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
多流道式彎道在黃山洞水庫溢洪道加固中的應用
周 斌
(汕尾市水利水電規(guī)劃設計院 廣東汕尾 516600)
平面復雜流道可借助導流墻切割水流形成多個相互獨立的流道,限制水流的紊動范圍,從而達到平順水流的目的。本文對黃山洞溢洪道平面收縮彎段的多流道設計、水力模型試驗及優(yōu)化和運行情況進行了簡要說明,可供類似工程參考。
多流道 黃山洞水庫 水庫除險加固 溢洪道
現(xiàn)有水庫溢洪道加固時,常常遭遇彎道、擴散、收縮等平面形態(tài)復雜的泄洪流道,使水流橫向環(huán)流嚴重、流態(tài)紊亂,形成了復雜的水力邊界,增加了設計難度。多流道設計是處理溢洪道復雜平面流態(tài)段的有效措施之一,將單一的復雜流道劃分為多流道,通過隔水墻的作用將流態(tài)的紊亂限制于分流道內,使得各分流道的水力條件趨于簡明化,使得水流狀態(tài)可控。本文將簡要介紹多流道式彎道在黃山洞水庫的具體運用,以供類似工程參考。
黃山洞水庫位于廣東省博羅縣石壩鎮(zhèn)的東江支流黃山洞河上,壩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積44km2,水庫距石壩鎮(zhèn)4.2km。黃山洞水庫總庫容3170萬m3,設計灌溉面積2.7萬畝,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fā)電、養(yǎng)殖、供水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工程。
黃山洞水庫樞紐建筑物主要有大壩、溢洪道、涵管和發(fā)電站等。大壩為粘土心墻土壩,最大壩高36.6m,壩頂寬4.8~5.5m,壩頂長186m;溢洪道全長1080m,依次為進口段、控制段、陡槽段、消能段、出水渠等,呈曲線布置;涵管為長154.1m的鋼筋混凝土圓涵,內徑0.9m,壁厚0.4m;壩后電站總裝機825KW,分為兩級,共裝機5臺。
溢洪道位于大壩右岸山體約70m的埡口處,右側山體順河向延伸,左側山體垂直河流延伸,形成了“丁”字形山體;溢洪道在“丁”字的根部開挖而成,右岸坡高陡峭,開挖邊坡高達30余m,左岸山坡相對平緩,開挖邊坡高約10m。
受地形限制和除險加固的工程特性,溢洪道在維持現(xiàn)有總體布置的基礎上進行了局部調整,調整后溢洪道從上至下依次仍保持為進口段、控制段、陡槽段、消能段、出水渠等部分,全長1080m。進口段長12.4m,底板高程為94.22~94.66m;控制段長27.9m,設堰控制,上、下游底板高程為94.66m;陡槽段總長度189.24m,共分為兩級,一級陡槽段長28.5m,底寬從34.0m漸變?yōu)?8.0m,兩側岸坡均為1:1,同時溢洪道左轉17.56°,中心轉彎半徑350m;二級陡槽段長160.74m,為底寬18.0m的梯形斷面,兩側岸坡均為1:1;溢洪道消能段長80.26m,采用分別長35m和26m的兩級消力池消能;消力池后依次接護坦、海漫及出水渠,長度分別為15m、30m、325.2m。
3.1初始方案布置
溢洪道進口段長12.4m,底板高程為95.20~95.56m,底板縱坡為i=1/28.2;控制段長23.50m,采用頂寬34.00m的寬頂堰,堰頂高程95.56m,兩側邊坡1:1.0;一級陡槽段為收縮段,長33.5m,底寬從34.0m漸變?yōu)?8.0m,底板高程為95.56~85.55,底坡縱坡為i=1:3.5;收縮段后往左偏折5°接順直段為二級陡槽,曲率半徑為150m,二級陡槽長126.5m,底板高程為85.55~67.93,底坡縱坡為i=1:7;陡槽兩側岸坡均為1:1,同時溢洪道在陡槽段左轉17.56°,中心轉彎半徑350m,擬設三道導墻將陡槽段劃分為四個相對獨立的分流道。
3.2初始方案的計算
溢洪道進口至轉彎段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平面形態(tài),一方面溢洪道堰后開始收縮,底寬從凈寬34.0m收縮到18.0m,過流凈寬束窄了47%;另一方面,泄槽轉彎,轉彎角17.56°,使水流狀態(tài)復雜化。設置了三道導墻后,左、右岸坡平面折角產(chǎn)生的擾動波后水流方向將偏轉與邊坡方向平行,并分別向右、左分流道下游傳播,擾動波分別由左、右導墻截斷不進入右中、左中分流道,左、右兩道擾動波之間的區(qū)域近似視為無橫向環(huán)流區(qū);中導墻將中部平順水流再分為二,分別進入左中、右中流道;通過三道導墻抵擋擾動波的相互傳播同時約束水流的橫向環(huán)流,使四個分流道水流流態(tài)相對平順。分流道進入彎道后的平順段后重新合并為單一流道。
兩岸坡平面折角產(chǎn)生的擾動波后水流方向將偏轉與邊坡方向平行,相應水深、流速也躍變;擾動波前水流可視為無橫向環(huán)流的恒定流。初始方案的左、右導墻應能擋住從兩岸坡平面折角產(chǎn)生的擾動波,使其不進入左中、右中分流道。波角、波峰后水深、流速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β1—沖擊波波角;
θ—邊墻偏轉角或水流方向偏轉角;
Fr1—起始斷面弗勞德數(shù);
h1、h2—起始斷面與波峰下游斷面水深;
vl、v2—起始斷面與波峰下游斷面流速。
由于擾動波傳播長度較大,波前流速的變化不可忽略,需分段采用式(1)計算b=0、b=B/2、b=B的擾動波參數(shù);進入左、右分流道的流量可采用辛普森積分法按下式計算:
式中:
B —分流道的寬度。
左中、右中分流道進口流態(tài)視為無橫向環(huán)流的恒定流,可按進口寬度比例折算分流道的流量。
各分流道可視為恒定流,可按一元流用能量方程計算各斷面的水位。經(jīng)試算推演,形成導墻和分流道的初始方案,見圖1。
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對初始方案進行了水工模型試驗。從試驗結果反映,溢洪道溢流堰進口入流平順,堰后兩側水流出現(xiàn)較明顯的側向收縮,對溢洪道的泄流能力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庫水位高于設計值;經(jīng)導水墻調配后,偏流現(xiàn)象已不明顯,右分流道水面較左分流道高0.3~0.4m;在陡槽轉彎變坡處右分流道存在水流折沖現(xiàn)象??傮w上,采用了多流道方案減輕了彎曲段沖擊波的影響,改善了陡槽彎道段的流態(tài)。
在初始方案的基礎上,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對溢洪道的布置進行了優(yōu)化修改。將控制段的寬頂堰改成了駝峰堰,堰前左直線導墻處的改成了半徑為15m的弧形導墻,加大了溢洪道的過流能力;將右導水墻和中導水墻縮短;分流道內增設了數(shù)道高0.4m、間距6.5m的階梯,增大了泄流的紊動和摻氣,降低了陡槽面的流速,減輕了下游消能壓力。推薦的溢洪道前段(進口段至多流道式彎道段)的布置見圖2。
圖1 溢洪道前段初始方案圖
圖2 溢洪道前段推薦方案圖
表1 多流道彎道段水力模型試驗成果摘錄表
模型試驗在初始方案和推薦方案的多流道彎道各設置了測驗斷面,其中在水庫下泄百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327.22m)時,測驗數(shù)據(jù)摘錄見表1 。
根據(jù)表1的觀測成果,采用多流道方案均能達到將水流紊動限制在分流道內的目的。經(jīng)過優(yōu)化后,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流速和水深在各分流道的分布更趨于均勻,能有效降低流出多流道段水流產(chǎn)生的橫向環(huán)流,有利于后續(xù)段保持流態(tài)的穩(wěn)定。
黃山洞水庫于2008年9月開始除險加固,于2010年11月竣工投入運行。2010年6月黃山洞水庫溢洪道進行了泄洪,水庫最高洪水位為95.71m,雖然過水尚淺,但仍然觀察到水流流態(tài)與預想基本吻合。
采用多流道設計方案,可將復雜邊界條件下的主流道切割成邊界條件相對簡單的分流道,減輕主流道內水流紊動和沖擊波的相互影響,彎道時還可因單流道凈寬的降低從而降低橫向水位差的絕對值,使得水流條件趨向簡單化、可控化,可在類似水利工程中加以運用。
1. 《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S]》 SL253—2000.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0.3969/j.issn.1672-2469.2014.05.025
TV65
B
1672-2469(2014)05-0081-03
25作者簡介:周 斌(1972年—),男,高級工程師。