風速12.0m/s,相應風向SSE。舟曲水文站地處白龍江上游,屬高寒濕潤氣候區(qū)。多年平均氣溫13.1℃,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0.2℃,多年平均水面蒸發(fā)量(E601)727.7mm,多年平均降雨量673.2mm,最大年降水量944.3mm,最小年降雨量487.2mm。
舟曲水文站控制斷面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發(fā)生在汛期(5~9月),由于上游為石質山林區(qū),植被良好。徑流量年內年際變化不太大,非汛期略為減小,洪水過程略顯拖長,峰不高量較大,上游洪水來沙量很小。
舟曲水文站除現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發(fā)、水溫等水文測驗項目外,還承擔2個委托雨量站的管理,2個定點洪水調查以及甘肅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隴南市防汛辦、武都水文站等單位的水雨情拍報任務。
斷面情況:舟曲水文站站址在白龍江右岸階地上,為黃土砂石層,石層風化嚴重,成為頁巖片狀,基礎穩(wěn)固。
4.1暴雨特性
白龍江流域地處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相接壤的過渡帶,流域地形變化幅度較大。從上游往下游,海拔逐漸降低,年降雨量逐漸增加。每年汛期,強盛的西南氣流為本區(qū)帶來充足的水汽,暴雨頻繁,整個雨區(qū)往往與川北暴雨連成一片。
5月份太平洋副高開始西伸北移,此時雨區(qū)主要在川東,但已開始影響本流域中、下游地區(qū)。6~7月副高活動較強,流域的甘、川部分地區(qū)為強盛的西南氣流所控制,850hPa至700hPa多南風和東南風,500hPa則多南風和西南風,為降雨提供了大量水汽。當與來自西伯利亞貝爾加湖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時,便會形成較大降雨。在這種穩(wěn)定的環(huán)流形勢和有利的天氣系統下,易形成川北地區(qū)的大暴雨。6、7、8月多為強度大、歷時短的暴雨,一次過程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24h之內;9月份多為連陰雨,雨強小,歷時較長。
白龍江上游地區(qū)多為短暫的陣性暴雨;中游地區(qū),地面平均海拔2500m左右,南側有3500m以上的摩天嶺、雪頂山,阻擋了700hPa以下水汽的輸入,北側山低,即使南側有少量的水汽輸入,也不易在中游地區(qū)停留,故形成白龍江流域的少雨區(qū)。雖然該區(qū)也會受到川西北江油暴雨中心的影響,該暴雨的長軸為東北西南向,和盆地邊坡走向一致,但明顯的受九龍山,龍門山的影響,暴雨中心難以越過山嶺跨入。
下游地區(qū)離川西北江油暴雨中心較近,整個地勢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1500m左右,有利于西南氣流在此幅合抬升,南側及偏南側無大的高山,便于帶有大量水汽的南風、偏南風入侵,然后隨地形抬升激發(fā)釋放不穩(wěn)定能量,極易形成大暴雨,遇冷空氣南下時往往會形成高強度的暴雨。暴雨中心在麻柳林~三磊壩~新平一線,有時暴雨中心可推至碧口、草壩、青川、白水街一帶??偟膩碚f,白龍江下游屬于川北暴雨的一部分,雨量大、強度高、次數頻繁。
4.2 洪水特性
表1 舟曲水文特性值表
表2 舟曲水文站特大洪水測洪及報汛方案
白龍江上、中游地區(qū)地勢較高,又有高山阻隔,暴雨的強度和頻數遠低于下游地區(qū)。上、中、下游不同的氣候特點和不同的下墊面條件,造成白龍江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洪水表現出極其顯著的差異。上游地區(qū)多為短暫的局地陣性暴雨洪水,峰小量小,由于海拔高程較高水汽供應不充分,并且下墊面多為草原及森林,對降水和產流進行再次分配和調節(jié),洪水過程緩漲緩落,大洪水出現的機會很少,洪水過程較長。中游地區(qū),北側為岷山所擋,南側為摩天嶺,冷暖空氣均不易侵入,而入侵后也屬于下沉擴散型,對降雨不利,形成不了大洪水,有時出現短暫的陣性雨,易形成泥石流。下游處在盆地邊緣,冷暖空氣易在此交匯,暖濕空氣沿坡面上升,極易降雨,成為白龍江洪水的主要產洪區(qū)。由于川西北暴雨的特點是時間短,強度大,形成的洪峰陡漲陡落。當副高北躍較快,有時又被冷空氣推下來,形成“拉鋸式”,因此洪峰出現的次數較多。8月底~9月份副高東縮南退,形成白龍江第二次降雨過程。副高南退較慢,冷暖空氣相持,形成的降雨、洪水過程歷時長。若降雨強度稍大就會出現大洪水。進入10月份,洪水出現的次數較少,但地下水補給充足,水量比較豐富。白龍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的地區(qū)分布類似暴雨分布,主汛期為6~9月份。年最大洪峰流量大都出現在7、8月份,最大洪峰及短時段的洪量,主要受暴雨量和暴雨強度的影響。白龍江的洪水過程漲落長則3~4d,短則1~2d。水文特性值見表1。
舟曲水文站屬國家級重要站,該站重現期50年一遇流量804m3/s,相應水位1302.36m,以上測洪方案如下,見表2。
(1)水位觀測。確保正常觀測無漏誤,基本斷面安排1人守候觀測,每次測流開始、結束、峰頂附近觀測比降水位。
(2)流量測驗。盡量采用水面流速儀施測流量,在流速儀無法施測的情況下,采用均勻浮標或中泓浮標測流,中泓浮標的有效浮標不少于3~5個。
舟曲水文站防洪、測洪能力的設計標準為:
防洪能力:應高于100年一遇洪水。
測洪能力:浮標測流達100年一遇洪水,流速儀測流水面測流接近50年一遇洪水。
設計計算洪水標準見表3:
表3 舟曲站設計計算洪水標準
依據舟曲水文站防洪、測洪能力的設計標準建成的舟曲水文站,其防洪測洪能力完全滿足防洪、抗洪要求。
1 《水文情報預報規(guī)范》SL250-2000.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 《水文年鑒》.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
TV123
B
1672-2469(2014)06-0024-04
10.3969/j.issn.1672-2469.2014.06.009
臺會選(1966年—),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